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一、选择题
1.我国现有多少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
A.4个 B.5个 C.6个 D.7个
2.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概况( )
农业总产值(亿元)
工业总产值(亿元)
1952年
46.5
11.4
1978年
155.6
212.1
2014年
11352.3
64369
促进上表数据变化的原因有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②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
③党和政府采取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④文化保护及西部大开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1997年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称谓。下列属于“邓小平理论”创新内容的是( )
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对外开放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⑤对农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⑤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结束了中国长期战乱的历史
B.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C.中国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国际地位
D.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5.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引导下,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是在( )
A.1987年 B.1992年 C.2005年 D.2008年
6.《人民日报》评论员曾经发文指出:“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向世界贡献了具有中国智慧的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成功答卷。”这份答卷是( )
A.“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中共十九大报告确定,继续“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港澳回归后繁荣发展说明( )
A.社会主义道路适合香港和澳门
B.“一国两制”政策的普遍性
C.“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生命力
D.完全自治调动了香港、澳门人民的积极性
8.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涉台部分共有一段话七行字,表明大陆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是一贯的、明确的,不会因为也没有因为台湾政局的变化而改变,这就意味着海峡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
A.和平民主,平等协商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台湾同胞自主选择社会制度
D.两岸同胞齐心协力
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
①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③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④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④①③② D.④②①③
10.海峡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是在( )
A.大陆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
B.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
C.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
D.台湾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交往
11.从1997年到2016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从1.37 万亿港元增长到2.49 万亿港元,年均实际增长3.2%,在发达经济体中位居前列,连续23年被众多国际机构评选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和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这充分说明了( )
A.“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 B.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香港进入“港人治港”新时代 D.祖国统一大业已经完成
12.下图是九年级(1)班同学所做的学习笔记。这篇学习笔记的主题是( )
A.新疆历来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B.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D.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
13. 2018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以下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观点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C.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D.除五个省级自治区外,其它地区没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4.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打破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是在( )
A.“三不”政策调整后 B.“九二共识”达成后
C.习马会谈后 D.八项主张提出后
15.我国能成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根本原因是( )
A.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 B.英国、葡萄牙两国国力的衰弱
C.改革开放的实行及其成就 D.新中国独立自主
16.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原则。下面不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B.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
C.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彻底完成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诞生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引导少数民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式是( )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进行三大改造
C.实行赎买政策 D.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18.2018年3月5日上午,习近平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这表明( )
①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
②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③民族团结关乎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
④民族团结关乎边疆巩固,关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简答题
19.制度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请回答:
(1)1954年我国确立了怎样的根本政治制度?在基层民主建设、新型民族关系建设过程中分别确立了怎样的基本政治制度?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哪一次会议?
(3)制度的创新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港、澳的回归成为哪一制度构想的成功实践?试分析港澳回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三、综合题
20.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是各国人民的梦想,那些有利于国家统一的人或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会一直被后人传颂与铭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国家统一)
材料一: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它或者将全部变成一种东西,或者全部交成另一种东西。
——选自林肯《家庭纠纷》
(1)材料一反映了林肯的什么主张?为了取得南北战争的胜利,他颁布了哪部文献扭转战局?
(2)回顾所学知识,林肯所说的美国这个“家庭”出现的主要“纠纷"是什么?
材料二:所有敬仰孙中山先生的中华儿女,包括大陆同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等,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把握历史机遇,担当历史责任,把孙中山先生等一切革命先辈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把近代以来一切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把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上的讲话
(3)孙中山先生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中,推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是哪次革命?孙中山概括的三民主义纲领中“民族主义”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4)材料二中,我国为推进国家统一,在港澳台问題上提出的伟大构想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构想是一个非常有创造性的方针?
(民族团结)
材料三:……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矣批准后变通执行。……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5)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哪一项基本国策?它最早依据哪一法律文献成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而确定下来?
材料四:
(6)结合材料四,请你谈一谈对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认识。
21.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在历史课上以“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主题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迈入新时代)
材料一
中国1952—1966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
(1)根据材料一的发展曲线,分析中国在时期Ⅰ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这个时期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指出时期Ⅱ中国国防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国际新形象)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影响世界的十件大事
第一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二件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三件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第四件
提出“三个世界”战略思想
第五件
打破西方封锁新中国的坚冰
第六件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第七件
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第八件
倡导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九件
全面阐述“和谐世界”理念
第十件
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
(2)材料二中第七件大事港、澳回归得益于哪一构想的提出?我国成功收回香港、澳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3)根据材料三,分析1992年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强国党领导)
(4)综合上述探究,使我们更加坚定了“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如何应对未来发展中的挑战?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现在有五个民族自治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央政府和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及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及文化保护及西部大开发是分不开的,①②③④说法正确,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择D。
3.C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带领中国共产党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一步推向前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的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首先建立经济特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①③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②错误,AB两项不合题意;在毛泽东的领导下,1953——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⑤错误,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4.D
【解析】
【详解】
据题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结合所学可知,是对新中国成立的描述。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我国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故ABC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大陆完成了统一,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台湾问题还没有解决,祖国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故D不正确,但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此题要紧扣“理解有误”一词。
5.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08年12月15日,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海运、空运直航、直接通邮三项协议正式实施。协议的实施符合两岸人民根本利益、开创了两岸交往新时代、有利于两岸经贸发展,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时间不符合题意;故选D。
6.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邓小平从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即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提出这一伟大构想的依据是从维护国家主权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兼顾各方面的实际利益,既讲原则,又注意灵活性。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解决台湾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说“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向世界贡献了具有中国智慧的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成功答卷”。故正确答案为A。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 A。
【点睛】
此题应识记与掌握“一国两制”的相关知识。一国两制,即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解决台湾问题奠定了基础。“一国两制”构想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向世界贡献了具有中国智慧的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成功答卷。
7.C
【解析】
【详解】
结合题文,依据所学可知,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已经顺利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港、澳回归后持续繁荣发展说明“一国两制”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生命力,故C项符合题意;港澳回归后在港澳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故A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一国两制”政策具有特殊性,只对港澳台实行,不具有普遍性,故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应排除;“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但不是完全自治,故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以本题应选C。
8.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内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整个国家的主体,同时允许台湾、香港、澳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海峡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符合题意;和平民主,平等协商,是推进两岸关系的方式,不是前提和基础, A不符合题意;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社会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是“一国两制”实施的内容之一,不是海峡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C不符合题意;两岸同胞齐心合力对促进海峡两岸实现和平统一,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不是促进海峡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9.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②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分别在1997年和1999年;③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④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由此可知,正确的排序是④①③②。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故D符合题意;大陆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当时海峡两岸38年的隔绝状态还没有打破。故A不符合题意;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和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出现在海峡两岸38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之后,故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1.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在“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指导下,香港的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稳定发展,这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D说法错误,BC的说法与题干信息不符;故选A。
12.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划入汉朝版图,唐代在西域建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清朝在新疆实行军府制,设伊犁将军和伊犁将军府,1955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结合所学知识,上述史实反映了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加强管辖,说明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B符合题意;题干中的史实反映了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没有体现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A不符合题意; 题干中的史实反映了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加强管辖,没有体现新疆文化的信息, 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的史实反映了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加强管辖,没有体现新疆各民族的信息, 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选项D. 除五个省级自治区外,其它地区没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说法相违背,是不正确的;不符合题意;因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选项ABC符合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说法,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放弃“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达成的;习马会谈是在2015年;八项主张提出是在1995年 。所以BCD项与题意时间不符,A项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阶段,从1949年到1987年,海峡两岸由于台湾当局实行三不政策导致出现了完全隔绝的状态,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放弃“三不”政策,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15.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政府之所以能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最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对香港和澳门回归后实行的政策;英国、葡萄牙两国国力的衰弱表述错误;新中国独立自主是我国的外交原则。所以ABD项与题意不符,C相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取得一系列外交成就的根本原因都是由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16.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香港、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表明我国在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不能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的彻底完成,故C符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故排除A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故排除B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上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排除D项。故选C。
17.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故D符合题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三大改造是我国在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方面实行的改造;实行赎买政策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采取的政策。所以ABC项与题意不符,D项符合题意,故选D。
18.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2018年3月5日上午,习近平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可知,这表明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民族团结关乎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乎边疆巩固,关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故A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故①不合题意,故含有①的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19.(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
(3)一国两制;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1954年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确立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新型民族关系建设过程中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依据所学可知,在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3)依据所学可知,香港、澳门的回归是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这一创造性构想的成功实践。一国两制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港澳得以回归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20.(1)坚决维护国家统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2)美国北方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南方种植园经济存在明显差别和不可调和的矛盾。
(3)辛亥革命;民族主义就是推翻以满洲贵族为首的腐朽卖国的清政府
(4)一国两制;它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港澳台的历史和现实,具有高度灵活性。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纲领》(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6)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的确期望它停止分裂。它或者将全部变成一种东西,或者全部变成另一种东西”可知,材料体现了林肯反对国家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主张。1862年为了扭转了战局,林肯政府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使战争形势有利于北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美国独立后,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北方主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南方主要发展种植园经济,南方种植园使用大量的奴隶,北方却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两种制度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19世纪中期,围绕着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北方和南方的矛盾再也无法调和了。故美国北方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南方种植园经济存在明显差别和不可调和的矛盾。
(3)根据所学知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实现了20世纪以来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建立民国。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其中民族主义的内涵为,推翻以满洲贵族为首的腐朽的清政府。
(4)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二中,我国为推进国家统一 ,在港澳台问题上提出的伟大构想是一国两制。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一国两制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港澳台的历史和现实,具有高度灵活性。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我国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最早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法律文献成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而确定下来。
(6)本题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民族团结、祖国统有利于国泰民安;坚决打击分裂势力等。
21.(1)稳步增长。原因: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或“一五”计划)。成就: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或我国仿制的近程地对地导弹“东风一号”实验成功)。
(2)“一国两制”。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增强。
(3)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解析】
【详解】
(1)根据图示提示可知1952-1956年我国经济是稳步增长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因此一五计划的实施,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和重工业的发展。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0年11月5日, “东风”1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向掌握导弹技术方面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一伟大构想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为港澳顺利回归奠定了基础。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我国取得一系列伟大的成就与党的正确领导分不开的。现在我们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