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1张PPT。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王安石变法 晚清以前近800年的评价:王安石变法“祸国殃民”,各项新法是聚敛之术,较为集中地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论和批判。
梁启超在20世纪初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列宁:“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你对此有何看法? 史说纷云
愁啊愁,
愁到白了头。
何时
让我再无心忧……北宋皇帝为什么愁?一、背景: 1、为什么说北宋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2、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思考: 出现兵虚财匮危机,面临内忧外患“冗官、冗兵、冗费”
守内虚外,分散军权财政危机军队战斗力低下(积贫)(积弱)农民起义频繁政治危机
(阶级矛盾)辽、西夏的威胁边疆危机
(民族矛盾)(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北宋“冗兵”的形成呦?他怎么也当官了啊“冗官”的形成“冗费”的形成 冗费 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及高额赔款,都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原因①北宋初年为集中行政权,一职多官③恩荫赏赐大量授予官职①政府将受灾流民编入军队②扩大禁军数量③为对付辽、西夏在边境大量屯兵①军队官员激增②大兴土木③每年向辽、西夏交纳“岁币”问题探究1:北宋中期的“三冗”现象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三冗”给北宋带来了什么后果?后果士虽多但不精,对外作战时处于不利地位,国家养兵负担沉重造成行政效率低下,且政府财政不堪负荷使得本就拮据的财政更加入不敷出,②扩大科举取士人数993年,王小波在四川发动起义,队伍发展到数万人 。
失败
沉重打击了宋朝政府;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口号;
真宗咸平三年,王均的起义又爆发了。
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北宋农民负担沉重宋代有人说:“历代以来的一切苛捐杂税,本朝都有”。上京(今内蒙)兴庆(今银川)东京(今开封)澶渊之盟 1005年内容:
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萧太后为叔母;
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称为“岁币”;
双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交侵……1044年宋夏订立和议:
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开边境贸易。 范仲淹(989一1052)“庆历新政”
严重的社会危机使得不少“以天下为己任”的大臣,纷纷上书朝廷,要求革新政治。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大臣范仲淹等人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为仁宗所接受,遂推行新政,这就是“庆历新政”。但是新政触犯了官僚贵族们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等人被相继排挤出中央政府,新政宣告夭折。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3﹑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目的:
时间:
人物:
中心:
措施:
结果:
影响:缓和矛盾,挽救封建统治危机1043年宋仁宗、范仲淹整顿吏治改革文官升迁办法
严格恩荫制度和贡举制
慎选地方官
减轻徭役、重视农桑改革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王安石变法的前奏巩固练习1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 )
A.辽、夏的军事威胁 B.土地荒芜、水利废毁
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D.官僚地主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2.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CB3.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又造成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由此得出的最大教训是( )
A.政治改革应与发展经济相结合
B.要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
C.必须提高办事效率,实行精兵简政
D.应加强地方防御能力
4.北宋统治者采用“分化事权”方法的直接结果是( )
A.防止了文官武将专权 B.形成了“积弱”的局面
C.形成了冗官局面 D.导致财政入不敷出AC第二课 王安石变法课标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原则、策略,熟悉其变法举措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2、认识变法的积极影响及失败原因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22岁中进士后长期在地方任职,对百姓疾苦、社会弊病有较多了解,学问、道德、政绩俱获称颂。王安石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人刚正,意志坚强。至神宗即位,安石已是“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大家都认为“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必被其泽”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 王安石宋神宗(1048—1085)宋英宗之子。1067—1085年在位,曾说:“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即位后,不治宫室,不事游幸,有恢复河朔、革除弊政之志,用王安石行新法,励精图治。 思考
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积极开源想一想:如果你是王安石你会从什么地方入手来变法?富国强兵穿越时空富国之法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开始推
行新法。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农田水利法均 输 法方田均税法市 易 法青 苗 法募 役 法“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设市易务,控制市场政府低息贷款以钱代役兴修水利按土地数量、质量收税知识链接青苗法和募役法在实施中的局限青苗法:强制农民借贷;地方官吏趁机勒索,农民负担加重
募役法: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为支付免役钱家破人亡。 强兵之法 实行“省兵”措施,精减军队,裁汰老弱,归
并军营,缩减编制,减少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将 兵 法选派有经验的军官专门负责各地区军队的军事训练保 甲 法组织农户习武,轮差巡查,维护地方治安。保 马 法百姓自愿申请给官府养马,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军器监设军器监,管理武器制造取士之法 王安石认为,要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就必
须选拔人才和改革官制,关键是改革科举制度。改 革 科 举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要求考生联系实际。整 顿 太 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免试做官惟 才 用 人择优录用,克服 “恩荫” 的弊病。知识链接 假如你是个富商,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的利益有直接关系?青苗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
募役法、均输法等。感受历史假如你是个农民
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的利益有直接关系?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感受历史1、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2、王安石变法中,引起藏匿土地、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3.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王安石变法中,为了解决北宋初期以来实行的“更戍法”带来的弊端是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设军器监
5、王安石颁布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限制大地主的利益
C、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D、巩固加强中央集权A6、王安石变法中,起到“农时不夺而民均”作用的是
A 保甲法 B 免役法
C 均输法 D 农田水利法B7、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
8.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他“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BA9.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抵御西夏和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10.王安石的强兵之法中,加强了对人民群众控制的是( )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设军器监BA四.评价王安石变法(1)性质:为解决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自上而下进行的局部调整。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改革聚焦改革,寻找规律
关于古代改革的性质与类型(连线题)奴隶主维护统治的改革 新兴地主阶级促成社会性质转变的改革封建社会内部调整、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梭伦改革①变法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2)变法的进步意义:(积极作用)①它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②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3)变法的不足:(局限性)探究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失败的主要原因三、结果:失败变法失败的原因变法失败的原因 偏偏又碰上连年大旱,
保守派趁机大做文章。 两位太后也跑来起哄。北宋《流民图》失败的原因
1.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三、结果:失败变法失败的原因失败的主要原因
1.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⒉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执行不当,出现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引起民间不满;三、结果:失败变法失败的原因 虽遭到各方的指责,但神宗依然坚持变法。 神宗后迫于压力罢免了王安石,但他仍推行新政直至去世。失败的主要原因
1.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⒉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执行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⒊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三、结果:失败变法失败的原因司马光 1085年,宋神宗去世,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起用司马光,结果新法逐渐被废除,变法派相继被排挤出朝廷,史称 “元佑更化”。失败的主要原因
1.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⒉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执行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⒊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4.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三、结果:失败主要
(1)从改革的原因来看: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从改革的目的和结果来看:
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取得成功。
(3)从改革的过程来看:
改革会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阻力、充满艰险,因此,要求改革者要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和胆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还要注意用人探究变法对后世有什么启示?(2010年福建省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方田均税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之……均税,是对清丈完毕的土地重新定税,做到:纠正无租之地,使良田税重,瘠田税轻(注:秋税按亩征收粮食;夏税以收钱为主或折纳绸、绢、绵、布);对无生产的田地,包括陂塘、道路、沟河、坟墓、荒地等都不征税;一县税收总额不能超过配赋的总额,以求税负的均衡
——摘编自周泽民《北宋方田均税》(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政府实行方田均税法的目的。(6分) 增加政府收人;均衡税负;减轻农民负担,缓解阶级矛盾。 材料二 1873年7月,政府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凡持有土地执照者,均要向政府缴纳地税,地税的税率应为土地价格的3%,地税一律用现金缴纳。土地价格很高,以致地税也很高。政府还按地税的l/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附加税——村费,一律用货币交纳。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地税征收上具有哪些特点?指出地税改革对日本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9分)特点:土地所有者按土地价格的固定比例纳税;一律用 现金(或货币)缴税;正税与附加税结合。(6分)
影响: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市场(或加速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3分) 2007年9月6日在大连召开的“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的开幕式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关于全球性的领导者最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时,引经据典的提到了北宋改革家王安石非常著名的“三不足”论断。非常巧妙的讲出了做为领导者要有改革的精神。
“三不足”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未来的中国,只要一如既往的沿着王安石所提倡的这种:不畏、不法、不恤的改革精神走下去,未来中国的巨变、一定会让全世界刮目相看和异常震惊的! 温总理谈“三不足”精神课后作业1、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2、通过学习以上的改革变法,你如何认识今天中国的改革?谢谢光临指导!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变法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
变法者个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
相同点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不同点
背景: 商鞅: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战国时期
王: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
根本目的:商: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挽救统治危机,局部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 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结果: 商:成功
王: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