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四节 宗教改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西欧诸国宗教改革的宏观、整体背景,在此基础上理解宗教改革的社会历史原因。
2.了解马丁、路德、加尔文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3.正确认识法国宗教改革的具体表现形式。
4.掌握英国国教与清教的区别。
5.掌握宗教改革后基督教的主要派别及其分布情况。
6.理解并掌握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及其作用。
德育目标
1.在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宗教改革发生的原因以及了解马丁路德、加尔文、英王亨利八世实行的宗教改革的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革新精神和进取意识。
2.通过学习宗教改革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对历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历史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指导学生认识马丁·路德、加尔文等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历史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西欧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原因
2.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3.英国宗教改革
●教学难点
1.如何正确认识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及其作用
2.如何正确认识法国宗教改革的形式。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欧洲政区图
●教学方法
1.讲述法:对宗教改革的一些背景性内容,可由教师讲述,此处特别应注意所讲知识的精炼和针对性。
2.谈话法: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解决一些理性问题,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组。
3.讲读法:首先由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思考的问题,然后以投影或多媒体方式向学生展示必要的材料,再由学生阅读、回答,教师最后进行讲评和总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从容说课
相对来说,这节课的内容学生是不熟悉的,甚至是完全陌生的,然而作为一节篇幅较短的阅读课,教师有着较多的处理空间,所以应找一些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本节课重在理解,所以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对理性知识内容进行分析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对于宗教改革的背景,应围绕“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这一实质,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基本的政治理论进行认识;对于德意志、瑞士、法国、英国宗教改革的内容和过程,教师在选取形象、通俗的文字语言进行讲述后,一定要强调学生认识宗教改革在不同地区、国家的具体表现及其共同的实质;对于宗教改革的影响和意义,点到即可,无需再作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应注意两个比较:一是指导学生比较宗教改革的框架知识内容与文艺复兴的内容;二是引导学生比较德意志、瑞士、英、法等国宗教改革的基本情况。同时,对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轻重有别,避免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之一:导入语例示
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会有这样的认识,即对教会进行批评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共通的特征,这说明了当时欧洲天主教会的腐朽,反映了其教规、教义的不合时宜。然而在另一个方面,我们也有这样的认识,即当时天主教会的势力是相当强大的,直到今天,包含着天主教的基督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依然在欧美地区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人文主义者在顺应时代的要求创建自己的理论的同时,教会也在顺应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着自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西欧宗教改革的一些知识。
之二:问题式导入
[师]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生]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师]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生]人文主义。
[师]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一此什么样的人?
[生]诗人、学者、艺术家……
[师]他们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但他们的思想是否对欧洲广大人民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呢?
[生]没有(不可能)
[师]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耳濡目染的文化是什么呢?
[生]基督教神学(天主教神学)
[师]要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上去宣扬资产阶级文化,最好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是什么呢?
[生]从深刻影响人们生活的宗教入手,改变原有的宗教教义和教规。
[师]对,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在人文主义者顺应时代要求创建自己的理论、对教会进行批判的同时,教会也在顺应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着自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
[板书]第四节 宗教改革 (16世纪)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看教材P15的插图,从天主教士所穿的华丽的祭服,你能想到些什么
[学生回答]教士的奢侈生活;天主教会的富有;天主教会对欧洲财富的掠夺;天主教会的腐败……
[教师讲述]在宗教改革的前夜,欧洲一个最普遍的口号就是“纯洁教会”。在当时的文献中,教会的腐败已经成为一个最经常的题目,对于教会的抱怨,讥讽和批判以各种形式流传在社会上。因此,教会的腐败以及人们对教会的普遍不满可以说是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然而,天主教会作为西欧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并非在16世纪才形成,那么,导致16世纪宗教改革的经济原因和阶级基础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西欧社会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板书]一、宗教改革
1.原因:资本主义;教会腐败
[教师提问]最能反映教会是中世纪西欧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三分之一的地产。
[教师讲述]以下几个简单的事实可以使我们认识一下教会对于财富的占有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16世纪初,大约四分之一的法国,二分之一的德国以及二分之一以上的意大利的财产都掌握在教会手中,在德国,教会的土地占了一半。
[教师提问]天主教会对西欧的统治还突出地表现在哪一方面?
[学生回答]思想方面
[教师提问]对于新兴资产阶级来说,最希望改变的,也就是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罗马教会占有大量的土地和财产。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于宗教改革的性质,可以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回答]宗教改革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教师提问]为什么早期资产阶级采取了这样一种反封建斗争的方式?
[学生回答]新兴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弱小;新兴资产阶级还没有新的思想理论;天主教会势力的强大。
[教师讲述]我们可以从主观、客观两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从主观方面来讲,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新兴资产阶级力量较小,同时缺乏系统的,有力的反封建的理论武器,因而只能选择宗教改革的形式;从客观方面来讲,天主教会在当时的西欧具有相当大的势力,“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为了减少斗争的阻力,并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只能采取宗教的形式。
[板书]2.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教师提问]从反封建这一点来看,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是相同的,然而两者反封建斗争的主要形式却有很大不同。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宗教改革同文艺复兴在具体斗争形式方面的不同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宗教改革不仅仅是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封建斗争,而且是一场社会运动、政治运动。
[教师讲述]如果说文艺复兴使欧洲从中世纪的迷梦中苏醒,那么,宗教改革可以看作是欧洲人挣脱中世纪枷锁的第一次努力。与文艺复兴相比,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不但更为直接地批判了罗马天主教会,而且在教义、教规方面具体提出了改造要求,从而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是一场冲击社会各个阶层的全民性运动,而不像文艺复兴那样主要盛行于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思想的知识分子之中。
[板书](意识→社会、政治)
[教师讲述]当然,宗教改革还有它的另外一层属性,即它是当时欧洲正在形成的民族国家欲图摆脱罗马天主教会这一超国家机构控制的社会运动,在这场运动中,王权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在下面分别了解德意志、瑞士、英国、法国宗教改革情况的过程中,应注意从这一角度去认识问题。
[板书]二、宗教改革的经过和意义
[教师提问]关于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首先发生于德意志的原因,J教材P16第一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德意志和罗马教廷的矛盾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请同学们想一想,如何理解这句话?
[学生甲]新兴资产阶级对罗马天主教强烈不满。
[学生乙]德意志的农民对教会的剥削、掠夺的反抗。
[学生丙]德意志的封建诸侯要求摆脱罗马教会的控制。
[学生丁]德意志的皇室不满于教会的控制。
……
[教师总结]罗马教廷对德国的压榨是外来势力对德意志民族的剥削,教廷阻挠德意志的统一,在罗马教廷操纵下的德意志教会的倒行逆施,使罗马教廷、德意志教会同德意志人民群众之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德意志的教会引起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强烈痛恨。德意志的教会问题已成为全国性社会问题的焦点。在德意,结束封建诸侯政治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重要障碍便是天主教会及其后台——罗马教皇。
1517年10月,罗马教皇利奥十世以修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特使多米尼加修工特策尔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卷。特策尔宣称,只要买赎罪券的钱一敲响钱箱,罪人的灵魂就立即可炼狱升入天堂。这种无耻的勒索,激怒了德意志人民,继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10月31日将痛斥教会无耻行径的“九十五条论纲”贴在了维登堡教堂门口,点燃了宗教改革之火。
[教师提问]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导火线(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做简要说明。
[学生回答]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罗马教皇派人兜售赎罪券,其根本原因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罗马天主教会的控制和掠夺是当时阻碍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的最突出因素。
[教师讲述]虽然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是最早产生于德意志,但德意志的经济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疑是德意志宗教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我们可从以下两方面去理解:
1.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统一的国内市场,而罗马天主教会却要维护德意志的分裂局面,以利于其对德意志的控制和掠夺;
2.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勒索,严重影响了德意志资本的原始积累。
[投影显示]
马丁·路德的教义
1.“信仰得救”,即“因信称义”原则。认为人的灵魂得救,要靠个人的虔诚信仰,“圣礼”不是主要的,更不需要教士的监督和干预。
2.圣经高于一切,最高权威不是来自罗马教会,而是圣经,信仰的惟一依据是圣经。
3.要求建立廉俭教会,提出了“平信徒皆为祭司”的理论,反对教阶制和繁杂的礼拜仪式。
4.基督徒的生活之本在于不分僧俗,恪守其天职,因为在上帝眼中,一切有用的天职都同样神圣。
……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以上投影显示内容,结合教材所述情况,判断下列叙述正确与否。
[投影显示](或以多媒体形式展示,由学生用鼠标点击完成)
A.马丁·路德是一个无神论者;(×)
B.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从理论上否定了教会的权威;(√)
C.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反映了德意志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因而遭到了封建诸侯的反对;(×)
D.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因此代表了农民的利益;(×)
E.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不仅在德意志,而且在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生活动]……
[教师讲述]路德所领导的宗教改革,客观上有反封建的作用,并且蕴含着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倾向。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路德的宗教改革从根本上代表着资产阶级利益,更不能认为其代表着德意志广大农民的利益。路德反对以暴力来改革教会,对于闵采尔领导的农民也深恶痛绝。正如恩格思所说的,在阶级斗争日趋尖锐之时,路德“毫不踌躇地抛弃了运动中的下层人民,倒向市民、贵族和诸侯一边去了。”他在1523年写的一篇论文中,表示赞成现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路德在宗教思想上是激进的,但在政治思想上是保守的。
路德的宗教改革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闵采尔领导的农民战争也沉重打击了教士和封建贵族,但是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国家和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任务都没有完成。有些诸侯害怕农民起义,看到宗教改革与农民起义有关,因而坚持旧的信仰。但是在农民战争期间已经乘机夺取教会财产的诸侯,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却保持了路德的新教。他们在领地内建立新教教会,自己成为教会的首脑。这样,路德的新教教会便成了诸侯加强其统治权力的工具。经过新教诸侯同天主教诸侯的一系列斗争和谈判,最后在德意志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承认诸侯享有决定其臣民宗教信仰的权力,这也就承认了路德教的合法地位,之后,德意志北部、中部的许多诸侯都改信了路德教。路德教同时传入了北欧诸国,挪威、丹麦和瑞典相继改奉路德教。在这些国家的路德派得到正在发展中的王权的保护,所以宗教改革主要是自上而下完成的。在英国、法国、波兰、匈牙利等国,也有一部分路德教信徒。路德教的广泛传播,说明欧洲的民族国家正在日益摆脱教皇的权力控制。
[板书]1.内容 德意志:马丁·路德改革
[教师提问]如果说路德在德意志的宗教改革遇到了很大阻力而颇费周折的话,那么出生于法国的加尔文在瑞士的改革却是比较顺利的,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甲]瑞士的资本主义发展较快,新兴资产阶级力量较为强大。
[学生乙]瑞士是一个独立、统一国家,有较大的自决权利。
[教师讲述]同学们对瑞士国家在中世纪晚期的政治、经济状况了解是相当少的,但是却能从历史事件的本质属性及相关背景去进行合乎逻辑的历史推理,这很好。
[教师提问]加尔文同路德相同的宗教思想是什么?
[学生回答]否定教皇的权威。
[教师讲述]加尔文像路德一样,主张“信仰得救”,建立“廉价教会”,但他比路德更为激进,更能充分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这尤其体现在加尔文教会的教会组织形式上。
加尔文对教会组织进行了重大改革,他采取了民主和共和的政教组织形式:教会是“选民”的组织,既不隶属于教皇,也不隶属于诸侯;教职都由选举产生,由教徒中选出长老和牧师管理教会。
加尔文教的教义和教会组织形式有利于资产阶级,所以在资本主义经济比较发达、新兴的资产阶级已开始为夺取政权而斗争的国家里,加尔文教得到特别广泛的传播,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一个有力武器,在随后我们要学习的尼德兰革命中,便是以加尔文教为旗帜的。
[板书]瑞士:加尔文改革
[教师提问]加尔文是法国人,他在巴黎求学时就受到了路德教思想的影响,但为什么他没有在法国进行宗教改革呢?
[学生回答]法国政府(国王)对新教进行迫害。
[教师提问]为什么?
[学生回答]法国王权强大,国王控制了教会,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因而新教的传播对王权是不利的。
[教师提问]但是法国的宗教改革运动还是出现了,但其形式和德意志不同,更不像瑞士那样有秩序,那么,法国的宗教改革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学生回答]武装冲突、战争、胡格诺战争。
[教师提问]从1562年到1594年,法国的宗教战争持续了30多年,这场宗教战争反映出了法国社会的哪些矛盾?
[学生回答]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的矛盾;不同封建贵族集团之间的矛盾;王权同封建贵族的矛盾。
[教师提问]其中主要矛盾是什么?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的矛盾,还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学生回答]封建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教师讲述]这就是说,16世纪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低,社会矛盾又错综复杂,因而不具备宗教改革的良好条件,因而,法国的宗教改革的成果远不如瑞士等国。在1598年,法国国王宣布天主教仍为法国国教,已没收的天主教会土地和财产一律规还;胡格诺教徒得到信仰和传教的自由。在战争中一度动摇的法国王权重新得到恢复与巩固。
[板书]法国:胡格诺战争
[教师提问]16世纪法国国王反对宗教改革,但英国国王却推行宗教改革,导致这两种不同态度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提问]16世纪法国国王反对宗教改革。但英国国王却推行宗教改革。导致这两种不同态度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法国国王早已控制教会并成为教会的最高首脑,而英国的天主教会势力还很强大,对加强王权是不利的。
[教师讲述]英国的宗教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表面上是由于教皇迟迟不批准英王亨利八世的离婚请求,实际上是因为业已强大的王权不能容忍罗马教廷继续干预英国的政治;新贵族和资产阶级要求夺取教会的土地和财富;日益增长的民族意识也不容许远在罗马的教廷决定英国国内的宗教事务。
[教师提问]有观点认为英国的宗教改革是不彻底的,是“换汤不换药”的改革,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最后一段关于英国宗教改革内容的介绍,指出如何理解这种观点。
[学生回答]英国宗教改革中只是以英国国王取代了以前的罗马教皇,而宗教教义和宗教制度并没有改变。
[教师提问]英国宗教改革的最直接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进一步加强了英国的君主专制(王权)。
[教师讲述]当然,英国的宗教改革也在客观上或多或少地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亨利八世在1536~1539年间封闭寺院500多所,并没收其全部财产。另有90个神学院和110个教会医院的领地也被没收。国王把没收的土地和财产大部分赏赐给宠臣,或廉价售给贵族、朝臣、租地农场主和富裕商人。这些新的土地所有者,大多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土地。
[教师提问]相比较而言,在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中,最不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和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是哪一个?
[学生回答]英国国教
[教师讲述]但有一点同学们是清楚的,即在欧洲步入近代史的时候,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是最为突出和迅速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日益不满专制君主横征暴敛和种种限制的英国资产阶级要求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残余,清除其中限制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主张改革教会的组织、教义和教仪,建立一个廉俭的教会,这就是所谓的清教运动。清教徒的主张与英国国教发生了冲突,到17世纪40年代,终于在清教的旗帜下爆发了反对封建主义和专制制度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板书]英国国教、清教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以图示的方法描述宗教改革后基督教的体系构成。
[学生活动]……
[投影显示]
东正教
天主教
基督教 路德宗
新教 加尔文宗
英国国教、清教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从宗教改革的整体背景及性质出发,结合宗教改革的内容,指出宗教改革的作用。
[学生回答]打击了西欧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教师讲述]宗教改革后,新教组织纷纷建立,统一的天主教教会体系在欧洲瓦解了。各国资产阶级由此掀掉了一个沉重的负担,可以走向夺取政权的道路。当然,天主教会在西欧一统天下局面的终结,大大推动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板书]
[教师提问]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共同重要作用是什么?
[投影显示]
A.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B.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C.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D.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学生回答]选D
[教师提问]宗教改革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投影显示]
A.封建王权的加强
B.没收天主教会的土地和财产
C.摧毁天主教的精神统治
D.促进西欧文化交流和发展
[学生回答]选C。
[课堂总结] 在欧洲主要国家的宗教改革运动中,上至国王、贵族。下至资产阶级、贫苦农民,都有自己鲜明的要求和主张。但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来观察,16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特殊阶段,同时它也是西欧民族主义觉醒的反映,它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从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布置作业]
1.15、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 ( )
A.宗教内部派系斗争
B.世俗封建主与教会间的争权夺利斗争
C.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D.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
2.16世纪,法国、英国和德意志一些地区宗教变化的相似点是 ( )
A.路德派新教为主 B.加尔文派新教为主
C.仍以天主教为国教 D.摆脱罗马教廷控制
3.试从指导思想、表现形式、发展领域、作用影响、反对目标等方面比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不同点,并指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参考答案:
1.C 2.D
3.(1)区别
①前者肯定人,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后者主张“信仰得救”和简化宗教仪式,仍承认神的存在。
②前者借助古典文化批判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后者采用了宗教异端形式。
③前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后者是更广泛的社会政治运动。
④前者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后者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开辟了道路,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⑤前者反对封建神学,后者反对罗马天主教会,要求建立符合资产阶级利益及加强王权需要的新教会。
(2)联系
①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实践和深化。
③二者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封建斗争。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宗教改革(16世纪)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1.原因:资本主义、教会腐败
2.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意识→社会、政治)
二、宗教改革的经过和意义。
1.内容
、
、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