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夏、商、西周王朝的起讫时间和各朝在奴隶社会历史上所处的地位。
2.了解和掌握夏、商、西周时期的重大事件:禹建立夏朝,夏桀的暴政,商汤灭夏;商朝的建立,盘庚迁殷;武王伐纣,西周的建立,“国人暴动”,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和东周开始。
3.掌握井田制和分封制的内容、作用,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德育目标
1.通过对夏朝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从那时起,我国进入了文明时代。
2.通过对商、西周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它们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在世界的东方具有重要地位。
3.通过对夏、商、西周的更替的学习,使学生从中对奴隶制的残酷和国君的暴政有正确的理解。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的能力。
2.通过对夏、商、西周更替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制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3.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分封制作用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事物发展具有两面性的观点。
●教学重点
1.夏、商、西周的建立。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和影响。
3.“国人暴动”与西周的灭亡。
4.井田制和分封制。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奴隶制度的进步与残酷?
2.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
3.如何理解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4.如何正确评价分封制在奴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正确理解夏、商、西周在奴隶社会中的地位。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挂图:《西周王朝和周边民族形势图》,也可以制成投影片。
●教学方法
1.讲述法:对夏朝灭亡、盘庚迁都的原因,可由教师讲述,并应注意精练和针对性。
2.图示教学法:展示《西周王朝和周边民族形势图》,既让学生了解西周的强大,又可以借图来分析分封制的积极作用。
3.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理解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堂构思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夏、商、西周三个奴隶制王朝的更替与兴衰,既有不少需要学生识记的重要知识点,又有一些理性分析内容,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史实,使学生正确认识三代在奴隶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2.从生产力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进步性。
3.引导学生认识统治者的政策在国家兴衰中的重要性。
4.本节内容中有一些可探讨的问题,例如对分封制的评价等,教师要注意尺度和时间,有选择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之一:导入语例示
经历了漫长的远古时代以后,我国古代社会大约在距今4000多年的时候进入了文明时代。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我国奴隶制文明的开端与发展是与夏朝、商朝和周朝密不可分的。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它所创造出的文明成就。
之二:提问式导入
[教师提问]请同学讲一讲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古代埃及、印度、巴比伦和中国。
[教师过渡]当尼罗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文明互相竞进的时候,我国正经历文明勃兴的夏、商、西周的奴隶制王朝。四千多年前,先民们经过无数代人的奋斗和创造,逐渐步出原始社会,迈进了文明时代。这是社会历史的一个巨大飞跃,同时也实现了社会性质的一次突变。我国的历史进入了奴隶社会。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历程。
[投影显示]
[教师提问]同学们可以从上表了解到有关奴隶社会的哪些情况?
[学生看投影后,回答]可以知道夏、商、西周各朝依次更替的顺序;夏、商、西周各朝的起讫时间,以及它们在奴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教师过渡]很好,那么今天首先让我们来学习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这一节内容。
[板书]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一、夏朝的建立(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教师讲述] 随着中国原始氏族社会组织的逐渐解体,聚居在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两岸的夏部落,通过与周围地区其他部落联盟的形式,首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代奴隶制王朝——夏朝。夏朝是由谁建立的呢?
[学生回答]禹。
[板书] 1.禹建夏朝
[教师总结]我们通过前面一节内容的学习,已经对禹这个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不能请一位同学来帮我们回顾一下有关禹的一些事迹。
[学生回答]禹是传说中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因为治水有功,舜把位置禅让给了他,成为黄河流域的一位部落联盟的首领。
[教师讲述] 由于禹治水有功和发展农业生产,夏部落势力增强,禹接受舜禅让的帝位以后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在部落联盟中拥有越来越大的权力。他曾经以行天之罚的名义征讨三苗,还曾召集诸侯会盟,与会者很多。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禹死之后,禹的儿子启凭借自己的威望和权力,继承父亲的位置,又出兵打败对此不服的部落,最后得到了各部落的承认,启终于登上了王位。请同学们想一想,启继承了他父亲的位置就意味着什么制度被破坏了?
[学生回答]禅让制被破坏了。
[教师讲述]对。正如书上所讲的那样,“公天下”变为了“家天下”。启继承了权位,这种情况表明传说中的禅让制已告结束,取而代之的就是“王位世袭制”,这种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为什么这么说呢?
[学生回答]因为这种制度产生后,被历代王朝所沿用。
[教师总结]是的。启继禹位,标志着中国“家天下”的首创,也是中国历代盛衰兴亡的一系列链条之第一环。它不仅具有立国创制的作用,即首建王朝、首行世袭,同时也开了历代篡夺政权的先例。
[教师提问] 夏朝是一个奴隶制王朝,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有关夏朝的资料并不多,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已有的考古发掘成果和古代文献记载,初步了解一些夏代的历史概貌。请同学们来讲讲看。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夏朝建立了武装,设置了官职、监狱,制定了刑法,国家机构初具规模。夏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夏初的都城在阳城。
[板书] 2.夏朝初建奴隶制国家机器
[教师讲述] 帝王把国家当成一家的天下,为了保护他已取得的特权,他们建造城市、宫苑,设置官吏,强化军队,制定法律,利用强大的国家机器去统治人民。这也是一个奴隶制国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特征。夏朝奴隶主贵族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建立起奴隶制国家机器,对奴隶和平民实行专政。
[教师讲述] 夏朝在经历了四百多年后,走到了它的尽头。夏朝最后的国王名桀,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他生活奢侈腐朽,筑倾宫、瑶台以享乐,对人民进行残酷剥削,矛盾尖锐。当时人民咒骂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这时黄河流域有一个商部落,日益强大,并且得到了其他部落的支持,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族首领汤率兵伐夏,夏亡。
[教师提问]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夏朝灭亡了呢?
[学生回答]夏桀的暴虐无道;阶级矛盾的尖锐;商部落的强大。
[教师总结]夏朝时期,阶级和阶级斗争还是处于初始阶段,国家也只是雏形,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夏朝与众多的方国部落之间。夏桀亡国的主要原因在于夏朝失去了诸多方国部落的支持,从而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当然根本原因还是夏桀的暴虐无道。
[板书] 3.夏桀暴政而亡国
二、商朝的兴衰
1.商汤建国
[教师讲述] 夏亡之后,汤建立了商朝,定都亳,就是今天的河南郑州。商以今河南北部和山东西部为中心,其势力所及,西到陕西西部,北到河北北部,南到湖北和湖南北部,东到海滨,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诗·商颂·殷武》:“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可见商朝势力很大。
商朝建立后,中原地区屡有洪水为灾,贵族内部多次发生争夺王位,因此,国力一度衰弱,国都一再迁徙。直到商王盘庚,迁都至殷,才安定下来,直至商朝灭亡,未再迁都。所以盘庚迁都可谓商朝一件大事。
[板书] 2.盘庚迁殷
[教师提问]殷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哪里?同学们还知道与殷有关的什么事情?
[学生回答]殷在现在的河南省安阳,在那里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等商朝的遗存。
[教师讲述]是的。商朝时期使用的就是甲骨文,我们通过甲骨文能够了解大量关于商朝的史实,在课本P4上的图示就是甲骨文了,一个是“众”字,一个是“臣”,它们形象地反映出了当时奴隶的生活和地位。商朝统治者在生产力仍很低的情况下,用奴隶制残酷的强制手段强迫奴隶进行劳动生产,奴隶主不把奴隶当作人,视为“牲畜”和“会说话的工具”,他们对奴隶任意屠杀,赏赐给人和买卖。在奴隶制度下,奴隶没有丝毫的地位和自由。大家对商朝残酷的奴隶制度还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回答]商朝的奴隶主贵族在祭祀和下葬的时候,都要杀大量奴隶做牺牲和殉葬,动辄上百人。因此有“人祭”和“人殉”之说。
[板书] 3.残酷的奴隶制度
[教师过渡]在残酷的奴隶制度下,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尤其是到了商纣王统治的时候。请大家来看看《史记》上是如何来描述他的腐朽生活和残暴统治的。
[板书] 4.商纣王的暴政
[投影显示]
厚赋税以实鹿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闲,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
[教师提问]从材料里大家可以看到商纣王的统治是如何腐朽与残暴的?
[学生回答]他修建宫殿、聚敛财富、终日饮酒作乐,还用炮烙之刑残害百姓和诸侯。
[教师讲述]由此可见,商朝的统治已岌岌可危了。正当商朝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时候,在西方的周国势力强大起来。当时周的首领周武王联合其他的小国和部落,出兵向商朝发起了挑战,史称“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双方会战于牧野,由于奴隶兵阵前倒戈,商军崩溃,商朝的统治就此结束了。
[板书] 三、西周的建立和强盛
1.武王伐纣,西周建立
武王在灭商之后,遂在商朝的废墟上,又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奴隶制国家——周朝,其都城在镐京,即今天的西安附近,史称西周。
[板书] 2.西周的强盛
[教师提问]西周在当时是世界上比较强盛的奴隶制国家。课本上是如何讲述的呢?
[学生回答]周是一个地域空前广袤的国家,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加强,在世界的东方具有重要地位。
[教师讲述]西周的强盛自然不仅仅表现在这些方面,更重要的是,西周时期奴隶制度和社会经济都有进一步的发展,政治制度也日臻完善。西周的强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实行的两个重要制度。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板书]两个重要制度
[教师讲述]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国有土地制度,先前已经有了,到了西周时进一步完整了。所谓“井田制”有两种含义,一是田地的自然形状,因田地阡陌纵横,近似于一个个方块,如同井字,称为井田。二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
[教师提问]请同学来讲讲西周的井田制是如何规定的?
[学生回答]一切土地归国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作。
[教师提问] 如果我们用生产关系的概念去分析井田制的话,应该怎么讲呢?
[学生回答]周朝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有世代享用权,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这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这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奴隶主利用井田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这是产品分配形式。
[教师总结]很好。由此可见,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同时也是土地私有制的一种,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即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而受田者是不能转让和买卖土地的。希望大家不要把“国有”与“公有”相混淆。西周统治者通过井田制,实现了土地所有权的分配,那就是天子有所有权,受田的各级贵族有占有权、使用权和应尽的义务,奴隶没有土地权利,只有耕作和被剥削的义务。
[教师提问]在了解了井田制的内容之后,让我们来思考一下井田制的实行对西周乃至我国奴隶社会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学生回答]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使我国奴隶社会进入了强盛时期。
[板书]内容、作用
[教师总结]很好。实际上要谈井田制的作用,首先要明确一个观点,那就是“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得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看当时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教师讲述]确实如此。虽然奴隶制是残酷的,野蛮的。但那些在原始社会不可能取得经济文化成就在奴隶制政权的力量下就可能实现了。在井田制下,奴隶主强迫广大的奴隶在井田上劳动,推动了奴隶社会经济的较大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教师过渡]如果说井田制能够促进西周经济发展和政权巩固的话,那么建立在井田制这个奴隶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分封制,又在西周时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分封制的情况吧。
[板书]分封制——奴隶社会政治制度
[投影显示]《西周王朝和周边民族形势图》
[教师提问]请大家结合课本和《形势图》,来讲讲为什么西周要实行分封制?是怎样进行分封的?
[学生回答]为了巩固自己的奴隶制统治,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教师讲述]很好。周人原来是商朝统辖的一个西方部落,在推翻商王统治之后又四处征战,征服了许多地方,使西周成为一个地域空前辽阔的奴隶制大国。如何有效地统治这样一个泱泱大国,西周统治者决定实行分封制。周朝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希望大家通过这张《形势图》,来掌握主要诸侯国的地理位置。
[教师提问] 分封制是西周初期立国的基础。在分封制下,周王与诸侯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学生回答]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是诸侯的共同主人。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还要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纳贡,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板书]内容
[教师提问]我们从分封制的内容中不难发现它与我们刚刚学过的井田制有很大关系和相似之处。请同学思考一下来回答它们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周王通过井田制把土地赐予臣下,而诸侯国就是在赐予的土地上建立起来的;受田者对周王必须承担应尽的义务。
[教师总结]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建立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分封制就是建立在这个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政治制度。土地和义务就是把井田制与分封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一旦井田制遭到破坏、解体,那么分封制也就无法实行了,而事实就是如此的。
[板书]关系
[教师提问]分封制究竟对西周的统治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如何客观、全面地来评价分封制呢?
下面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析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板书]作用
[学生讨论后,回答]分封制的实行既有积极作用,也有它的消极影响。通过分封制,周朝巩固了统治,发展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促进了奴隶社会的强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诸侯国实力的增强,往往会不甘心听命于周王,逐渐独立于中央政权,最终导致分裂割据。
[教师总结]非常好。大家通过讨论,正确认识到了分封制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大家的分析恰恰说明了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西周初期,周王有较高的权威,周王对诸侯国有较强的号召力、向心力;受封的诸侯服从周王的命令,并朝贡财物、派兵随从作战。诸侯国对周王起到了拱卫的作用,正如《左传》上说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分封制不仅巩固了统治,而且扩大了疆域。但是,在诸侯听命于周王的同时,他们在各自的国境内自成一体,有了相对的独立性。随着西周本土阶级矛盾的尖锐、王室衰微、权威下降,诸侯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诸侯国更不把周王放在眼里,常常不向周王朝贡,不甘心服从周王的命令。这种相对于中央朝廷的独立性逐渐增强,为分裂割据提供了条件。
[教师讲述]公元前9世纪,西周到了它的统治后期,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山林川泽有所开发。当时的周厉王把王畿以内的山林川泽收归王室控制,不许中小贵族利用,亦不准劳动人民进入樵采捕捞。厉王的这一措施损害许多社会阶层的利益,引起人们的不满。一些大臣劝他不要这样,这样做“民不堪命”。厉王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规劝,反而派人监视对他不满的人,继续执行残暴的政策。周厉王的专制统治终于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841年,发生了著名的“国人暴动”。
[板书]四、西周灭亡
1.国人暴动
[教师提问] “国人”是指哪些人呢?
[学生回答]平民。
[教师讲述]不够准确。“国人”是那些居住在国都内的人的统称,多是平民,身份较高。“国人暴动”是一场以国人为主并有广泛社会阶层参加的大规模民众起义,他们冲进王宫,袭击周厉王,使周王朝几遭灭顶之灾。周厉王于仓皇间逃到了现在的山西。
[板书] 2.西周灭亡
[教师讲述]“国人暴动”既反映了西周社会矛盾的尖锐,更加剧了西周王室的衰败。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了。
[教师提问]西周灭亡前的社会形势是怎样的呢?导致西周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常常不来朝贡,连年战争,国力贫困。周幽王统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很尖锐,王室内部还发生了争夺王位继承权斗争,结果失利者联合西方民族犬戎,杀死周幽王,灭亡了西周。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周王的黑暗统治,而直接原因是犬戎的进犯。
[板书]原因
3.平王东迁和东周开始
[课堂总结]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至此,我国的奴隶社会在经历了形成、发展和强盛之后,进入了它的衰落和逐渐解体的历史时期。我们从夏、商、西周的更替中了解到了在残酷的奴隶制度下,社会矛盾的极其尖锐导致了三个王朝的相继灭亡,也学到了奴隶社会实行的许多制度使奴隶社会逐渐走向了强盛。这就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教训和启发。
[布置作业]
1.考古学家在河南省西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其年代距今约为4080~3609年之间。据此,“二里头”文化相当于
A.大汶口文化晚期 B.夏朝
C.商朝早期 D.商朝中期
答案:B
2.夏商两朝的覆亡,给后世君主的启示是
A.要重视教育,奖励耕战
B.要加强国防,充实军备
C.要任用贤臣,勤政爱民
D.要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答案:C
3.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
A.削弱权臣和贵族的权力
B.防止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
C.奖励有功的大臣和贵族
D.巩固奴隶制国家的政权
答案:D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2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请回答:
(1)材料中所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1概括出诸侯有何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关系?
(3)材料2中,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答案:(1)周初的分封制。(2)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诸侯服从天子。(3)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分封制崩溃。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一、夏朝的建立(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1.禹建夏朝
2.夏朝初建奴隶制国家机器
3.夏桀暴政而亡国
二、商朝的兴衰
1.商汤建国
2.盘庚迁殷
3.残酷的奴隶制度
4.商纣王的暴政
三、西周的建立和强盛
1.武王伐纣,西周建立
2.西周的强盛
四、西周灭亡
1.“国人暴动”
2.西周灭亡
原因
3.平王东迁和东周开始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