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备课资料
一、关于英国控制中国海关的理性思考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从最初在领事报关制度下协助清政府缉私,到取消协助缉私的条约义务,进而攫夺中国的海关行政权,改造海关和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其贯穿始终的核心目标是在通商口岸建立一种符合其利益的“法治”,以保障在不平等条约下的自由贸易。而清政府未能自主形成顺应新贸易格局的政府功能,结果将建立法治的政府职能以及相应的权益拱手送人,从而在“抚夷”的幻象下沦为列强的附庸。
19世纪中叶,是英国积极推行自由贸易原则的时代。由于拥有世界上最雄厚的资本主义生产力,英国迫切需要开辟海外市场因此打破各国间的关税壁垒,实现“公平竞争”的自由贸易,是符合英国长远利益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使英国得以在侵犯中国主权的基础上把自由贸易原则强加于中国。“五口通商”“废除公行”和“协定关税”等不平等条约规定,迫使中国开放市场,并把这个市场置于自由交易和不能制造关税壁垒的法制格局下。
要将这套法制落到实处,中国海关的操作就必须与之配套,从而使自由贸易的“法制”成为“法治”。
英国将各口的走私猖獗归咎于中国政府(海关)的玩忽和腐败。……对于这种腐败局面的形成,已往的研究强调了外国领事和商人对海关的干扰和腐蚀,然而事实是,这种外因只有通过清政府自身的内因方能起作用,因此,只有从清政府在抚夷政策下通商体制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入手,才能阐释导致这种腐败局面的根本原因。
——《历史研究》2001.2,王立诚《英国与近代中外贸易“法治”的建立》
二、列强控制下的中国海关
早在1854年,英、法、美三国便利用上海小刀会起义的机会,窃取了上海海关管理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他们又把上海海关实行的办法推广到其他各通商口岸,在全中国建立了一套半殖民地海关制度。1865年,总税务司署在北京成立,名义上隶属于总理衙门,但海关的行政、用人等大权完全掌握在英藉总税务司手中,各口税务司和海关的高级职员也一律由外国人充任。如1873年海关行政部分共有九十三名外国人,其中英国人五十八名,美国人八名,法国人十二名,德国人十一名,其他各国人四名,这就是外国侵略分子所鼓吹的中国海关机关“保持着国际性”,它“阻止了任何排外情绪的生长”,“为外国使节所支持”。由于关税在清政府的岁入中比重逐渐增长,所以海关总税务司的地位日益重要,他对清政府的影响也愈益增强。
三、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情况
在这期间,外国资本家继续向中国倾销他们的商品。进口货总值,1871年为七千零十万两(海关两,下同),至1881年增加到九千一百九十万两。在各种进口货中,鸦片占着最重要的地位,其次为棉纺织品、毛纺织品、金属制品等。以1867年为例,鸦片的进口价值为三千一百九十九万余两,占全部进口货总值的46%;棉纺织品的进口价值为一千四百六十一万余两,占全部进口货总值的21%;毛织品的进口价值为七百三十九万余两,占全部进口货总值的10%;金属制品的进口价值为一百六十三万余两,占全部进口货总值的2%。
外国资本家在这个时期还大力从中国输出农产品。在出口货物中,茶叶仍占着首要地位,但由于日本茶和印度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它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生丝和丝织品的出口,仅次于茶叶占第二位,草帽缏、皮革等货的出口,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中国的出口货物主要为各种原料,这是当时出口贸易的一个显著特点,表明中国正逐步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给地。另一个显著特点,则是中国的出口贸易几乎全被洋行所控制,原料生产者遭到外国商人的压价掠夺,他们已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直接榨取的对象。
——以上均摘自《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83
四、赫德
赫德(1835~1911),生于北爱尔兰亚马郡波泰荡城,早年家境贫寒。1853年,他以优异成绩在爱尔兰女王大学贝尔法斯特学院获得了文学士学位,次年来到中国。最初在宁波、广州的领事馆供职。1859年李泰国到广州筹建新关时,赫德被聘为粤海关副税务司。1861年李泰国回国疗伤,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邀其进京,与总理衙门商谈整顿关税事宜。他到北京后,凭着对税务问题的深入了解和谨慎圆滑的处世态度,迅速博得恭亲王奕等人的赏识和信任,被委派会同英人费士来署理总税务司职务。1863年,李泰国因阿思本舰队事件被总理衙门斥退,赫德正式接任总税务司。从此,他占据这个职位长达48年之久,直至1911年逝世。在他的主持下,海关作为沟通中外的桥梁,在中外关系中的地位愈加重要。
在关税征收上,赫德废除了旧的包税制,建立了以实征实解为特点的审计制度,使关税在清末时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大增。在他的控制下,海关逐步演变成为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中国关税进而控制中国财政的工具。
赫德又是列强与清政府间的媒介,他插手中国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事务。他于1866年提出《局外旁观论》,要求清政府遵守不平等条约,举办、效法西方的新式事业。他作为清政府的洋务顾问,对中国近代事业几乎无不染指;办同文馆、购买船炮、遣使出洋、创办邮政、办博览会等事,都与他密切相关。
赫德最为得意的是他所谓的“业余外交”。1876年,他撮合了《中英烟台条约》的签订。在中法战争中,他充当了重要的翰旌人,并通过他的代理人金登干,在巴黎议定《停战协议》,使清政府在这场战争中不败而败。
赫德的作为使他受到中外政府双方的器重。1885年英国想让他出任驻华公使,但他辞谢了,在他看来留任总税务司更能为英国效力。1893年英王授予他男爵封号,表彰他为英国做出的贡献。另一方面,日益沦为“洋人的朝廷”的清政府,对赫德也倍加器重,一再给他加官晋爵,1889年授予他三代一品头衔,1911年赫德死后更加封他为太子太保。
——陈凤民《赫德:操纵中国海关近半个世纪的英国人》《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8.7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