2018-2019学年浙科版必修2 生物的进化 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浙科版必修2 生物的进化 单元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4-24 11:1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物的进化 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据科学考察,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的进化速度缓慢,其原因是( )
  A.海洋环境中生存斗争相对缓和  B.海洋生物的变异个体,生存机会较少
  C.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低等   D.海洋生物变异少
  【答案】A
11.【解析】广大的海洋相连成一片,有水和相对缺少光照的条件都大致相同,生物个体生存的空间范围大,捕食范围广使生存斗争相对较缓和。
2.生殖隔离的形成包括( )
①动物因求偶方式和繁殖期不同造成不能交配
②植物因开花季节和形态不同而不能交配
③动物胚胎发育早期死亡
④ 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生育能力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①动物因求偶方式和繁殖期不同造成不能交配而产生生殖隔离,①正确;
②植物因开花季节和形态不同而不能交配而产生生殖隔离,②正确;
③动物胚胎发育早期死亡由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而产生生殖隔离,③正确;
④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生育能力而产生生殖隔离,④正确.
①②③都导致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④说明产生的后代为不可育的,因此都属生殖隔离.
故选:D.
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重组必然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进化
B. 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存在生殖隔离,不是同一物种
C. 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D. 诱变育种通过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在较短时间内定向改良生物性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不一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项错误;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的杂交后代即三倍体西瓜高度不育,因此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存在生殖隔离,不是同一物种,B项正确;三倍体是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C项错误;诱变育种能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其原理是基因突变,因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低频性,所以诱变育种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定向改良生物性状,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多倍体育种和诱变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4.下列哪一项不是自然选择对生物进化的作用
A. 自然选择作用于生物的变异,使有利的变异得到保存,不利的变异被淘汰
B. 自然选择使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性改变
C. 自然选择可诱导生物的变异发生定向性改变
D. 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之一
【答案】C
【解析】A.自然选择作用于生物的变异,使有利的变异得到保存,不利的变异被淘汰,A正确;B.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不同表现型的个体,使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生存并繁殖后代,相应基因频率升高,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使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性改变,B正确;C.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可以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D.物种形成的3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所以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之一,D正确。
【考点定位】变异与进化
【名师点睛】与变异、选择和进化有关的易错点:
1、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一般认为如果没有突变,就没有基因频率的改变,因而也就没有进化;
2、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不同表现型的个体,使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生存并繁殖后代,相应基因频率升高,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有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减少,相应基因频率会降低,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5.有关真核细胞的出现,哪一种说法不对?
A.真核细胞的起源奠定了有性生殖产生的基础
B.真核细胞的起源推动了动植物的分化
C.真核细胞的起源造成了生物体结构的简单化、功能的趋同化
D.真核细胞的起源促进了动物、植物、菌类三极生态系统的形成
【答案】C
【解析】生物的进化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因此真核细胞的起源造成了生物结构的复杂化,功能的多样化。
6.如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由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
B. 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1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C. 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
D. 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若没有地理隔离,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仍可完成基因交流,A正确;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达到生殖隔离,则进化为不同的物种,故物种2与物种1相比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由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常见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C错误;判断是否进化的标准是看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7.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单倍体生物也可产生可育后代,多倍体生物可能产生不育后代
B. 具有适应环境性状的个体有更多生存繁殖机会,导致相应基因频率上升
C. 种内斗争、种内互助、竞争和捕食等均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D. 可遗传变异可改变种群某基因的频率,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D
【解析】同源四倍体的单倍体植株含有2个染色体组,能产生可育后代。多倍体生物可能产生不育后代,例如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产生的三倍体后代是不育的,A项正确;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具有适应环境性状的个体有更多生存繁殖机会并繁殖后代,会导致控制该性状的基因频率上升,B项正确;种内斗争、种内互助、竞争和捕食等均能导致生物个体数量改变,相当于自然选择,所以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项正确;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方向由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的,D项错误。
8.小嘟同学查询资料发现;自然选择学说在生物个体的表现型层面乂以分为定向选择、分裂选择和稳定选择三类。其中定向选择是指对一个性状分布的一端有利的选择,分列式选择是指对一个性状的两侧极端有利却不利于中间值的选择,稳定选择则是指对性状的中间类型有利的选择。依据上述资料,判断以下选择的实例与选择类型不相符合的是:
A. 雄性孔雀的尾巴越来越巨大与艳丽一一定向选择
B. 某常刮大风的海岛上同时存活着许多有翅昆虫的残翅或无翅的突变类型,同时也发现了许多同种昆虫中翅膀格外发达的类型——分裂选择
C. 医学统计证明人类婴儿最适合的出生体重在8磅左右,体重超过9磅或是低于7磅的婴儿生存概率都要降低一一稳定选择
D. 在非洲一些疟疾流行的地区,由于镰刀型红细胞突变基因的携带者对于疟疾有较强的抵抗力,从而使杂合体的生存能力远高于纯合体——定向选择
【答案】D
【解析】人类按照自己对孔雀的审美观,对雄性孔雀的尾巴越来越巨大起到了定向选择作用,A正确;环境对昆虫翅的选择,对翅型残翅或无翅及翅膀格外发达的类型极端有利却不利于正常翅型的选择,故属于分裂选择,B正确;医学统计证明人类婴儿最适合的出生体重在8磅左右,体重超过9磅或是低于7磅的婴儿生存概率都要降低,是对性状的中间类型有利的选择,属于稳定选择,C正确;非洲一些疟疾流行的地区,由于镰刀型红细胞突变基因的携带者对于疟疾有较强的抵抗力,从而使杂合体的生存能力远高于纯合体属于分裂选择,D错误。
9.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 )
A. 遗传变异 B. 自然选择
C. 用进废退 D. 生殖隔离
【答案】B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而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只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10.假设在某一个群体中,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相等,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当自然选择分别对隐性基因或显性基因不利时,对应的有利基因的基因频率就会上升,但其上升的幅度不同,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甲为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时的曲线
B. 自然选择作用于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
C. 该种群将因基因频率的改变而形成新的物种
D. 生物体内有害的显性基因一般都少于隐性基因
【答案】C
【解析】A.图中曲线甲,淘汰不利基因的时间很短,应该为淘汰了显性基因时的a 的基因频率, 很快达到1,即为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时的曲线,A正确;B.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间接影响的是基因型,B正确;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生物在进化,不能说明是否有新物种形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是否形成生殖隔离,C错误;D.有害的显性基因一般很快被淘汰,而隐性基因会因为有杂合子,淘汰需要的时间长,所以生物体内有害的显性基因一般都少于隐性基因,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基因频率
11.下列观点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A.人工诱变实现了基因的定向变异
B.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C.“超级细菌”的产生说明抗生素的滥用会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
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
【答案】D
【解析】人工诱变是在人为的条件下发生的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A项错误;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B项错误;“超级细菌”的产生,是抗生素的滥用,对细菌发生的不定向的变异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C项错误;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的机会增加,有更多机会通过生殖将基因传递给后代,D项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突变的特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2.下列各条中的哪一条不属于达尔文进化论的一部分?
A 同一物种的成员在许多特性上有变异
B 其表现型不适于其环境的后代会死亡
C 生物体会产生比其环境所能维持的个体数多的后代
D 种内的变异是由环境的作用所引起的
【答案】D
【解析】A,B,C三项都是达尔文学说的内容,即种内变异、适者生存和繁殖过剩。而D则是指环境的直接作用,不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一部分。
13.(2015秋?保定月考)以下有关生物育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进行减数分裂的真核生物个体都是不育的
B.有生殖隔离的两个物种交配所产生的后代都是不育的
C.单倍体生物个体都是不育的
D.多倍体生物个体都是可育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不就行减数分裂的真核细胞,可进行无性繁殖,也有可育的,A错误;
B、两个物种交配所产生的后代是不育的,才说明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
C、四倍体的单倍体植株含有2个染色体组,能产生可育后代,C错误;
D、染色体数目为奇数的多倍体是不可育,D错误.
故选:B.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14.不同植物间远源杂交不亲合现象普遍存在。有的是由于不同植物的花粉与柱头组织细胞之间相互拒绝不能认可,花粉管生长受阻,不能到达子房,这一现象最可能与柱头细胞的哪种物质有关?这种现象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上称作什么?( )
A.纤维素,自然选择 B.磷脂,地理隔离
C.糖蛋白,生殖隔离 D.酶,生存斗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功能,所以不同植物的花粉与柱头组织细胞之间相互拒绝是由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决定的,这种现象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上称作生殖隔离,C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膜的功能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15.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4%,Bb的个体占80%,bb的个体占6%,则基因B的频率是 ( )
A. 54% B. 94% C. 86% D. 47%
【答案】A
【解析】由题意知,种群中BB的个体占14%,Bb的个体占80%,则bb的个体占6%,因此B基因的基因频率=14%+1/2×80%=54%,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变化,解题关键能识记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概念,能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
16.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B. 个体的迁入和迁出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 不可遗传的变异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D. 共同进化就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
【答案】B
【解析】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多种的多样性,A错误。个体的迁入和迁出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不可遗传的变异主要是因为环境造成的,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错误。共同进化是指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不断变化,D错误。
17.“三分法”是一种常见的概念划分方法,可用如图所示表示某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A表示免疫系统的构成,骨髓属于B、吞噬细胞属于C、溶菌酶属于D
B.若A表示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B是基因突变、C是自然选择、D是生殖隔离
C.若A表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B是保护基因、C是保护物种、D是保护生态系统
D.若A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则B表示被动运输、C表示主动运输、D表示胞吞胞吐作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如骨髓、脾、扁桃体、淋巴结等、免疫细胞如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活性物质如溶菌酶、抗体、淋巴因子等组成,A正确。物种形成三环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B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包括就地保护、易地保护、进行法制教育和管理,C错误。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只有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胞吞或者胞吐不属于跨膜运输,D错误。
18.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修改,下列哪项不是修改内容(  )
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生物个体
B.自然选择是通过生物存在过度繁殖而导致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C.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D.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中的基本环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的共同点是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均以可遗传变异作为进化材料,并由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不同点:①达尔文的进化论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机理,而现代进化理论克服了这一缺点。②达尔文的进化论着重研究生物个体的进化。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强调群体的进化,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选B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9.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区别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观点是(  )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②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③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①正确;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②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③正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都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解题关键能识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0.关于生态系统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B.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改变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一般需要有机物的输入,所以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会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故A正确。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因为基因突变等位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改变,故B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故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是经细胞呼吸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21.长期使用某种农药,会发现效果越来越差,这是因为有些害虫产生了抗药性。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抗药性产生的原因是( )
A.害虫对农药进行选择的结果
B.定向变异的结果
C.遗传的结果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农药对害虫选择,A错。变异不定向,B错。害虫种群本来就有抗药性强和弱的可遗传变异,C错。农药选择抗药性强害虫,淘汰抗药性弱个体,导致害虫抗药性强基因频率上升,发生进化,D种群。
考点:本题考查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22.下列关于真核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重组既可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也可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B.自然选择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但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共同进化可发生于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D.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捕食或竞争来实现的
【答案】D
【解析】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或者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都可发生基因重组,A正确;自然选择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但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共同进化包括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不断进化和发展,C正确;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可以通过捕食、竞争、寄生、共生等等方式来实现的,D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变异和进化
23.在一次大风暴后,有人搜集了100只受伤的麻雀,把它们饲养起来,结果活下来64只,在死去的个体中,大部分是个体比较大、变异类型特殊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线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自然选择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特殊的变异类型是不利的
D.不产生变异的生物才能生存
【答案】B
【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这种变异是不定向的,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产生有利变异的个体存活下来,产生不利变异的个体会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自然选择的过程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2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
B. 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 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D. 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答案】D
【解析】生物的进化由简单生物进化到复杂生物,因此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A正确。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仍属于同一个物种,C正确。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部分基因,D错误。
2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有性生殖出现推动了生物进化是因为增强了生物的变异
B.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C.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的不断形成过程
D. 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不会影响到其他物种的进化
【答案】A
【解析】有性生殖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的变异性,A正确。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主要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也可以是在互利的条件下,相互选择,共同进化,B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其他物种的进化,D错误。
二、非选择题
26.果蝇的某—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N、n)控制,其中一个基因在纯合时能使合子致死(注:NN、XnXn、XN Y等均视为纯合子,不考虑X、Y染色体的同源部分)。有人用一对果蝇杂交,得到Fl代果蝇共213只,其中雄蝇69只。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问题:
(1)果蝇的基因本质上都是______________片段,其控制的相对性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2)控制上述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_染色体上,遗传上遵循______________定律,Fl代成活果蝇的基因型共有________种。
(3)若F1代雌蝇仅有一种表现型,则F1代雌蝇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
(4)若F1代雌蝇共有两种表现型,让F1代果蝇随机交配,理论上F2代成活个体构成的种群中基因n的频率为________。
【答案】(10分)(1)有遗传效应的DNA 一种生物(果蝇)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X 基因的分离 3(2分)
(3)XNXN、XNXn(2分) (4)10/11 (2分)
【解析】(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果蝇)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依题意可知,在Fl代果蝇中,雌蝇:雄蝇=(213-69):69≈2:1,据此说明控制上述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理论上雌蝇的基因型有3种:XNXN、XNXn、XnXn,雄蝇的基因型有2种:XNY、XnY,但因在该果蝇的种群中存在其中一个基因在纯合时能使合子致死(注:NN、XnXn、XN Y等均视为纯合子)的现象,所以Fl代成活果蝇的基因型共有3种。
(3)若F1代雌蝇仅有一种表现型,则说明隐性致死,所以F1代雌蝇基因型为XNXN、XNXn。
(4)若F1代雌蝇共有两种表现型,则说明显性致死。再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在F1代果蝇中,雌蝇的基因型为1/2XNXn、1/2XnXn,产生的雌配子为1/4XN、3/4Xn,雄蝇的基因型为XnY,产生的雄配子为1/2Xn、1/2Y;让F1代果蝇随机交配,理论上F2代成活个体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NXn:XnXn:XnY=(1/4×1/2):(3/4×1/2): (3/4 ×1/2)=1:3:3,所以F2代成活个体构成的种群中基因n的频率=(1+2×3+3)÷(2×4+1×3)=10/11。
【考点定位】基因与性状分离的概念、基因的分离定律、伴性遗传
27.分析回答有关生物进化及多样性问题:(11分)
(1)生物a为现今仅存于某个海岛上的一种昆虫, 其翅的强健程度用T来表示,最近一次科学考察时测得生物a的T值分布曲线 如图所示。请你预测一下当该海岛上的风力持续变强之后,可能测得的生物a的T值与a的个体数分布曲线图,并画在相应图的坐标上。
(2)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4次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16,AA和aa的频率均为15/3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 ) (多选)
A.发生了隔离
B.发生了基因突变
C.没有发生生物进化
D.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E.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
F.发生了自然选择
G.性状始终保持一致
H.基因库没有变化
I.会因定向变异形成新的亚种或物种
(3)图中三条曲线a、b、c为某生态系统中3种生物的C02消耗速率的曲线图,其中可能分别是小球藻、动物、硝化细菌的顺序依次为 。
研究人员利用含大量氮、磷的沼液培养小球藻,进行“去除CO2的低碳研究”。
(4)确定小球藻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真核生物的简便方法是 。(2分)
(5)磷被小球藻吸收后参与合成 (至少答两项)等物质直接影响其光合作用。小球藻在12时产生ATP的场所有 。
(6)图是在持续通入CO2浓度为1.5%的空气下(其它条件适宜),CO2去除率与小球藻相对密度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
小球藻去除CO2的最佳时段是 _。第6天后CO2去除率下降的最可能原因 。(2分)
若要维持CO2去除率为最大值,采取的措施是 。
【答案】(11分)
(1)如图
(中间类型少)
(2) C、E 、H
(3) b、c 、a
(4)( 2分)在显微镜下(或制片)观察(1分)存在叶绿体(1分)。
(5) ATP、 NADPH、磷脂(答对其中2个得分)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答全给分)
(6) 第6天(或第4-6天) (2分) 随着小球藻密度的增加(1分),净光台作用速率下降(1分)
维持(控制)小球藻相对密度在30-40之间。(或控制小球藻相对密度在CO2去除率最大的时候。)
【解析】
试题分析:
(1)题图显示,某海岛上的昆虫,翅的中等强健的个体居多,翅的非常强健和非常不强健的个体很少,即中间类型多、两端类型少。该海岛上的风力持续变强后,两端类型的个体在与强风的斗争中被保留下来,得以生存并繁殖后代,而其他类型的个体则易被强风刮走而无法在海岛上生存。经过长期的自然环境的选择,使生活在该海岛上的昆虫中间类型少、两端类型多。
(2) 在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1/2,a的基因频率=1/2,第一次自交,获得的子
一代中,Aa的频率为1/2,AA和aa的频率均为1/4,A的基因频率=1/2,a的基因频率=1/2。连续第二
次自交Aa的频率为1/4,AA和aa的频率均为3/8,A的基因频率=1/2,a的基因频率=1/2。连续第三次
自交,Aa的频率为1/8,AA和aa的频率均为7/16,A的基因频率=1/2,a的基因频率=1/2。连续第四次
自交,Aa的频率为1/16,AA和aa的频率均为15/32,A的基因频率=1/2,a的基因频率=1/2。综上所述,
该种群在这些年中,基因库没有变化、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因而没有发
生生物进化。
(3)分析图示可知,a曲线所表示的生物一直在消耗二氧化碳,说明相关的合成作用不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可能是能够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b曲线所表示的生物,既有二氧化碳的消耗也有二氧化碳的释放,说明相关的合成作用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可能是正常生存的植物;c曲线所表示的生物一直释放二氧化碳,可能是动物。综上所述,图示的3种可能分别是小球藻、动物、硝化细菌的顺序依次为b、c、a。
(4)组成真核生物的真核细胞中有细胞核和叶绿体等复杂的细胞器,构成原核生物的原核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所以确定小球藻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真核生物的简便方法是: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的存在。
(5)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含磷的化合物是ATP、NADPH、类囊体薄膜中的磷脂等。在12时,小球藻既能进行呼吸作用,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6)分析图示可知,在第6天时,二氧化碳的去除率最高;6天后去除率下降的原因是:随着小球藻密度的增加,呼吸速率增强,导致净光合速率下降;要维持二氧化碳的最大去除率,需要维持小球藻的相对密度在30—40之间。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8.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8分)。
下图1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 相似度;图2表示非洲猴进化基本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
(2)、四个物种起源相同,是由共同的祖先通过 等变异,经过长期 逐渐形成的。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个物种是 ,两者的DNA 差异至少经历了约 万年的累积(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判断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 。
(3)、一个非洲猴种群的个体间存在形态、生理等特征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 多样性。图2中的X、Y、Z表示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X是指 。
A.突变 B.选择 C.适应辐射 D.隔离
【答案】(1)、种群 (2)、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大猩猩和黑猩猩 11 产生了生殖隔离 (3)、遗传多样性 A
【解析】
试题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2)、为进化提供原材的变异主要有突变(即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它们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不同的物种。结合图1,四个物种的DNA两两之间差异最小的是大猩猩和黑猩猩,所以它们的亲缘关系最近。根据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大猩猩和黑猩猩的DNA差异有99.01%-98.90%=0.11%,所以二者之间需要0.11%÷1%百万年=11万年。判断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二者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3)、个体间存在形态、生理等特征方面的差异,指的是个体的性状差异,它是由个体内不同基因控制的,说明不同个体间存在遗传(基因)多样性。分析图2中的X、Y、Z依次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隔离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三个必要的环节。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获取信息的能力、把握知识要点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以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29.农田开始使用杀虫剂时,对某种害虫效果显著,但随着杀虫剂的继续使用,该种害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片农田中全部的该种害虫的总和称为____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___。该种害虫全部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________________。
(2)害虫抗药性变异的来源属于_______________。
(3)上述事实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______________(定向的或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淘汰,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从而使种群的___________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__________决定的。
(4)已知抗药与非抗药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为了研究抗药性基因的遗传方式,某研究小组捕捉了一只抗药雌虫和一只非抗药雄虫,经研究均为纯合子,实验发现它们的后代中雌性全为非抗药,雄性全为抗药,则抗药性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性遗传(写出所在染色体和显隐性),若F1随机交配,F2中的抗药性雄虫与F2中所有雌虫随机交配得F3,其中抗药性虫占F3的_____________。
【答案】 种群 基本单位 种群基因库 基因突变 不定向的 基因频率 自然选择 伴X隐 3/4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生物进化相关知识,主要是概念性的考察。
(1)在一个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是一个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
(2)害虫抗药性变异的来源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根本来源。
(3)在任何时候种群产生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在该害虫种群中有抗药性的有不抗药的变异,使用杀虫药之后使有抗药性的害虫生存了下来,农药起到了选择的作用。即经过长期的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淘汰,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自燃选择决定的。
(4)亲本都是纯合子,雌虫抗药雄虫不抗药,而在子代中雌性全为非抗药,雄性全为抗药,说明该性状和性别有关,应是伴X隐性遗传。如果F1随机交配,F2中的抗药性雄虫为XaY与F2中所有雌虫1/2XAXa,1/2XaXa,随机交配时Xa占3/4,XA占1/4,得F3,其中抗药性虫占F3的XaXa和XaY占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