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活动学案(附答案)
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所处生活环境的变化,了解改革开放的显著成就;了解家人、民众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和认识,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给你信社会发展的意识。
2.通过社会调查,锻炼应用学习历史知识,概括、分析、判断历史问题,提高学科基本能力,发展学科素养。
3.通过实践,学会展开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够自行设计相关调查问卷,汇集调查统计及结果,对调差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写出调查报告。
4.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待人接物、与人沟通的能力,学会与人相处的礼仪、礼貌。
重点:生活环境的变化
难点:生活环境变化的过程
活动过程
活动准备
全班分五个小组:
一组:调查家庭收入;
二组:调查住房改善;
三组:调查服饰演进;
四组:调查交通方式;
五组:调查体育设施。
活动过程
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方方面面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请同学们根据分组,进行社会调查。
(1)搜集资料的方式:查阅书籍报刊、上网浏览影视资料、采访长辈等。
(2)资料的呈现形式:文字、图片(含照片)、实物等。
(3)资料的内容:改革开放前后变化。
2.分组展示各组搜集的材料
三、分组总结活动结果,说出这次社会调查的感受。
合作探究:
你在活动调查中感受到人们对当今社会家庭收入;住房改善;服饰演进;交通方式;体育设施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有什么反应。
课堂达标检测:
1.20世纪六十年代,为了尽可能地节约,服装一般选择结实的布料和耐脏的颜色蓝、灰、黑。文革时期,西装被认为是资产阶级而被批判,军装是最时髦、最体现革命化的时装。到了八十、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不断改善,喇叭裤、健美裤、牛仔裤、蝙蝠衫、连衣裙兴起,人们着装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对建国后人们服装的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①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反映了思想观念的变化
③受到了政治局势的影响 ④受到了设计能力的制约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生活方式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与政治、经济并行发展的过程中,反映了社会时代的共同特点。下列我国人民从进入20世纪以来生活方式演变不正确的是( )
A.官员着翎顶补服→人们着中山装、西装等新式礼服→老百姓着丰富多彩的个性服装
B.老百姓饮食:食物匮乏、单调→讲究营养均衡、健康饮食
C.人们只有在城市看到电影和报纸→通过互联网阅读新闻、发布信息
D.上海的居民出行工具从以汽车为交通工具,到乘火车远行,再到可以经常乘坐飞机
3.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出现上述场景的原因之一是( )
A.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入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D.改革开放改变了社会面貌
4.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从此,伴随城镇居民近40年里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就此谢幕,象征着阳光新时期的来临。这个来临的新时期是( )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仔细阅读下列图表,回答问题。
(1)图片一、二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全国通用粮票和江苏省布票。造成当时人们凭借票证购买物品的原因是什么?这些票证反映了过去人们的生活水平怎么样?
(2)结合图片三、四,谈谈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衣着在质地、颜色、样式等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
课堂达标检测:1C2D3D4D
5.17.(1)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物资匮乏,国家对生产和供应不得不按计划加以控制和分配.反映了过去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
(2)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人民的穿着由清一色的“灰蓝黑”转向讲究服装的颜色、花色、款式,追求多样化、个性化,求新、求美、求舒适已成为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