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枣儿》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领悟作品的象征意义。
【重点难点】
1.把握剧中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理解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领悟剧本的主题。
【字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囫囵( ) ( ) 喃喃自语( ) 咀嚼 ( )
踌躇( )( ) 竹匾( ) 蹑手蹑脚(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蹑手蹑脚:
囫囵:
踌躇:
【课文预习】
1.扫除阅读障碍,识记生字。
2.通读课文,初步了解剧本情节认识人物。在预习本上概括出文章剧情,将剧中人物作一初步分析。
【课堂探究】
探究1:揣摩剧情,把握剧中主要人物形象。
探究2: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探究3: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参考答案:
【字词预习】
1. húlún nán jué chóu chú biǎn niè
2.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囫囵:完整,整个儿。
踌躇:犹豫不决。
【课堂探究】
探究1:
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
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探究2: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探究3:
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
19《枣儿》当堂达标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翘(??? )首?? 踌(?? )躇(?? )?
咀(?? )嚼(?? )? 囫(?? )囵(?? )吞枣?2.下列关于《枣儿》剧本的思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C.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D.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3.列词语正确书写三遍,并选择其中两个造句。
蓦然 蹑手蹑脚 踌躇 囫囵吞枣
造句:
造句:
4.填空。
(1)《枣儿》是一个 小品,荣获19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奖一等奖,其作者是 。
(2)本剧以“ ”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 ”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5.仿照下列句式,续写两个句子,使之与前文组成意义相关的句子。
钱能买到佳肴,不能买到胃口;钱能买到药品,不能买到健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qiáo chóu chú jǔ jué hú lún
2.C
3.略。
4.(1)话剧、孙鸿(2)亲情、枣儿
5.钱能买到钟表,不能买到时间;钱能买到礼物,不能买到亲情。
19《枣儿》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领悟作品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剧中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理解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领悟剧本的主题。
教学准备:
学案、课前搜集资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数不清的枣儿,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在等待他的枣儿,一个小男孩他期盼爹回来,吃留给爹的枣……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检查预习,落实基础
1.给加点字注音。
囫囵(hú lún ) 喃喃自语(nán) 咀嚼 (jué)
踌躇(chóu chú) 竹匾(biǎn) 蹑手蹑脚(niè)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囫囵:完整,整个儿。
踌躇:犹豫不决。
三、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四、合作探究,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学生就自己的思考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展示合作成果。
1.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明确:
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2.关于男孩。
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
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
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3.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五、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枣儿”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明确: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2.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读一读,想想它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课文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形式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六、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象征意义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多媒体显示:
(1)老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 (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明确:并非指个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2)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 (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明确: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3)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明确: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4)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明确: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思考: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2)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教师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
七、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学生畅谈见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儿童。
板书设计:
老人 儿子
枣儿
男孩 象 征 父亲
亲情、故乡、传统、精神家园……
课件17张PPT。枣儿孙鸿给划线字注音:囫囵 喃喃自语
咀嚼 踌躇
竹匾 蹑手蹑脚(nán) (hú lún)(chóu chú)(jué)(biǎn)(niè)角色朗读课文,概括剧情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思考: 全剧有几个人物?在出场上有何不同 ?
全剧共有四个人物。两位出场:老人和男孩;两位未出场: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2.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关于男孩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人物形象老人
老一辈的农民形象:辛勤劳作,热爱家乡,关爱下一代,念旧而又传统,对生活不失希望。
男孩
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纯真可爱,好奇而又懂事。关于枣儿 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读一读,想想它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课文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形式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1)老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 (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并非指个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2)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 像这青枣,嫩白光滑 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
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 (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3)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 才能吃出个甜味。 ★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4)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 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 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怎样理解剧中的象征手法? 全剧运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