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
R·六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生活中平衡现象的实验,发现杠杆原理,即“左边的刻度数×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棋子数”这一规律,初步感受杠杆原理。发现当“左边的刻度数×棋子数”不变时,“右边的棋子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2.通过生活经验的问题与挖掘,感悟平衡与质量和距离有关,培养思维的周密性、全面性。通过实验寻求规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积累动手实验活动的经验,丰富活动体验。
3.通过数学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养成用数学眼光看待身边现象的习惯。通过小组合作与分享,拓宽学生思维视野,感悟差异,丰富学习经验。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平衡规律的寻求。
通过实验寻求规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积累动手实验活动的经验。
一、引入新课
你玩过吗?
二、自主探究
选一根粗细均匀的竹竿(长约1m),在中点的位置打个小孔并拴上绳子。然后从中点开始每隔8m做一个记号(可以刻一个小槽)。
完成上述步骤要注意哪些问题?
问题
竹竿尽量粗细均匀。
1.
2.
3.
孔打在竹竿的正中间,绳子长度合适,拾起绳子后竹竿要保持平衡。
刻记号时尽量等距。
自己动手试一试!
我放几个呢?
要保证竹竿平衡。
我放3个棋子
1.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持平衡?
问题
在相同刻度处左右两边放相同数量的棋子,竹竿就能平衡。
2.如果左右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持平衡?
先放4个试试
多了
我放进4个棋子
如图,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呢?
放3个才能保证平衡。
问题
1.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入1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
放2个才能保证平衡。
2.你发现了什么?
3×4=4×3 6×1=3×2
左边在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呢?
把结果记录下来。
问题
12
12
6
12
4
12
3
12
2
12
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成什么比例?
当左边棋子数×左刻度的积不变时,右边棋子数与右刻度成反比例。
你还发现了什么?
小结
一般条件下竹竿平衡的规律:
左边的刻度数×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棋子数
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小结一下竹竿平衡的规律吗
三、巩固深化
1.母女俩玩跷跷板游戏,女儿体重15千克,坐的地方离支点18分米;母亲体重50千克,她坐的地方距离支点多远才能保持跷跷板的平衡?
你是怎么想的?
解:设妈妈坐的地方离支点x分米才能保持跷跷板的平衡。
15×18=x×50
x=5.4
答:她坐的地方离支点5.4分米才能保持跷跷板的平衡。
四、课堂小结
有趣的平衡
1.左边的刻度数×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棋子数
2.左边的刻度数与棋子数一定时,右边的棋子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
五、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六、教学反思
“综合与实践”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内容领域来考虑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教学背景来提出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努力体现“用中学”“做中学”的教学思想,要通过数学活动促进数学知识生活化、趣味化、应用化、综合化、丰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