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1. 政治腐败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
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万历十七年(1589年),朱翊钧不再接见朝臣,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 明熹宗朱由校就是那个传说中的木匠皇帝。他在位期间,外有金兵的侵扰,内有明末的起义,是国家最动乱的时期。
但朱由校却不务正业,不把国家大事当回事,一心只想当木匠。他自幼就有木匠的天分,技术十分的好,很多的能工巧匠做出的东西都不如他。
朱由校整天的和斧子、锯子、刨子打交道,不仅制作木器,还盖小宫殿,被世人称为“木匠皇帝”。我承认我是个好木匠,不是个好皇帝.明神宗东林党争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公元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等人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东林人士借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为富商巨贾争利之实。他们虽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等进步口号,然而实质上却沦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对明末饥荒灾民的悲惨现实视而不见,对征款赈灾行为极力阻挠。东林人士在当时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党争局面。反对派将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之为"东林党"。
东林党人在明朝末年的政治活动,经历了神宗万历、熹宗天启和思宗崇祯三朝,长达半个世纪。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材料一明《流民图》(局部)材料二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无家可归、无田可种的流民。社会矛盾也愈发激烈。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背景材料1 (明朝末年)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鹊,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
——《豫变纪略》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下面是史书记载的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后的情形:
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 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陕西通志》卷八六
当时受灾的农民处在什么样的状况下?1陕北大旱,饥民遍野,受灾的农民先是以山间的蓬草和树皮充饥,而后只能吃石块,生活条件极其恶劣。
2官府不顾百姓死活,催征如故。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赋税沉重
不断增加李自成之
闯王不纳粮 材料一: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熹宗时,赏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
材料二:御史卫周胤言:“…剿练之饷多至七百万,民怨何极。”御史郝晋亦言:“…今加派辽饷至九百万。剿饷三百三十万,业已停罢,旋加练饷七百三十馀万…”土地不均
兼并严重明末民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
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该口号符合人民的要求,使李自成得到群众的支持。李自成之
百姓迎闯王(1)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2)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人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3)1644年4月,起义军攻进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自缢,明朝灭亡。 思宗焦心求治,旰gàn食宵衣,恭俭辛勤,万机无旷。即古之中兴令主无以过之。——《石匮书卷第一 烈皇帝本纪》欲挽狂澜,奈何力不从心 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
——《明史·本记第二十四》明思宗 朱由检
(1611—1644)
明朝末帝,年号崇祯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于1622年(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年号崇祯(1627年-1644年),后世称为崇祯帝。
朱由检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惜其性多疑,无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皇朝。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明朝时期,位于东北的女真族分为三部(建州女真、野人女真与海西女真),其中建州女真不断壮大;1.满洲兴起努尔哈赤的甲胄努
尔
哈
赤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 -1626年9月30日),清王朝的奠基者,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国关东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兵败宁远城之役,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七月中旬,努尔哈赤去世,葬于沈阳清福陵。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谥曰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努尔哈赤在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中击败明军,此后几乎连战连胜,占领大片地区。八旗制度: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年),太祖第8子。生于赫图阿拉城(今辽宁新宾县)。1626年即汗位后,改女真族为满族;1636年,建国号为清。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封建化的措施,为灭明和建立大清帝国奠定了基础。皇太极 2.清兵入关(2)李自成遭吴三桂与清兵联合夹击,最后失败.(1)明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吴三桂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 。
崇祯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清军入关又称清兵入关、?满清入关、?清朝入关、?入关战争, 是指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政权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京师(今中国北京)开始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的历史事件。
广义上是指1644年清军入关后镇压农民军、消灭南明诸政权等汉族反抗武装的一系列由北至南的统一中国的战争。它标志着清朝在全中国统治的开始。
清军入关的性质,以及后金兼并女真各部以及清对明朝及南明的战争,认为"清进行的战争就是为中国统一的战争" 的观点,实际上是"大一统"观念来看待明清之际历史,拿现代标准裁量古代历史,用后来结果倒套此前过程的结果,民族平等原则不是这样贯彻的。初,三桂奉诏入援至山海关,京师陷,犹豫不进。自成劫其父襄,作书招之,三桂欲降...闻爱姬陈沅(陈圆圆)被刘宗敏掠去,愤甚,疾归山海,袭破贼将。——《明史》 1644年,吴三桂降清并引清兵入山海关,联合击败李自成。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
2、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农民流离失所 社会动荡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起义原因:
2、李自成:1643年,建立大顺政权; 1644年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3、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满洲兴起
2、清兵入关: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失败1.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皇帝昏庸无能 B.政治腐败
C.天灾人祸 D.满清强大
2.李自成起义提出的口号是( )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C.均田免赋
D.大楚兴,陈胜王
课堂练习BC3.下列关于明朝末年社会状况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政治腐败 ②蝗灾连年 ③赋税沉重 ④各地起义爆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1616年,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为大金的是( )
A.皇太极 B.努尔哈赤
C.阿骨打 D.铁木真
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