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18.童年的水墨画》表格式 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18.童年的水墨画》表格式 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24 16:4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课题 18.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目标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 2.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重点难点 1.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3.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师: 孩子们你的童年有什么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课件出示导入)?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课件出示课题) 生书空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板书课题)。师随机指导“墨”的写法。(课件出示“墨”)(“墨”上下结构,上面一个黑字,下面一个土字)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课件出示) 预设:为什么说童年是水墨画,不是油画呢? 诗人的童年到底有些什么有趣的事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师: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你打开课本, 读课文,标出不会读的字词。听课文朗读,给生字词注音,再读一读。(课件出示朗读要求,播放课文朗读)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1)齐读生字。 (2)指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识记生字。 生用形近字加减法、换偏旁、部件组合等方法识记生字。 3.课件出示去拼音的生字 (1)小组内采取组词、造句等方法进一步掌握生字。 (2)教师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开火车读生字。(课件出示落花PPT) 4.请3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节。师随机正音。 预设: (1)染,出示演变过程,字本义:用取自草木的色汁浸泡丝帛绢布,使之着色。读句子,于文中识字,组词:染绿、耳濡目染。 (2)碎:造字本义:岩石经过多次爆破最后形成的小石块。形近字:翠、醉(课件出示形近字) 三、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自由练读。 2.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3.指导书写“碎”。提示最后一笔出头,但不要写到从字上。 指导书写“爽”。注意笔顺,长横要像房顶一样盖住下面部分。 第二课时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师: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诗歌—《童年的水墨画》。(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师: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 师: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随便发言 师小结: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学习《溪边》 1.自由读第一小节,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2.个别读。(课件出示第一小节) 3.默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哪些不懂的?(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不懂得? 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课件出示句子) 师: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同样不明白。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课件出示提示:联系上下文) 生: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微 信 搜索并关注公 众号:好老 师好 童学教 学团队 每日持续更新分 享教学教 辅资料 预设2:生:老师,我不明白“溪水给人影染绿了”这句话。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溪水给人影染绿了呢?(相机出示“溪水给人影染绿了”)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话,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默读、思考 生:老师,我从“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相机出示图片) 师: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课件出示提问) 生:“染”字最好。这样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课件变红“染”) 生: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谁给大家读出这美丽深的景色?个别生读。 师:多美的想像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5.师: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自由读、个别读。(课件出示第一小节) 6.师范读,生闭眼想象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自由交流。(课件出示提问) 思考一下,作者写孩子们快乐钓鱼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景呢?(课件出示提问) 师总结:写景色突出了“平静”,为什么要突出平静呢?联系《小儿垂钓》体会儿童钓鱼的专注。也更能体现钓上鱼后的欢乐。(出示诗歌) 7.背诵 课件出示提示,边想象画面边背诵《溪边》。 四、学习《江上》 1.过渡: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自学《江上》。 2.出示自学提示。 思考《江上》是写什么?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3.交流: 师:《江上》是写什么?(课件出示第二小节) 生:游泳 生:戏水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更好? 生(异口同声):戏水! 师: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1:水葫芦是指什么?(相机变红水葫芦) 生2:“水葫芦”是在戏水的小朋友们。 师小结:“水葫芦”代指借代水性好的孩子。(课件出示图片)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课件出示提问) 生:都是写儿童的。 生:都写童年的快乐的。 生:都运用了比喻的方法。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不同点呢?(课件出示) 生:《江上》没有写景色的美丽,只是写了儿童的戏水的情景。 师小结: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作,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 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你仿佛还听见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课件出示) 4.感情朗读。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五、学习《林中》 1.总结学法:刚才大家运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小节?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法读懂。 2.请大家利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林中》(课件出示第三小节) 3..交流:文中有两个斗笠“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和“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意思一样吗?(相机变红) 生畅所欲言:第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儿童”。(相机出示图片) 4..师:小蘑菇和儿童有什么相似之处呢?(课件出示提问)都戴着斗笠,很可爱。除了可爱,还能读出什么呢?儿童的欢乐。在哪里能读出来? 5.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可爱和欢乐。 齐读并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五、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师: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欢乐片断,你的童年生活一定更有趣味。说说童年生活的还可能发生在哪些地方? 2.你的童年有哪些值得回忆的呢?回忆童年往事,写成小诗。拿起笔试试吧。(课件出示) 3.共同交流,师当堂点播。 六、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小结: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这首儿童诗,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最后,让我们在顾城的诗歌中结束今天课堂。(课件出示课外阅读《我想》)
板书设计 溪边 18.童年的水墨画 江上 林中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