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高超
一、选择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内容不包括
A、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C、选举朱德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D、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2.新中国成立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
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B、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新中国初期,人民政府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有
①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 确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③ 实行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④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① ② ③ B.② ④ C.① ② ④ D.① ② ③ ④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颁布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的提出
5.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6、1954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是
(1)人民民主 (2)民主集中 (3)社会主义 (4)民主协商
A.(1)(3) B.(2)(4) C.(2)(3) D.(1)(4)
7.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8.2007年,在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给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贺电中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这里的“伟大创举”是指
A.率先获得解放 B.率先进行土地改革
C.率先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D.率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9.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自治区和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C.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D.最早规定该制度的法律文件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0.下表为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
姓名 毛泽东 朱德 刘少奇 宋庆龄 李济深 张澜 高岗
政党 中共 中共 中共 民革 民革 民盟 中共
上表说明
A.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
B.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民主联合政府
C.中国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制
D.中国共产党在政府中不居于领导地位
二、非选择题
11、政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第一章 总纲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参议院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 副总统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六章 法院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国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某一年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材料三: 第一章 总纲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什么原则?(2分)这部约法的颁布有何历史意义?(2分)
(2)材料二中《人民日报》报道的会议召开于哪一年?(1分)这次会议通过的宪法具有怎样的性质?(2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新中国确立了哪三大政治制度?(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序号 1 2 3 4 5
答案 D D C C A
序号 6 7 8 9 10
答案 A C D D B
二、非选择题
11、(1)三权分立原则(2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2分)
(2)1954年,(1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分)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