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岳麓版选修三 第四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岳麓版选修三 第四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单元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26 10:0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检测
1.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
A. 美、日、西欧三足鼎立B. 欧盟成立C. 苏联解体D. 9·11事件
2.1947年苏联向中共提供了价值1.51亿卢布的各种武器、设备和战略材料;1948年苏援增至3.35亿卢布,1949年进一步增至4.206亿卢布。与此同时,美国也向国民政府提供了大量援助。这反映了( )
A. 中苏两国关系走向破裂B. 冷战从欧洲蔓延至中国
C. 世界局势影响解放战争D. 美苏两国主导国共内战
3.二战结束时,美国工业生产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1/2以上,出口额占1/3,黄金储备占3/4。这一现象说明( )
A. 美国本土免遭战火洗劫B. 西欧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C. 美国经济实力急剧膨胀D. 苏联经济实力不如美国
4.19世纪中期,法国政治家托克维尔“以惊人的洞察力预言”一百年之后的世界格局:“它们起点各异,所走的道路也不相同,然而似乎是天意要它们各左右半个地球的命运。”一百年之后的“它们”指的是( )
A. 美国与苏联B. 德国与日本C. 英国与德国D. 美国与中国
5.冷战局面的形成是由于( )
①美国试图称霸世界②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增强
③欧亚社会主义阵营形成④美苏展开核军备竞赛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D. ③④
6.下列对雅尔塔体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取代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B. 美国取得了世界霸主地位
C. 在雅尔塔会议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确立D. 是美苏两国势力均衡的体现
7.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体系的不同之处在于( )
A. 打破了欧洲为中心的格局B. 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
C. 重新划分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D. 没有进步作用
8.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 )
A. 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确立B. 帝国主义瓜分世界格局的形成
C. 确定了美苏的势力范围D. 美英联合主宰世界
9.下列各项和雅尔塔体系形成无关的是( )
A. 西欧各国普遍衰落B.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
C. 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D. 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
10.从1948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基本为西欧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美国的做法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美国这一“慷慨的举动”的实质是( )
A. 金元外交政策的延续B. 帮助欧洲经济复兴
C. 引诱东欧各国摆脱苏联控制D. 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11.杜鲁门称,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都是美国遏制战略的组成部分B. 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 都着眼于反共反苏D. 都为了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12.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说:“它(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存在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说:“……美国正在积极扩充军备,准备针对苏联的战争。”上述材料说明( )
A. 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军事上的冲突B. 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国家关系的紧张
C. 意识形态的对立压倒其他国际关系D. 美苏对峙,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1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总统杜鲁门说:“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这表明( )
A. 美国的世界霸权政策昭然若揭B. 美国要领导西方国家对抗苏联
C. 美苏同盟关系公开破裂D. 美国要同苏联进行合作
14.1948年美、苏之间爆发的柏林危机( )
①加速了北约建立的过程②直接导致华约的建立
③加快了德国分裂的步伐④是美、苏“冷战”的表现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15.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
A. 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B. 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
C. 向苏联和东欧地区进行经济渗透D. 帮助西欧复兴经济
16.“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
A. 杜鲁门主义B. 马歇尔计划C. 北约成立D. 华约成立
17.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共同之处是( )
A. 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B. 帝国主义性质的国际组织
C. 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地区组织D. 不同意识形态的大国集团
18.二战后,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冷战”对峙的原因包括( )
①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②美苏军事形势形成制衡
③社会制度不同和国家利益冲突④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19.据说曾经有人问爱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战会怎么打?爱因斯坦苦笑着说:“第三次世界大战怎么打我不知道,但我很清楚第四次世界大战的打法——用石块和木棒!”这说明( )
A. 爱因斯坦不明确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打法B. 美苏争霸的主要形式是冷战
C. 美苏之间核战争一定发生 D. 美苏的战略核力量足以把地球毁灭
20.美苏战略核武器形成均势是在( )
A. 20世纪40年代B. 20世纪50年代C. 20世纪70年代D. 20世纪90年代
21.二战后,美、苏两国把军事实力作为争霸的砝码,展开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备竞赛。美苏核军备竞赛的结果是( )
①造成了核战争危机笼罩世界②美国是最后的胜利者
③使人类处于战争的边缘④两国之间并未发生战争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③
22.美国人布热津斯基在谈到美苏对抗时说:“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长期地模糊了这两个争夺者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 )
A. 意识形态的不同B. 经济水平的差距C. 军事力量的失衡D. 国家利益的冲突
23.“医生赶到病人那里,可病人已经死亡。于是在别洛韦日森林开具了死亡证明。当时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核手提箱留给谁?这可不是儿戏,于是商定:由俄罗斯来控制。”对于“病人已经死亡”,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深表遗憾。其“遗憾”主要是基于“病人死亡”导致( )
A. 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束B. 高度集中体制被打破
C. 人民生活水平的降低D. 超级大国地位的丧失
24.材料:当时(1955年)的苏联积极准备对日和谈的理念在于:德国和日本这两个曾经的战场上敌国,如今已经受到制裁(纽伦堡审判与东京审判)并重新回到国际社会,与其缔结国家关系符合维持势力均衡的目标,亦符合“和平共处”的新思维而足以改善冷战两极对抗的紧张关系。而日本政府则相信,如果两国建交,首先可以结束日苏之间的战争状态,并为解决两国间的遗留问题,如滞留西伯利亚的日本人和渔业争端等开辟道路,甚至期待着苏联接受日本加盟联合国的要求。……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达雷斯警告说:如果日本承认苏联对“北方领土”中的千岛和南萨哈林拥有主权,那么,美国就可以根据《旧金山和约》的第26条主张对冲绳拥有永久主权。结果,1956年10月19日日苏双方签署的关系正常化共同声明,不得不搁置领土问题而留待未来和平条约签署之际再解决。
——摘自赵京华《冷战体制下日本国家软实力的展开及其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苏联积极推进日苏和谈的战略意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日本期待日苏建交的目的,并分析达雷斯的“警告”所反映的美国战略构想。
25.材料:赫鲁晓夫执政后,制定了以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为主要内容的对外新战略,即“三和路线”。1955年5月苏联放弃长期坚持的只有先解决德国问题才能签订对奥和约的立场,签订了《奥地利国家条约》,结束四大国对奥的分占和管制。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美,同艾森豪威尔总统举行战后两国首脑首次最高级会晤——戴维营会谈,此后又于1961年同肯尼迪总统举行了维也纳会谈……赫鲁晓夫在苏联火箭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火箭核战略”,认为苏美军事差距已经缩小,要求苏美合作主宰世界。对不愿接受其控制的东欧国家,苏联施加强大的政治、经济压力甚至进行军事干预……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是苏东国家经济、军事合作的场所,同时也是苏联控制东欧国家的工具……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苏联向22个亚非国家提供了38亿多美元的经济援助,力图以此影响受援国政治发展的方向,加深它们同苏联的关系,并谋求对美国政治上的优势。
——摘编自金学明主编《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三和路线”的实施情况。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赫鲁晓夫“三和路线”实施的影响。
答案
1.C2.C3.C4.A5.A6.B7.A8.C9.C10.D11.B12.B13.A14.C15.B16.D17.A
18.A19.D20.C21.C22.B23.D
24.(1)意图:维持欧亚地区势力均衡;为苏联的争霸新战略服务;缓和东西方冷战僵局。
(2)目的:结束两国战争状态;为解决两国领土争端和战俘等问题开辟道路;争得苏联对日本加盟联合国的支持。
构想:反对日本轻易妥协;压制日本外交的独立倾向;巩固日美特殊同盟关系;保留日苏争端坐收渔利;维护美国霸权地位和冷战整体格局。
25.(1)实施:改变西方尖锐对抗的政策,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加紧发展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与美国展开核竞赛,要求苏美合作主宰世界;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和干涉;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渗透扩张,谋求对美国政治上的优势。
(2)影响:缓和了东西方冷战气氛,冲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苏联的长期战略包围,有利于国际和平和苏联经济的发展;但也暴露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并成为造成社会主义阵营分化的思想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