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单元测试卷(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加拿大一枝黄花自1935年由加拿大引进后逃逸为野生,扩散蔓延到河滩、路边的荒地、铁路两侧、农田边等,并正在疯狂地繁衍扩张、严重地破坏了本地的植被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造成“美丽的恐怖”局面。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这种扩张也是一种适应现象。
下列相关叙述中属于拉马克进化观点的是( )
A.加拿大一枝黄花与本地植物之间存在生存斗争
B.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适应是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C.加拿大一枝黄花比本地植物更适应本地的环境
D.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答案 B
解析 拉马克学说的主要观点:①地球上的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②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而来的;③生物适应性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根据现代进化理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生物进化无关
C.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答案 A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 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③⑤⑦
答案 C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4.(2018·泰安高一检测)在一个气候环境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 )
A.个体最大的种群 B.个体最小的种群
C.个体差异最少的种群 D.个体差异最多的种群
答案 D
解析 种群中的个体差异多,适应能力各不相同,不论气候环境如何变化,总会有部分个体存活下来。如果个体差异很小,可能由于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灭绝。
5.枯叶蝶腹面的色泽和形状极似枯叶。这是由于枯叶蝶的祖先( )
A.突变后经人工选择的结果
B.人工选择后再突变的结果
C.突变后经自然选择的结果
D.自然选择后再突变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 突变在前,选择(此为自然选择)在后。
6.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有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 )
A.1∶1 B.1∶2 C.2∶1 D.3∶1
答案 A
解析 由题意知,AA∶Aa=1∶2,所以该种群随机交配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AA×AA→AA;②2×(AA×Aa)→AA+Aa;③Aa×Aa→AA+Aa+aa(死亡)。第一代中AA的比例是AA+AA+AA=AA,Aa的比例是Aa+Aa=Aa,aa的比例是,因为aa在出生前就已经死亡,所以AA∶Aa=1∶1。
7.(2018·济南高一检测)在一个含有A和a的自然种群中,AA个体很容易被淘汰,那么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该物种将( )
A.不断衰退 B.不断进化
C.产生新物种 D.丧失基因库
答案 B
解析 随着AA个体被淘汰,A的基因频率不断降低,种群不断进化;只要该种群存在,基因库就不会丧失,只是基因库中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8.最近为了防止滥用抗生素,上海等地区规定普通感冒不准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会对人体细菌造成耐药性,如果真的被细菌感染,则往往由于体内细菌能够抵抗各种抗生素而无药可救。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性”细菌优选出来
B.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中“耐药性”基因频率下降
C.“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使病菌发生了进化
D.基因频率虽然改变了,但是新的病菌(物种)不一定产生
答案 B
解析 细菌中本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长期使用抗生素不断淘汰不耐药的病菌,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不断上升。
9.(2018·滨州高一检测)据统计,在美国东部棉尾兔有8种,而在西部多山地区则有23种,这说明下列哪种因素在物种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
A.变异 B.遗传 C.地理隔离 D.生殖隔离
答案 C
解析 美国东部和西部有不同种的棉尾兔,可以看出在棉尾兔的物种形成过程中,地理上的障碍导致它们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基因交流,从而形成不同的物种,所以起重要作用的是地理隔离。
10.甲海岛上的某种鸟一部分迁徙到乙、丙两个海岛(三个岛屿相互隔绝),下图所示为刚迁入时和迁入多年后决定羽毛颜色的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灰色、B1—黄色)。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三个海岛上的这种鸟既存在地理隔离,又存在生殖隔离
B.鸟类迁入新海岛后会与其食物、天敌和无机环境共同进化
C.甲、丙两个海岛的相同环境决定羽毛颜色朝着相同方向进化
D.乙海岛的环境促进羽毛颜色基因发生定向突变,产生B1基因
答案 B
解析 三个海岛上的这种鸟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是无法确定是否存在生殖隔离,A项错误;鸟类迁入新海岛后与岛上原有的生物、无机环境相互影响,共同进化,B项正确;多年后,对于甲海岛上的种群而言,b的基因频率下降,而对于丙海岛上的种群而言,b的基因频率上升,故甲、丙两个海岛上鸟类羽毛颜色进化的方向是不同的,C项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环境通过选择作用对这些突变后的基因进行了筛选,D项错误。
11.某种群产生了一个突变基因S,其基因频率在种群中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对于这个突变基因,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S的等位基因在自然选择中被逐渐淘汰
B.S纯合子的存活率可能高于s纯合子
C.S纯合子的生育率不一定高于杂合子
D.该种群基因库中S的基因频率的变化表示新物种将产生
答案 D
解析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不能说明新物种将产生,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12.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定向的变异为定向的自然选择提供了原材料
B.应用基因突变的原理进行人工诱变育种,可大大提高突变率
C.采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比普通植株弱小
D.在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主要由于基因突变而使子代产生了不同于亲代的性状
答案 D
解析 基因突变属于不定向的生物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人工诱变可大大提高突变率;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与正常植株相比,植株弱小,高度不育;在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是基因重组。
13.(2018·临沂高一检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其中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
A.基因突变 B.选择
C.生殖隔离 D.物种分化
答案 C
解析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一旦出现生殖隔离,就说明两个物种已经形成了。
14.关于生物进化方面的证据,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1四种地雀喙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环境食物的刺激所致的不同变异
B.图2昆虫的两类翅形的形成是对环境的主动适应
C.图3是两种体色的桦尺蠖,它们的性状分化证实了物种形成的机制
D.图4中两种动物之间的关系对两者都是有益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答案 D
解析 生物变异的产生是体内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结果,并不是环境刺激、生物的主动适应所导致,故A、B项错误;生物性状的分化是变异的结果,并不能证实物种形成的机制,C项错误;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对捕食者和被捕食者都是有利的,二者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D项正确。
15.下列关于生物共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生物的进化速度是相同的
B.所有新物种的诞生是同时的
C.不同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D.食草动物比食肉动物进化得慢
答案 C
解析 生物进化的速度决定于其生存环境变化的激烈程度,不同生物生存的环境不同,环境对生物的选择程度不同,生物进化的速度就不同;新物种的诞生是在不断进化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并不是同时产生的;生物的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16.如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相似度)。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 )
A.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
B.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
D.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
答案 C
解析 物种的形成是遗传变异、选择和隔离三个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A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误;人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百分比是0.99%,而碱基进化速率为1%/百万年,通过计算可知人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99万年左右的积累,C正确;通过DNA的差异百分比可知,人与大猩猩的亲缘关系较大猩猩与非洲猴的亲缘关系近得多,D错误。
17.(2018·大庆高一检测)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个体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C.物种的灭绝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新物种形成的过程
答案 B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一个物种的灭绝会影响到其他物种的进化,有可能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共同进化的结果。
18.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论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下列可以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是(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自然选择 D.迁移
答案 C
解析 基因突变本身具有不定向性,基因重组不会改变基因频率;种群中如果含A基因的个体比含a基因的个体更多地迁移到另一个地区,这个种群中A基因和a基因的频率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不会定向地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自然选择可以定向地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19. (2017·南京学情调研)岛上某种动物的皮肤图案有a、b1、b2、c四种,不同图案的个体数随时间的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b1、b2类型的出现一定是突变的结果
B.岛上所有该种动物的全部肤色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
C.b1和c的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T5时期,b2与a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 C
解析 b1、b2类型的出现不一定是突变的结果,有可能是基因重组形成的,A项错误;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B项错误;b1和c的数量减少直至消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项正确;T5时期,b2与a的皮肤图案不同,但是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D项错误。
20.明代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金鱼选种的经验时说:“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具。”其中“逐日去其不佳者”和“分数缸饲养”的作用分别是( )
A.自然选择,地理隔离 B.人工选择,地理隔离
C.自然选择,生殖隔离 D.人工选择,生殖隔离
答案 B
解析 “逐日去其不佳者”是人工选择去掉不好的个体;“分数缸饲养”是指利用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无法相遇而不能交配,属于地理隔离。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21.(15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
材料一 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
材料二 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水中或陆地的动物。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
依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这两则材料中发生的相似事件是________(填编号)。
A.共同进化 B.地理隔离
C.生存竞争 D.生殖隔离
(3)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4)在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该种群的____________变小。
(5)下表为V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个体数。
基因型
VaVb
VaVa
VbVc
VcVc
VaVc
A种群(个)
200
50
100
150
100
B种群(个)
0
120
200
50
80
计算Va在A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
(6)就V基因而言,比较A种群和B种群的基因多样性,并利用表中数据陈述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种群 (2)D (3)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 (4)基因库 (5)33% (6)A种群的基因多样性高于B种群,因为A种群的基因型为5种,B种群的基因型为4种(或A种群的基因型多于B种群的基因型)
解析 (1)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2)两材料中的生物交配后不能产生正常后代或不能交配,说明存在生殖隔离。(3)材料一中,蛾能生存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4)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部分基因消失,种群的基因库变小。(5)Va在A种群中的基因频率为()×100%≈33%。(6)A种群中的基因型多于B种群,A种群的基因多样性高于B种群。
22.(11分)(2018·福建八县一中期末)如图表示地球上的哺乳动物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不同的种类在形态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该现象体现了生物的进化规律为:生物朝着________的方向发展。
(2)试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E的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种C的某种群中,基因型AA占46%,aa占20%,5年后,该种群中基因型AA占48%,aa占22%,该种群是否发生进化________,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生物多样性 (2)原始的哺乳类产生不同的变异,其中适应水环境的变异个体被水环境选择而生存下来,这样代代选择、积累,经漫长年代而形成了水栖的E动物 (3)否 因为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解析 (1)由图示可以直接看出,原始的哺乳类动物可以演化成很多生物,朝着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2)原始的哺乳类产生不同的变异,其中适应水环境的变异个体被水环境选择而生存下来,这样代代选择、积累,经漫长年代而形成了水栖的E动物。(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型AA占46%,aa占20%,Aa为34%,则A%=AA%+=63%,5年后,AA为48%,aa为22%,Aa为30%,则A%=AA%+=63%,因此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生物没进化。
23.(12分)如图为对一块马铃薯甲虫灾区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试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分析:
(1)从实验结果看,甲虫抗药性的形成是__________的结果。
(2)此实验中,杀虫剂是选择因素,内在因素是甲虫本身就存在着________的变异类型。
(3)此实验说明甲虫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答案 (1)自然选择 (2)抗药性 (3)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的利与害取决于环境 (4)甲虫与杀虫剂
解析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在农药的选择下,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经逐代定向积累,抗药性增强,但当使用杀虫剂Ⅱ后,原来已形成的抗药性个体适应不了已变化的环境(杀虫剂Ⅱ),这体现了适应的相对性。
24.(12分) 如图是某一条大河两岸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为河东,下为河西。甲、乙、丙、丁为4个物种,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甲物种进化为乙、丙两个物种的两个外部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河东的乙物种迂回河西后,不与丙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内部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不同,外部条件是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迂回河西的乙物种进化为丁物种,则判断丁物种是否是不同于乙物种的新物种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自然选择 地理隔离 (2)种群的基因库 生殖隔离 (3)依据: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方法:观察两个物种的生物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的后代
解析 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物种形成的原因。同一自然区域的甲物种,由于大河的阻隔,有的生活在河西,有的生活在河东,因河东、河西的环境条件不同,使得同一物种的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不同的定向改变。由于地理隔离,河东生活的种群不能与河西生活的种群自由交配,使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各不相同,并逐渐出现生殖隔离,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生物进化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因此,当乙物种迂回到河西后,不会再和丙物种共同进化为一个相同的新物种,而是各自独立进化。迂回河西的乙物种是否进化成为丁物种,就要看乙物种和丁物种之间是否已经形成生殖隔离,即看丁物种能不能与乙物种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