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考2019届九年级语文二轮复习提分卷(二)
(提分点:古诗文默写 + 语言连贯 + 名著阅读 + 议论文 + 古诗文阅读)
一、积累与运用(共16分)
1.古诗文默写。(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行路难》)
(2)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5)《行路难》(其一)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到君王身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6)《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边花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下而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①_____________,所以古代劳动人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累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为了记忆方便,②__________:“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由于综合了气象学以及农作物生长特点等多方面知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征,所以在普遍使用公元纪年的现代社会,它仍能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①
②
3.名著阅读。(4分)
人生有的是努力,坎坷可能促人前进,也可能阻人进步。请任选一个人物结合具体故事情节谈谈其奋斗的经过及结果。
①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②祥子《骆驼祥子》
二、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文,完成4 ~ 6题。(共10分)
向匠人致敬
①气象学家竺可桢一生记下了千万字的日记,其中气象方面的内容就占了较大的比例,无论到哪里,像桃树开花了、柳树长出叶子了、燕子从北方飞来了等,他都有记录。而正是凭了这样的“笨功夫”,他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与计算机时代把历史资料经过整编后概括出来的世界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大趋势,竟是同一个方向。
②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年轻时为应对陈独秀“字则其俗在骨”的批评,他琢磨出了这样一个“笨办法”:每天,准备一尺见方的纸,百张;先用淡墨临习汉碑,等写完后,前面纸也干了,再折四格写;最后用此纸写行草。如此,他苦练了两年才告一段落;后来,在北京又续练各种碑帖;直到1930年前后,才算是能稳准地运用悬腕。苦练了20年,沈尹默终成一代大家。
③从表面上看,无论是竺可桢还是沈尹默,确乎够“笨”够“拙”,他们几乎是用了一生的时间投入于自己的事业和兴趣爱好。虽然,他们最后成功了,但是从投入产出的绩效比看,似乎太差劲了。如果他们能够走点捷径,再玩些诸如自我包装之类的花样,不也能够早早成名吗?何必如此折腾自己呢!殊不知,缺少了时间的积淀,缺少了艰辛的努力,谁能保证其气象研究和书法创作的质量?
由此观之,所谓“笨人”,那只是“明白人”的代名词而已。事实上,只有下过“笨功夫”的人,才知道“笨功夫”的意义所在。就像作家刘震云说起外祖母,虽然身高只有一米五六,但却是方圆几十里割麦子的“头把镰”,速度特别快。她的诀窍,也是她的“笨功夫”,就是割麦子的时候腰弯下去后,就不再直起来,一直埋头收割。因为如果直起一次腰,就会直十次。你会割割停停,速度当然就慢了。原来“笨功夫”的背后蕴藏着能动的大智慧。
④是啊,“笨功夫”,不是平庸,不是呆板,更不是不动脑筋,而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尊重。一万小时定律是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的作品《异数》中提出来的,其理论核心为量的积累,可应用于所有领域、所有学科。一万小时定律解释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否则,不愿辛勤耕耘,总想着一蹴而就、一鸣惊人,企盼天上掉馅饼;不想凭自身努力证明自己,总想着投机取巧,那注定走投无路。
⑤做肯下“笨功夫”的“笨人”, 做专注于事物本身,“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人,说到底,就是要做弘扬工匠精神的”匠人“。
其实,在各个领域,像这般肯下“笨功夫”的“笨人”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在中南海亲切会见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的中国选手。他说,“质量之魂,存于匠心”,“我们要让工匠精神渗入每件产品、每道工序,‘差不多就行’的心态要不得,以工匠精神支撑企业家精神,支撑制造强国建设。”“差不多就行”的心态,无疑是与下“笨功夫”、具“匠心”格格不入的。我们要把做“笨人”、具“匠心”与“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迈上中高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联系起来。这不仅是李总理对中国青年寄予的厚望,也折射出甘做“笨人”、善具“匠心”的真谛。
4.文章前两段有何作用?(4分)
5.下面哪些材料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说说理由。 (4分)
材料一 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成鸿篇巨制《红楼梦》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材料二 川航机长刘传健在机舱玻璃突然暴碎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意志力,克服高空失压和零下四十多度的低温,成动让飞机迫降在了成都双流机场,挽救了119位乘客和9名机级人员的生命,这一壮举被民航业界专家称为“奇迹”。
材料三 当今娱乐圈出现了许多所谓的“网红”,他们靠精心设计和包装,网络海量传播,一夜成名,但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却又都销声匿迹了。
6.下面各项与本文表达观点不符的一项是【 】(2分)
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B.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7~10题。(共10分)
(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节选自《出师表》)
(二)高祖①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④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⑤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⑥;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⑦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杰,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 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释】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高祖臣子。③略:攻占。④降:投降。⑤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⑥子房:西汉名将张良。⑦连:率领。
7.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先帝称之曰能 曾益其所不能
B.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每与臣论此事
C.不宜妄自菲薄 薄暮冥冥
D.临表涕零 把酒临风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9.诸葛亮在《出师表》第一段中提出了什么建议?分析他是怎样提出这一建议的?(3分)
10.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3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1~12题。(共4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1.请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12.本诗立意新巧,寓含哲理,尤其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流传最广。试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上对这两句诗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1. (1)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2)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3)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4)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
2.①农业和气象之间的关系密切 ②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了歌诀
3. ①保尔的理想是成为一个布尔什维克。为了实现理想,保尔付出了艰 辛的努力和巨大的代价一在战斗中受伤,遭受疾病的折磨并最终瘫痪,甚至放弃自己的初恋爱人冬妮娅,最后用笔作为武器,继续革命工作,成为一个坚定的布尔什维克。
②祥子的理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通过努力勤劳致富,在城里站稳脚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祥子省吃俭用,在三年间凑足一百块血汗钱买了一辆新车,却因为充军丢了车;后来去车厂租车挣钱,结果买车的钱又被孙侦探敲诈走了;虎妞的资助下买了第二辆车,结果因为虎妞去世又卖车葬人。直到死也没有实现自己拥有一辆车的理想。
4.文章开头从竺可桢和沈尹默的事例写起用具体事例引发议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本文观点。
5.材料一和材料三(2分)因为两则材料分别能从正反两方面证明文章的观点。(大意对即可)
6.D
7.D
8. 这确实是万分危急,生死存亡的时候啊。(诚、秋必须翻译准确)
9.广开言路 先说不利的客观条件,再说忠臣、志士竭力效命的有利条件,规劝刘禅继承刘备遗志 ,广开言路。
10.同:他们都能重视人才,且知人善任,用人所长。(共 2 分,只谈“重视人才”或“知人善任”得 1 分) 异:诸葛亮强调了德的重要性。(1 分)。
11.“无时”一词写出诗人随时都想去山西村,表达了诗人与村民相处融洽,喜爱山西村的真挚情感。
12.内容上,这两句诗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令人回味无穷。表现手法上,这两句中的“疑无路”与“又一村”构成鲜明对比,强化了作者在山重水复之时的那一种豁然开朗的喜悦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