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忆往昔
巴黎和会
五四运动
看今朝
想一想: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弱国无外交
今天,“一路一带”经济路线的提出,亚投行的创办,说明了什么?
中国逐渐走向强盛,在国际上赢得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在外交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简要过程、主要内容和作用。
二、掌握万隆会议的主要过程,“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作用。认识到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主要作用。
三、对比新中国和旧中国两种截然不同的外交政策。认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是中国共产党使中国人真正站了起来。
学习目标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新中国成立前后,奉行 政策。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
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而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 态度,实行 政策,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背景: 年,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进行谈判
相关人物:中国: 、印度总理: 、缅甸总理:
主要内容: 互相 、互不 、 平等 、和平 。
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 , 被世界上
, 。
2、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时间: 年,众多独立的亚非国家在印度尼西亚的 ,举行会议。
(2)性质:万隆会议是 没有 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会议主题:讨论 、 和 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4)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之间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
提出“ ”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 ,也促进了
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自主学习
1.新中国建国初,我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2.建国初,我国的外交形势怎样?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以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以美国为首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视;独立的亚非拉国家需要互相帮助支持合作。
新中国外交形势示意图
对立
国
美
苏联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苏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图为当年10月16日苏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前排右六)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后合影。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毛泽东应邀出席斯大林七十寿辰庆祝大会,受到高规格接待。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950.2.14《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定
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有人形容中苏关系是“同志+堂兄”的关系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新中国成立初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17个国家
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49年10月3日
2.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4日
3.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1949年10月5日
4.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6日
5.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6日
6.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1949年10月6日
7.波兰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7日
8.蒙古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6日
9.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949年10月27日
10.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1949年11月23日
11.越南民主共和国 1950年1月18日
12.印度共和国 1950年4月1日
13.瑞典王国 1950年5月9日
14.丹麦王国 1950年5月11日
15.缅甸联邦 1950年6月8日
16.瑞士联邦 1950年9月14日
17.芬兰共和国 1950年10月28日
另外,还有英国、挪威、荷兰、印度尼西亚、尼泊尔、
巴基斯坦、锡兰、阿富汗等八国也承认了中国。
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就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1.苏联;2.保加利亚;3.罗马尼亚;4.匈牙利;
5.朝鲜;6.捷克斯洛伐克;7.波兰;8.蒙古;
9.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0.阿尔巴尼亚;11.越南12.印度;13.瑞典;14.丹麦;15.缅甸;16.瑞士17.芬兰
以美国为首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敌视;
讨论:假如你是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你会怎样去改变这种状况呢?
积极、主动,走向世界交朋友
1953年,中印两国就西藏问题谈判的时候
周恩来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1954,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被多数国家认同,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提 出
提出者
内 容
首次确认
意 义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我国政府同印度就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中国同印度就西藏问题签字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惠
和平共处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惠 和平共处
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主权和领土完整
利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
中印、中缅发表联合声明,正式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周恩来总理会晤
缅甸总理吴努
周恩来总理与印度
总理尼赫鲁会谈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讨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哪些作用?
促进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外交原则。
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周恩来所带来的绝对是超乎想象的精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1954)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1.这次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家会议。
2.这次会议上,周恩来的出色外交才能和外交技巧,促进了会议的圆满结束。不仅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而且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开创了新中国外交新局面。
阅读课文导入框的小故事及自由阅读卡,了解:日内瓦会议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时间
地点
参与国家
会议特点
讨论主题
1955年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众多亚非的独立国家
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
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三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万隆会议上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2)周恩来是如何应对的?结果如何?
一些国家在美国的挑拨下,把矛头对准中国,企图破坏会议,改变会议议程。
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促成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指的是什么?
同”是指遭遇相同:都曾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面临的问题相同:如何发展国家经济,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世界和平;强调这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是我们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基础,是我们这次会议应该重点关注的地方。
“异”是指社会制度不同;建设道路不同;强调这些不同之处的客观存在的,它并不妨碍我们亚非国家间的团结合作。
假设:
1、中国代表团对一些国家的指责加以反驳
2、中国代表团对一些国家的指责不予理睬
这样做分别会出现什么情况?
让我们来看一下总理是怎么说的…
该说啥好呢
周恩来发言的精髓: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
——周恩来
新中国初期取得重大的外交成就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国家获得独立;
正确的的外交政策;
卓越的外交家的努力等。
五个“一”
明确一项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坚持一个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牢记一位伟人:
周恩来总理
了解一次会议:
万隆会议
感受一种精神:
万隆精神
1、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总理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中国很恐惧。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这种恐惧。”缅甸消除这种恐惧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美关系由对抗开始走向正常化
达标检测
B
2、在20世纪50年代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是因为周恩来提出了( )
A.独立自主原则 B.和平共处原则
C.团结反帝方针 D.求同存异方针
D
3、材料分析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二 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我们讲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就是说,现在中国穷,理所当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侮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摘自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
材料三
毛泽东和斯大林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什么?
(2)材料二强调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的理由是什么?
(3)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外交事业是否一帆风顺?
(4)面对新中国面临的外交形势,新中国的领导人采取
了什么政策?取得了什么成果?
独立自主、和平友好、反对侵略战争。
一是现在中国穷,二是中国永远不会称霸。
不是。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封锁中国沿海,并在国际上孤立中国。
实行积极外交,努力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与苏联等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