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探寻新航路》教学设计
课程内容
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了解到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引导学生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对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生能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了世界形势,浸润历史核心素养的唯物史观;在评价人物过程中鼓励学生从小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和意识,从小培养家国情怀。
教材分析
本课为教材第五单元第15课,共有三个子目,分别是“探寻新航路的热潮”“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
1500年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此前世界各地区相对平行、各自独立发展,有些地区几乎与世隔绝;1500年之后的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这中间的关键就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有着深刻的历史地理甚至社会文化背景,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要求扩大国外市场的经济原因是其向外发展的根源;此外“黄金热、香料说、宗教扩展说”等原因也是影响新航路开辟的因素。另外也要看到新航路能够开辟离不开一些客观条件的支持,如地圆学说,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等。
理解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后,就要了解如何开辟新航路,紧密结合教学挂图或教学课件,从时间、空间等不同维度带领学生参与到新航路开辟的经过,从迪亚士、哥伦布到麦哲伦的航行故事中感受事情发展变化过程。
新航路开辟后给西方、给中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有积极有消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去分析。
课堂时间有限,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上的基础情况,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可能难以面面俱到,而是更需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基础上,需要将历史的整体性展现给学生,前后知识的串联,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课内容还蕴含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等情感的培育。
学情分析
经过七、八年级的历史学习,九年级教学要求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趋势,感悟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和发展的不均衡性,从能力上来说,要能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初步的比较、概括和综合,能够初步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分析、论证,培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学对象是初三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学科素养,对学科知识、学习方法都有一定的了解;虽处在学业压力较重的学段,但是经过两年的历史学科学习以及师生关系的默契培养,学生依然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对历史课堂期待无限,愿意分享和表达自身观点。教师在充分展示学科魅力的同时,依旧要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见微知著培养其分析性思维、实用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教学难点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 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年6月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世界历史地图册 九年级上册》中国地图出版社 2018年6月版
(3)唐志拔:《海船发展史话》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8年4月版
(4)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3月第2版
(5)姜守明:《世界尽头的发现:大航海时代的欧洲水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1月版
(6)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海洋,伴随着人类生生不息的成长!而海洋意识与海洋发展战略,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向海而兴,背海而衰,这也是很多国家民族的历史都证明了的一个事实。”
大家能结合我们之前所学过的历史,来谈谈你对“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的理解吗?
大家谈得都很好,谢谢。
中国的汉朝,不仅有路上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它开辟了从南海通往印度洋的航线,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条远洋航线,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海外贸易路线。
到了明朝,郑成功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向海而兴,中国自古就有。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中国这些非凡的远航探险到1433年由于皇帝的命令而突然停止。为什么要使它们停止……至今仍是个谜。但值得注意的是,倘若在欧洲,这种停止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中国的皇帝的确能发布一道道对整个国家有约束力的命令。”
背海而衰,中国的近代史深深给我们上了一课。
中国虽然停止了远航探险,但是西方却没有。大家来对比一下“1420年欧洲人认识的世界范围”和“1620年欧洲人认识的世界范围”,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到底发生了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第15课《探寻新航路》。
我们先来解决一个疑惑,何谓新航路?或者说,新航路的定义是什么?
15—16世纪,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
只有定义,并不能解决老师的疑惑,西欧国家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新航路的“新”在什么地方?新航路如何开辟的?新航路开辟有何影响?
让我们从定义出发,开启第一章内容:
《向海洋出发——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有“新”就有“旧”,旧航路是什么情况呢?大家一起来看这张“旧航路”地图
“旧商路”特点:
1、都经过地中海;
2、沟通欧亚两洲;
3、欧亚之间贸易要经过阿拉伯、意大利商人中转。
已有旧商路,为何还要再开新航路?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史学界有很多的争论。
材料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原因。”
材料二:“14—15世纪在欧洲广泛流传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讲:东方“黄金遍地,香料盈野”。欧洲人对此深信不疑。哥伦布说:“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他所想要的一切。”
材料三:“14世纪西欧人口在黑死病的锐减后开始步入急剧增长期,从而加剧了人口和土地之间的矛盾,迫使各国向外扩张以争夺新的生存空间。”
材料四:“东西方贸易失衡引起的贵金属短缺是中世纪惯有的情况,与资本主义无关,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这种短缺可能变得更加严重了。”
材料五:“西班牙人佩着利刃,携着圣经,把那里土人的肉身残杀了,然后又把他们的灵魂超送到他们向来不认识的救世主上帝处去。”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香料黄金说”“土地扩张说”“东西方贸易失衡说”“宗教扩张说”,其中“资本主义萌芽说”是其开辟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有多种多样的原因,所以西方的欧洲人才能在困境中找到机遇。
同样的,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有困境不要怕,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给你打开一扇窗的,有困境更有机遇。
理解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原因,我们来实战演练一下。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推动力不是哥伦布、达·伽马,而是那些追求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观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凸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C.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D.资本的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正确答案是:D
接下来我们开启第二章内容:
《向海洋发展——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茫茫海洋,时代先锋,我们先来认识4位航海先锋人物。
成也海角、亡也海角的探险家——迪亚士
独怆然而涕下的发现者——哥伦布
是大英雄,还是刽子手?——达?迦马
第一个环球航海的探险家——麦哲伦
翻开世界地图,我们不难发现,非洲大陆就像一个大楔子,深深地嵌入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这个“楔子”的最尖端,就是曾经令无数航海家望而生畏的“好望角”。它由葡萄牙航海探险家迪亚士于1488年发现,为葡萄牙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在迪亚士心中,他一直梦想去的地方是东方的印度。
到了1500年5月12日,葡萄牙航海家在经过好望角附近,他们遇到了大风暴,有4艘船被毁和打翻,船上人员全部遇难,其中包括迪亚士,迪亚士曾闯过了印度航线的最艰险的道路,但最终他还是没能到达真正的印度。
哥伦布,意大利航海家,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到达了他认为的他自己没有到过的“新大陆”。哥伦布始终认为他到达的是亚洲的印度,还把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实际上他确实达到了“新大陆”,而这个“新大陆”是之前并未被世界发现的美洲地区。
但这一切,哥伦布并不知道。
哥伦布的遗嘱中这样写道:“圣灵佑助,我获得了并在后来彻底明白了一种思想……承万能的主宰,我在1492年登上了印度大陆……”
真正到达印度的是葡萄牙航海家:达·迦马,他开辟了西欧直达印度的海路,他开创的新航线,开辟了欧洲进行殖民掠夺扩张的新时代。
达·伽马在第二次印度探险,他捕俘了一艘阿拉伯商船并将船上几百名乘客,包括妇女儿童全部烧死。据一名葡萄牙目击者叙述:“……在持续了长时间的战斗之后,司令以残暴和最无人性的手段烧毁了那只船,烧死了船上所有的人。”
据说,达·伽马此次航行掠夺而来的东方珍品:香料、丝绸、宝石等,其所得纯利竟超过第二次航行总费用的60倍以上。
麦哲伦:葡萄牙人,为西班牙王室效力探险。1519年—1521年率领船队完成环航地球,麦哲伦在环球途中在菲律宾的部族冲突中被当地居民砍死。船上的水手在他死后继续向西航行,回到欧洲。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
茫茫海洋,时代先锋,让我们再来重走这4位航海家的航线路线。(展示绘制地图)
茫茫海洋,时代先锋,让我们再来重走这4位航海家的航线路线。(展示汇总图表)
趁热打铁,我们来实战演练一下。
麦哲伦等环球航行的线路()
A.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欧洲
B. 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
C.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欧洲
D.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欧洲
答案:D
对比4位航海家,我们会发现支持他们的国家不是西班牙就是葡萄牙,为什么呢?
材料一?15世纪晚期,两国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专制体制在航海行动上具有很大的政治、经济优势。
(展示葡萄牙政府为纪念亨利王子逝世500周年建立的发现者纪念碑并补充讲述亨利王子的航海故事)
得出结论:国家的支持
材料二?两国都处在大西洋沿岸,便于出发进行海上探险。
(展示西班牙、葡萄牙的地理地图)
得出结论:优越的地理位置,靠海而兴。
材料三?不仅掌握了丰富的航海知识,而且集中了许多富有航海经验的水手。
(展示多桅帆船、象限仪、指南针等)
得出结论:具备丰富的航海知识
材料四?……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斗争中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情绪和宗教情绪,他们热衷于与东方基督教世界东西夹击共同抗击穆斯林,传播天主教。
(哥伦布远航是悬挂十字军的旗帜出航的,他以此来说明为上帝传教是己任。)
得出结论:狂热宗教的助推
新生事物的生命力总是很强大的,那新航路的开辟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呢?让我们走进第三章《向海洋生存——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展示材料,分析影响。
材料一: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型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1992年哥伦布达到美洲500年,许多国家进行庆祝活动,但是美洲印第安人的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出一条标语:“你们的庆祝就是我们的苦难。”
材料三:“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 ——《全球通史》
以辩论形式展开讨论:
论题:开辟新航路的影响
正方:开辟新航路利大于弊
反方:开辟新航路弊大于利
结合材料以及学生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展示16世纪中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
结论1: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展示“三角贸易”航行路线)
材料:在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的现象。
结论2: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材料:“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结论3: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
材料: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结论4: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社会的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全都变了:水手成了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各种游记成为畅销书;商业精神大大加强。而这些观念、习俗变化的轨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作用。”
结论5:观念、习俗变迁;促进物产交流
下面我们将这些结论归类,哪些是对欧洲的影响,哪些是对世界的影响。
实战演练,看看大家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否有一个宏观了解。
过去对哥伦布行抵美洲这一事件,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答案:D
新航路的开辟到此就告一段落了,但是探索之路远没有停止。
中国明朝,郑和船队“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横渡印度洋,创造了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虽然揭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但却并未成为大航海时代的一分子。
今天,身处世界任何一方的我们,兴衰相系,荣辱共存。国家、民族、个人在面对现代化新一轮的挑战前,在全球坐标中,将如何得以振兴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
希望大家今后可以从自己的学习、生活,从社会从国家各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板书设计:
第一章:《向海洋出发——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第二章:《向海洋发展——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第三章:《向海洋生存——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第15课《探寻新航路》教学设计评析
点评内容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与各位老师们一起去观察***老师《探寻新航路》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探寻新航路》是统编教材《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5课,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与本课相关的内容要求为:
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
***老师立足于课标又高于课标。下面,我们围绕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来对***老师的教学设计做一个简单的教学评析。
追问核心:素养立意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路
唯物史观导向性
时空观念结构性
史料实证操作性
历史解释深刻性
家国情怀感悟性
一、唯物史观导向性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包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物史观是多角度理解历史的指导思想,要引导学生认识新航路的开辟是社会存在决定的,是经济原因起决定性因素的。
在讲授新航路开辟背景原因时,从唯物史观出发,古代欧亚交往依赖的陆路“旧航路”被摒弃,从困境中寻找机遇,从实际中探寻发展,引导开辟新航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时空观念结构性
“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不仅与地理学科有关联,还与其他更多的学科有联系。考察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的丰富内涵。
展示“1420年欧洲人认识的世界范围“和”1620年欧洲人认识的世界范围”地图以及新航路开辟期间的地图等,在不断变化的地图所营造的历史情境中,学生看到了欧洲人观念的变化,逐渐清晰的海岸线展示了欧洲人探险的足迹,学生体会到了历史发展的“有渐无顿”。李惠军老师说,视野决定高度:从历史高处眺望,从历史深处沉思,从历史细处雕琢。历史视野的培养任重道远,历史教师要有理想、视野、情怀和担当。
航海家们的探索使“世界”逐渐接近真实,带着学生回到历史中去,去体验历史中的人和事,这也是时空观念的有效培养方式。
通过辩论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利弊之争,学生从纵向和横向角度自主地对“新航路开辟”做出评价,这也是时空观念的潜移默化培养。
三、史料实证操作性
“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学生能够在获取可信史料基础上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能力和品质。
史料实证的事例也比比皆是,历史教学专家汤普森在《理解历史》中提出“学校的历史教学,最重要的是接触和反映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要达到这样,最好是由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 学生要能够精选和组织不同来源的资料,在多方考察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资料回答历史问题并能够独立地、批判性地运用资料开展研究,得出有说服力、公正的结论。在授课过程中,郭老师给学生呈现出了不同类型的史料事例,学生在研读的过程就是接触和探究的过程。
四、历史解释深刻性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初中阶段,关于历史解释,学生要能够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在探寻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方面,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给出的有效材料,加以理解并评析得出结论。
此外,学生要通过学习,能够客观论述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有理有据表达自己的看法。
五、家国情怀感悟性
家国情怀的概念界定: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
家国情怀的内涵阐释: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历史课程对“家国情怀”的培养目标:
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全球化的形势之下,有关“家国情怀”的教育以国际局面为基础,将热爱祖国与热爱世界、铭记历史与展望未来统一起来;另一方面,不仅要把握好“家国情怀”中的民族意识,还要探索出常被人们忽视的“家国情怀”,分析被社会发展淘汰的内因,不得回避有些经典的“家国情怀”内容。
新航路的开辟让更多的中国人反思,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没有转化成为实际有效的地理大发现?为什么近代后的中国落后了?为什么我们国家现在高度重视“一带一路”战略?无数个为什么拷问的是自己,也是我们的家与国。
各位老师,今天,大家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了***老师本课的教学设计。相信老师们已经注意到,一节成功的教学设计,它必然包涵了学科核心素养所要求的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观念(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史料实证)以及核心能力(历史解释)和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这正如徐蓝教授所说,“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分析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是个体解决真实的专业领域和现实生活问题时所需的关键能力或必备品格。”
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靠一线历史教师在观念上更新,在专业上提升,在教学中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积累。
课件18张PPT。
第15课《探寻新航路》
教学设计思路及评析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探寻新航路》
统编教材《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5课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追问核心:
素养立意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路探寻新航路 教学评析唯物史观导向性
时空观念结构性
史料实证操作性
历史解释深刻性
家国情怀感悟性探寻新航路 教学评析一、唯物史观导向性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包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物史观是多角度理解历史的指导思想,要引导学生认识新航路的开辟是社会存在决定的,是经济原因起决定性因素的。 古代欧亚交往依赖的陆路“旧航路”被摒弃,从困境中寻找机遇,从实际中探寻发展,引导开辟新航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二、时空观念结构性“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不仅与地理学科有关联,还与其他更多的学科有联系。考察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的丰富内涵。“1420年欧洲人认识的世界范围“和”1620年欧洲人认识的世界范围”地图以及新航路开辟期间的地图等。在不断变化的地图所营造的历史情境中,学生看到了欧洲人观念的变化,逐渐清晰的海岸线展示了欧洲人探险的足迹,学生体会到了历史发展的“有渐无顿”。航海家们的探索使“世界”逐渐接近真实,带着学生回到历史中去,去体验历史中的人和事,这也是时空观念的有效培养方式。学生从纵向和横向角度自主地对“新航路开辟”做出评价。三、史料实证操作性“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学生能够在获取可信史料基础上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能力和品质。学生要能够精选和组织不同来源的资料,在多方考察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资料回答历史问题并能够独立地、批判性地运用资料开展研究,得出有说服力、公正的结论。四、历史解释深刻性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学生要能够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在探寻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方面,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给出的有效材料,加以理解并评析得出结论。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客观论述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有理有据表达自己的看法。五、家国情怀感悟性家国情怀的概念界定: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
家国情怀的内涵阐释: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历史课程对“家国情怀”的培养目标:
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全球化的形势之下,有关“家国情怀”的教育以国际局面为基础,将热爱祖国与热爱世界、铭记历史与展望未来统一起来;另一方面,不仅要把握好“家国情怀”中的民族意识,还要探索出常被人们忽视的“家国情怀”,分析被社会发展淘汰的内因,不得回避有些经典的“家国情怀”内容。 新航路的开辟让更多的中国人反思,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没有转化成为实际有效的地理大发现?为什么近代后的中国落后了?为什么我们国家现在高度重视“一带一路”战略?无数个为什么拷问的是自己,也是我们的家与国。课件39张PPT。 海洋,伴随着人类生生不息的成长!而海洋意识与海洋发展战略,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向海而兴,背海而衰,这也是很多国家民族的历史都证明了的一个事实。
——唐志拔《海船发展史话》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郑和下西洋航海图 中国这些非凡的远航探险到1433年由于皇帝的命令而突然停止。为什么要使它们停止……至今仍是个谜。但值得注意的是,倘若在欧洲,这种停止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中国的皇帝的确能发布一道道对整个国家有约束力的命令。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420年欧洲人认识的世界范围1620年欧洲人认识的世界范围到底发生什么了?第15课探寻新航路何谓“新航路”?15—16世纪,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欧国家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新航路的“新”在什么地方?新航路如何开辟的?新航路开辟有何影响?
向海洋出发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第一章已有旧商路,为何还要再开新航路?“旧商路”特点:
1、都经过地中海;
2、沟通欧亚两洲;
3、欧亚之间贸易要经过阿拉伯、意大利商人中转。材料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原因。 一人教版教材材料二:14—15世纪在欧洲广泛流传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讲:东方“黄金遍地,香料盈野”。欧洲人对此深信不疑。
哥伦布说:“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他所想要的一切。
材料三:14世纪西欧人口在黑死病的锐减后开始步入急剧增长期,从而加剧了人口和土地之间的矛盾,迫使各国向外扩张以争夺新的生存空间。
——《新大陆发现者…哥伦布》材料四:东西方贸易失衡引起的贵金属短缺是中世纪惯有的情况,与资本主义无关,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这种短缺可能变得更加严重了。
——《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五:“西班牙人佩着利刃,携着圣经,把那里土人的肉身残杀了,然后又把他们的灵魂超送到他们向来不认识的救世主上帝处去。
——西洋史一第三编近代史困境与机遇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推动力不是哥伦布、达·伽马,而是那些追求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观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凸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C.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D.资本的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D实战演练 向海洋发展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第二章成也海角、亡也海角的探险家:
——迪亚士独怆然而涕下的发现者:
——哥伦布是大英雄,还是刽子手?
——达·迦马第一个环球航海的探险家:
——麦哲伦茫茫海洋,时代先锋成也海角、亡也海角的探险家:——迪亚士葡萄牙航海家,他于1488年带领船队航行至非洲大陆最南端并发现好望角,为葡萄牙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500年5月12日,葡萄牙航海家在经过好望角附近,他们遇到了大风暴,有4艘船被毁和打翻,船上人员全部遇难,其中包括迪亚士,迪亚士曾闯过了印度航线的最艰险的道路,但最终他还是没能到达真正的印度。好望角独怆然而涕下的发现者:——哥伦布意大利航海家,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到达了他认为的他自己没有到过的“新大陆”。
哥伦布始终认为他到达的是亚洲的印度,还把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哥伦布的遗嘱中这样写道:“圣灵佑助,我获得了并在后来彻底明白了一种思想……承万能的主宰,我在1492年登上了印度大陆……”是大英雄,还是刽子手? ——达·迦马开辟西欧直达印度海路的葡萄牙航海家,他开创的新航线,开辟了欧洲进行殖民掠夺扩张的新时代。 达·伽马在第二次印度探险,他捕俘了一艘 阿拉伯商船将船上几百名乘客,包括妇女儿童全部烧死。据一名 葡萄牙目击者叙述:“……在持续了长时间的战斗之后,司令以残暴和最无人性的手段烧毁了那只船,烧死了船上所有的人。”
据说,达·伽马此次航行掠夺而来的东方珍品:香料、 丝绸、 宝石等,其所得纯利竞超过第二次航行总费用的60倍以上。第一个环球航海的探险家:——麦哲伦葡萄牙人,为西班牙王室效力探险。1519年—1521年率领船队完成环航地球,麦哲伦在环球途中在菲律宾的部族冲突中被当地居民砍死。船上的水手在他死后继续向西航行,回到欧洲。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1492-1493年1487-1488年1497-1498年1519-1522年太 平 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亚 洲欧 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葡萄牙意大利葡萄牙葡萄牙西欧-好望角西欧-美洲西欧-好望角-印度环球航行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葡萄牙
王室西班牙
王室葡萄牙
王室西班牙
王室开辟新航路的过程麦哲伦等环球航行的线路
A.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欧洲B.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C.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欧洲D.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欧洲D实战演练概括葡萄牙西班牙开辟新航路的优势?材料一 15世纪晚期,两国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专制体制在航海行动上具有很大的政治、经济优势。国家力量支持材料二 两国都处在大西洋沿岸,便于出发进行海上探险。优越的地理位置 材料三 不仅掌握了丰富的航海知识,而且集中了许多富有航海经验的水手。丰富的航海知识 象限仪多桅帆船材料四 ……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斗争中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情绪和宗教情绪,他们热衷于与东方基督教世界东西夹击共同抗击穆斯林,传播天主教。宗教狂热 哥伦布远航是悬挂十字军的旗帜出航的,他以此来说明为上帝传教是己任。 向海洋生存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第三章材料一: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型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共产党宣言》材料二: 1992年哥伦布达到美州500年,许多国家进行庆祝活动,但是美洲印第安人的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出一条标语:“你们的庆祝就是我们的苦难。”材料三:“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
——《全球通史》观点:
肯定说观点:
否定说正方反方论题:开辟新航路的影响16世纪中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1、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在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的现象。2、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3、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4、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社会的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全都变了:水手成了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各种游记成为畅销书;商业精神大大加强。而这些观念、习俗变化的轨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作用。”5、观念、习俗变迁;促进物产交流茶叶1、结束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状态,日益连成一个整体4、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5、观念、习俗变迁;促进物产交流对世界对欧洲影响:2、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对世界?对欧洲? 过去对哥伦布行抵美洲这一事件,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D实战演练中国明朝,郑和船队“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衙”,横渡印度洋,创造了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虽然揭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但却并未成为大航海时代的一份子。 今天,身处世界任何一方的我们,兴衰相系,荣辱共存。国家、民族、个人在面对现代化新一轮的挑战前,在全球坐标中,将如何得以振兴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思考感悟:发现·相遇·共生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