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数的应用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百分数的应用表格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4-25 10:3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百分数的应用(七)——储蓄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 教学预设 应对策略
一、全班交流 1、让学生各组交流调查的地点和方式。 师:同学们,课前大家分组对储蓄知识进行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组调查的地点和方式? 学生可能会说: ●我们组成员一起到xx银行进行了实地调查 ●我们采访了xx银行的工作人员 ●我们组是在网上查的资料 。
2、提出:“你们了解到哪些有关储蓄的知识?”给各组充分的发言机会。 师:同学们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呀!在调查中,你们了解到哪些有关储蓄的知识? 让各组充分的发言。教师可做适当的记录。如:现在的利率。 使学生互相分享调查的信息,体会调查活动的价值,为解决问题作准备。
3、提出:储蓄对个人、国家有哪些重要意义?师生讨论。 师: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小,那么谁能说一说储蓄对个人、国家有哪些重要意义呢? 学生可能会说: ●个人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息。 ●把钱存到银行里,既能得利息,又保险。 ●储蓄可以促进国家发展,国家可以用大家的存款进行国家建设,繁荣经济。 储蓄对国家的意义如果学生说不上来,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发言。 让学生了解储蓄的意义,感受存款不但利国而且利民。
二、认识利率表 让学生观察利率表,讨论、了解存款的种类、期限以及年息等。 出示利率表。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利率表,看一看表中都有什么项目? 指名回答,教师适时进行提问。 生1:表中有储蓄种类,期限和年息。 师:储蓄种类共有几种? 生2:有整存整取、活期、零存整取和定活两便四种。 师:每种储蓄的期限有哪些? 指名回答。 师:谁能解释一下“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有什么不同? 生:整存整取就是把一笔钱存一定的期限,到期时,全部取出;“零存整取”就是一定的期限内多次存入同样的钱数,到期时,一次取出。(教师可举例说明) 学生说不清,教师补充。师:那这个“年息”和%又表示什么? 生:“年息”就是年利率。 师:没错,年息就是利息占所存钱数的百分比。那什么又是“利息”呢? 生:取款时,比存入的钱多的部分叫做“利息”。 呈现空白利率表,便于学生观察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有关储蓄术语的含义。 对于几个“术语”的含义,学生如果说不出来,教师可作为参与者发言。
三、计算利息 1、出示例3,让学生读题,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试着独立完成。 师:同学们了解了储蓄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个有关储蓄的问题吧。
2,组内交流做法和想法。 3 、全班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交流 重点交流算式和想法 讨论:利息的多少与什么有关? 生1:与利率有关。 生2:和存款的时间有关。 生3:与原来存钱的多少有关。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依法纳税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可是2008年10月9日,国家规定,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时免征个人所得税。也就是说我们算出了银行应该付给张叔叔的利息,用利息加上本金就可以算出银行应该付给张叔叔的钱。
四、总结归纳 教师谈话,:大家解决了张叔叔的存钱问题。现实生活中,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都有存款,你们的爸爸妈妈也会遇到计算利息的问题。谁能总结一下,计算到期时一共可以取回多少钱,该怎样计算?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板书: 取回的钱=本金+利息 本金×年率×存期 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学习的自信心,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五、课堂练习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解决一些存钱问题 1、王老师把20000元存入银行,存期为一年,年利率为2.18%。 (1)到期时,王老师可以得到利息多少元? (2)到期时,王老师一共能从银行取回多少钱? 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2、师:国家为了鼓励大家支援国家建设,规定购买国债能获得比定期存款高一些的利息, 2、郑老师买了3000元的国债,定期五年,年利率是4.75%。到期他一共可以取出多少元?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选择一个典型方案,给学生自主制定存款方案并尝试计算教育储蓄利息的机会。
3、练一练第3题。 (1)师:解决了国债的问题,我们再来研究一个教育储蓄的问题。请同学们读一读第3题。 (2)交流学生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3)师: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存钱的方式,并计算出了6年得到的利息。那么你认为哪种方式更好呢?说说自己的理由。 师:和我们一样,亮亮六年后就要上大学,她父母为他上大学准备的6000元钱,可以怎样存呢? 师:现在,请同学们帮助亮亮的父母做出不同的存钱方案,比一比哪种存法更合适? 如果时间紧迫,分组计算不同存法。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 展示交流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学生独立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