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中人教版教案:1.2 鸦片战争的影响1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高中人教版教案:1.2 鸦片战争的影响1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1-05 16:2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的主要内容。
2.掌握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的主要内容。
3.理解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各项内容的具体作用及影响。
3.理解并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德育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掌握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使学生认识这些条约是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它们突出地表明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意图。
2.在向学生简要介绍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签订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认识清王朝的腐朽和软弱。
3.通过对1842年香港岛被割占和1997年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国家强大是外交的基础,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根据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培养学生结合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在指导学生掌握三个条约主要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比较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2.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方法
1.讲读法:教师提问→学生阅读→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谈话法:以师生对话的方式解决一些理性认识问题。
3.讲述法:对必要历史过程的简单叙述。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从容说课
本课的基础知识内容与学生初中所学知识相比,基本没有什么扩展,因而对知识性的东西,可以让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识来加深印象,即以自学掌握为主,教师在点拨关键之处的基础上,应着重指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历史思维能力。
对于《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精练概括后,应尽可能详尽地向学生讲解具体各条内容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是什么,从而为以后分析相似内容打下基础。
对于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在向学生强调关键语句后,进行必要的解释即可。
对于鸦片战争的影响的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然后得出结论来,尤其应避免将现成的理论交给学生,让学生去识记的简单做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之一:导入语例示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更深入地认识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必然性,了解了鸦片战争的过程,并在这个基础上分析了鸦片战争清王朝失败的原因。大家都知道,中国近代史是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开端,那么,这场战争使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变化呢 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对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强加给清政府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的学习来深刻地理解这一问题。
之二:情境式导入
将学生分成二、三个组,启发学生构思、安排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和英国签订条约的场景,最好是让各组学生模拟、演示场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在体会中英《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的情况下引入新课的学习。
(学生可能作为一部影片的“导演”,或是作为一个实际的条约签订仪式的安排者等角色去进行设计、安排,但教师对每个设计方案都应进行肯定性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
[板书]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师讲述]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里布、牛鉴代表清政府,璞鼎查代表英国政府,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板书]一、中英《南京条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看教材P6的图片,想一想这幅图片反映了什么
[学生回答]英国方面人多势众,清政府方面只有几个人,具有很强的强迫意味,体现了条约的不平等性。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用八个字概括条约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
[板书]割地 赔款 通商 关税 1842.8
[教师讲述]这里,我们应注意两点:
1.在割地一款中,是割“香港岛”,而非“香港”;
2.赔款一项中,是2100万“银元”,而非2100万“两”。
[教师提问]当时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曾说:“香港是插入中国领土的一个楔子。”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7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示意图,回答英国占领香港岛在军事方面、经济方面对中国造成的后果。
[学生回答] 在经济上,香港岛控制着广州的出海口,占领香港岛便可控制广州一带的海外贸易;在军事上,占领香港岛就可以使英国有效地控制广州和中国东南沿海。
[教师讲述]从此,香港岛沦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成为它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基地。
[教师提问]英国通过《南京条约》从中勒索了2100万银元的赔款,约合当时中国银两1512万两,这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这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
[学生回答]清政府加紧对广大人民的剥削,使原本就尖锐的阶级矛盾更加激化。
[教师提问]清政府在《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分布于哪些区域?
[投影显示]
A.长江口南北诸省沿海地区B.长江以北沿海地区C.长江流域沿岸地区D.长江口以南沿岸地区
[学生回答]选D。
[教师讲述]五口通商,使我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由此步步深入。
[教师提问]关税税率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保护本国的工商业。
[教师提问]协定关税的规定,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学生回答]清政府不能根据需要调整关税税率,为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提供了条件。
[教师提问]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中,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本质意图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协定关税。
[教师提问]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而言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
[投影显示]
A.外国列强大批入侵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市场C.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D.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权力
[学生回答]选D。
[教师讲述]《南京条约》签订后,为了议定关税税率及其他有关问题,中英双方在广东继续进行谈判。1843年7月22日,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在香港公布。10月8日,耆英与璞鼎查在虎门签订了《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亦称《虎门条约》。
[投影显示]
《五口通商章程》中有这样的规定凡英商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处投禀,候管事官先行查察谁是谁非,勉力劝息,使不成讼。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人者,管事官均应听诉,一例劝息,免致小事酿成大案。其英商欲行投禀大宪,均应由管事官投递,禀内倘有不合之语,管事官即驳斥另换,不为代递。倘遇有交涉词讼,管事官不能劝息,又不能将就,即移请华官共同查明其事,既得实情,即为秉公定断,免滋讼端。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
[教师提问]请概括指出所示材料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英国商人如果在中国同中国人发生纠纷、犯了罪或成为被告,只能由管事官按英国的章程、法律处理。
[教师提问]“管事官”为何人
[学生回答]英国派驻中国的领事。
[教师讲述]这就是英国在《五口通商章程》中所取得的一项侵华特权——领事裁判权,也称治外法权。这项规定严重侵犯了中国司法主权,使英国侵略者在中国可为所欲为,而逃避中国法律的制裁。
[教师过渡]接下来,我们看一下通过《虎门条约》英国取得的另外两种特权。
[投影显示]
向来各外国商人只准在广州——港口贸易,上年在江南曾经议明,如蒙大皇帝恩准西洋各外国商人一体赴福州、厦门、宁波、上海港口贸易,英国毫无靳惜,但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
[教师提问]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学生回答]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英国人可以“一体均沾”。
[教师提问]用现在的话来讲,即清政府给予英国什么样的待遇呢
[学生回答]最惠国待遇。
[教师提问]为什么称之为“片面”最惠国待遇呢
[学生回答]中国给予英国最惠国待遇,而英国却不给予中国同样的待遇。
[教师讲述]在现代国际关系中,最惠国待遇是无可厚非的,A国给予B国最惠国待遇。那么,B国也同时给予A国最惠国待遇,“片面最惠国待遇”中的不平等性显然体现在“片面”上。这项规定为英国和其他国家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互相援引,攫取侵略权益开创了恶例。后来,这一规定为列强所利用,于是,中国和任何一个侵略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就不是对一国丧失主权的问题,而是对所有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国家丧失权利,因而,其危害性是极大的。
[教师讲述]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虎门条约》中关于英国可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永久居住的规定。
[投影显示]
在万年和约内言明,允准英人携眷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不相欺侮,不加拘制。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或基地,系准英人租赁;其租价必照五港口之现在所值高低为准,务求平允,华民不许勒索,英商不许强租。英国管事官每年以英人或建屋若干间,或租屋若干所,通报地方官,转报立案;惟房屋之增减,视乎商人之多寡,而商人之多寡视乎贸易之衰旺,难以预定额数。
[教师讲述]后来,外国侵略者利用这项侵略特权,在通商口岸逐渐建立起租界,并将其发展为侵略中国的堡垒。
[板书]领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1843
租地、建房、居住(通商口岸)
[教师过渡]通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英国侵略者获得了一系列侵华权益,在这之后,美、法两个打劫者不期而至,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板书]二、中美《望厦条约》 1844 中法《黄埔条约》 1844
[教师讲述]当时,美国的在华利益同英国有着相当大的一致性。还在中国禁烟运动期间,美、英就紧密勾结共同破坏中国的禁烟措施,鸦片战争期间,美国曾派军舰来华为英军声援,并随时准备趁火打劫。鸦片战争结束后,《南京条约》的签订立即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注意。1842年12月,美国总统在给国会的谘文中,建议美国正式派代表来华,与中国建立商务关系。1843年5月,美国派著名政客、律师、国务委员顾盛为专使赴华。次年二月,顾盛等抵达澳门。
[教师提问]《望厦条约》是在什么情况签订的?
[学生回答]在美国的武力威胁下签订的。
[教师提问]从教材P7关于条约签订场所的图片中,你能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清政府的软弱、无能。
[教师讲述]顾盛到达澳门后,先以进京面见皇帝来恐吓清政府,继之声明除钦差大臣外,不与其他官吏谈判,不承认两广总督为交涉官员,声称“约一月之间,兵船满载粮食,即驶往天津白河口而去”。在顾盛的恫吓之下,清政府只好另派耆英为钦差大臣,到广州与顾盛交涉。按顾盛要求,1844年6月,耆英到澳门望厦村与顾盛会谈。由于他抱的宗旨是所谓“一视同仁”的外交原则。因此,很快接受了顾盛的全部要求,双方在七月三日于望厦村签订了《望厦条约》。
[教师提问]《南京条约》规定: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望厦条约》规定:“倘中国日后欲将税例更变,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从中我们可得出哪些结论?
[投影显示]
A.英国人开创了关税、税则中国人不得自行变更的先例B.《南京条约》规定仍不很明确C.美国人确定了中国的协定关税制度D.美国的条约比英国更多地损害了中国主权
[学生回答]选A、B、C、D。
[教师提问]美国通过《望厦条约》是否获得了英国在《南京条约》中所得到的全部特权 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是。因为其中没有割地、赔款的规定。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美国扩大了侵略权益
[学生回答]它还获得了《南京条约》中没有或者虽然有而尚未明确规定的权利。
[教师提问]它所得到的新的权益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
[板书]兵船巡查 医院教堂
[教师补充]另外,它在条约中还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即美国人在中国与中国人或其他各国人之间发生的一切诉讼,都由美国领事审理。
[教师提问]如果说《南京条约》最先叩开了中国的大门,《望厦条约》将前者的利益进一步明确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军事保障外,那么法国在《黄埔条约》中更关心什么呢
[学生回答]宗教问题。
[教师讲述]美国在《望厦条约》中取得了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的权力,而法国则通过《黄埔条约》使得法国传教士可以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从此,西方各国的传教士,随着鸦片和商品一起,大批涌入中国,他们披着宗教外衣,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侵略活动。
[板书]自由传教 清朝保护
[教师讲述]这里请同学们注意,美、法等国所取得的这些侵华特权,都限于通商口岸之内。
[教师提问]到1844年年底,英国在中国享有哪些侵华特权
[学生回答](略)(学生应综合《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的内容来回答)
[教师讲述]在认识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侵华权益时,一定不要忘记其中“片面最惠国待遇”这一特权所产生的结果。
[教师过渡]在较为详细了解了这些条约的主要内容之后,我们来共同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的影响。
[板书]三、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师提问]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学生回答]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
[教师提问]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主权开始遭到破坏,这表现在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及贸易主权四个方面,请同学们在前面我们所学的三个条约的内容中找出相应破坏这些主权的部分。
[学生回答]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外国兵船可在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及贸易主权。
[教师提问]在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学生回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P9的小字内容,回答鸦片战争后中国东南沿海的经济是否还能够“自给自足”
[学生回答]不能。
[教师讲述]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将中国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另一方面,外国经济势力的侵入,也使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不断瓦解,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中国的经济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变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板书]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
[教师讲述]这里应注意,“半殖民地半封建”不能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的,一半是封建的,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封建的。“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有资本主义因素,“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内涵。
[教师提问]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学生回答]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教师提问]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所面临的最主要任务是什么
[学生回答]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
[教师讲述]因此,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就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仅次于这一矛盾同样是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是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对矛盾双方的阶级内涵都不同于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人民大众”不是单指农民阶级,更有近代新生的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近代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各革命时期的主力,都是“人民大众”。“封建主义”不只是地主阶级,还有经济的、政治的、当权的各种封建半封建的反动势力及后来的官僚资产阶级,他们都是民主革命的对象。
[板书]2.主要矛盾:
[教师提问]如何表述由于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导致的革命任务的变化?
[学生回答]由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变为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
[板书]3.革命任务:反封→反侵略、反封建
[课堂总结]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根据他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断加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侵略,从而使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中国就此步入了她艰难的、多灾多难的近代历史。如果说鸦片战争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连头带尾持续四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中国社会的中枢和内地。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容。
[布置作业]
1.在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严重破坏了解国的司法主权的是( )
A.五口通商
B.协定关税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领事裁判权
2.判断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国主权遭到破坏,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B.清王朝开始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中国经济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D.中国人民在反封建斗争的同时还反侵略
3.英国在华攫取的下列侵略权益中,不是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取得的是
A.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
B.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
C.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D.兵船在通商口岸出入
4.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试结合史实分析评论这种观点。
参考答案:
1. D 2.A 3.B
4.答案一: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也有合理性。
①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
②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是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③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首先使中国由闭关锁国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其次是加速中国社会内部变革。经济方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总之,英国发动战争的主观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由封闭逐步向世界开放,逐步走向近代化,是鸦片战争带来的客观后果,即侵略者不自觉地充当了传播西方文明的工具。然后,鸦片战争带来的后果中,最主要的是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论述参照答案—评述部分①、②两条内容。
答案三: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论述内容参照答案—评述部分的第③点。
●板书设计
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中英《南京条约》
割地 赔款 通商 关税 1842.8
领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1843
租地、建房、居住(通商口岸)
二、中美《望厦条约》1844 兵船巡查 医院教堂
中法《黄埔条约》1844 自由传教 清朝保护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
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
2.主要矛盾:
3.革命任务:反封→反侵略、反封建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