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中人教版教案:1.4 宗教改革(备课资料)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高中人教版教案:1.4 宗教改革(备课资料)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0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1-05 16:2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备课资料
一、关于加尔文的宗教思想
由于加尔文所处的时代和政治环境与路德不同,所以他的思想超过了路德。他创立了教义上的所谓前定论学说,认为人的得救与否由上帝的意旨所“前定”。上帝从创世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为上帝所摈弃。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就是“选民”和“弃民”的标志。加尔文要人相信,某些人的发财致富不是由于他们的欺诈和剥削,而是由于他们是上帝前定的选民。至于那些受剥削,受苦难没有成功可言的穷人,则应该恭顺于服从上帝的不可抗拒的意旨。很显然,加尔文企图以宿命论来掩盖剥削的本质。这种学说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恩格斯指出:“加尔文的教派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激进部分的要求。他的宿命论的学说,就是下列事实在宗教上的反映,即:在商业竞争的世界中,成功或破产并不取决于个人的活动和技巧,而是取决于那些他所不能控制的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并非个人的意志或行动,而是须要仰赖于未知的至高的经济权力的恩施。”
——《世界通史》(中古部分),周一良,吴于廑主编
然而,加尔文主义并不是一种消极的宿命哲学,它的核心思想在于它倡导的一种行为道德。由于命运是预定的,并且对这种预定人无法得知。人们不能以任何方法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除非过着一种选民的生活。在加尔文看来,成为上帝选民的人是那些精力充沛、顽强奋斗,不畏艰苦与挫折最终取得职业上的成功的人。加尔文教的成功契机正在这里,它使世俗生活成为宗教实践,同时又使宗教生活全部化入世俗生活。这套理论对于开始强大的资产阶级所致力的追求财富的事业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论根据。一切世俗的活动,不论形式如何,只要取得成功,便能够证明上帝的恩惠。加尔文教鼓吹的种种关于节约、俭仆、忍耐等道德实际上都是市民生活成功的关键品质。封建宗教所有关于生前死后的种种罪恶与惩罚的理论都失去了意义,加尔文的宗教使现世成为生活的惟一目的。
——《世界历史》(中古部分),马克壵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二、宗教改革的原因和实质
1.原因
根本原因: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也是封建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有力工具。15、16世纪,天主教会成为了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以资产阶级为首的广大群众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体系的束缚,获得解放,这是16世纪宗教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阶层的强烈不满,这是16世纪宗教改革发生的直接原因。
思想原因:文艺复兴推动了宗教改革。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等多种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这为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家提供了攻击天主教会的理论武器。伊拉斯谟等人对基督教经典的考订,也为新教教义的形成开辟了道路。
2.实质:宗教改革是16世纪首先在德国爆发,随后席卷西欧的一次大规模的意义深刻的社会政治运动。它由新兴资产阶级发动,广大农民和城市平民积极响应,个别国家的君主大力支持,部分贵族也积极投入。宗教改革形式上是反对天主教的教义和教会组织,实际上是对现存的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反抗,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它为西欧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本章知识结构图解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