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岳麓版选修三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争取民主斗争 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岳麓版选修三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争取民主斗争 单元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26 10:0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检测
1.1940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宪政运动,提出著名的“三三制”原则,建立“三三制”政权。“三三制”政权的性质是( )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政权
C. 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政权 D. 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2.康有为把社会划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发展阶段。他的这种观点( )
A. 完整地照搬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
B. 违背了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学说
C. 是西方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D. 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独创性理论
3.以下对三民主义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三民主义集中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
B. 它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C. 它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D. 在它的指导下,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4.下列关于维新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是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B. 它在中国具有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
C. 它是一股进步的、爱国的民主思想D. 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5.“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据此,孙中山强调通过一次革命完成( )
A. 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B. 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
C. 民族革命和社会革D. 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
6.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
A. 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 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 由君主立宪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D. 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7.孙中山把民权主义视为“政治革命的根本”,其主旨是( )
A. 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B. 建立资产阶级国家政权
C. 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D. 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8.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说成是变法改制的先师,这说明的最实质的问题是( )
A. 孔子在中国社会有很大影响
B. 维新派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崇拜的偶像
C.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D. 认为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9.清军工程第八营二排长陶启胜查铺至第五棚时,惊见该棚正目(班长)金兆龙荷枪实弹,欲夺其枪。金见事败,疾呼曰:‘众同志再不动手更待何时!’中一会员程定国持枪开击,陶带伤逃死于家。于是人声沸腾,枪弹如雨。”以上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广州起义
B. 武昌起义
C. 南昌起义
D. 武汉战役
10.1901年1月,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指的是( )
A. 洋务运动 B. 百日维新 C. 清末新政 D. 预备立宪
11.1905年慈禧太后称:“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朝基础永久坚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候调查结束后,若果无妨碍,则必决意行之。”这主要表明( )
A. 慈禧太后准备用立宪抵制革命B. 慈禧太后想派人出洋考察宪政
C. 慈禧太后已经决定实行宪政D. 清廷下诏“预备仿行宪政”
12.梁启超曾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这里批评的是当时某个派别主张( )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 师夷长技以制夷
C. 军事为主,民生为辅D. 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
13.1865年,一位大臣在奏折中提出:“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铜钱、火器之类仍照向例设禁,其善造枪炮在官人役,当随时设法羁縻(笼络)耳。”此大臣( )
A. 属于洋务派B. 主张与外国人进行“商战”
C. 属于顽固派D. 认识到西方国家富强的根源
14.鸦片战争前后,“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的原因不包括( )
A.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
B. 中西方之间的联系加强
C. 以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介绍世界知识所致
D.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5.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其根本意图是( )
A. 侵占整个山东B. 排斥欧洲列强C. 灭亡整个中国D. 控制北洋军阀政府
16.孙中山倡导护法运动的原因是( )
A. 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B. 袁世凯解散国会
C. 张勋复辟,拥溥仪称帝D. 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17.下列关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都是国民党直接领导的B. 都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
C. 都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D. 最终都未取得成功
18.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袁世凯称帝,主要说明了( )
A. 梁启超已成为革命派B. 袁世凯曾出卖维新派
C. 袁世凯称帝不得人心D. 袁世凯的“中华帝国”是封建性质的政权
19.“一人称帝,天下骚然,志士仁人汗喘相告,而吾同志愈益奋励,冒死以进。滇黔独立,文意豁然。”此段文字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 武昌起义B. 二次革命C. 护国运动D. 护法运动
20.“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这副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 )
A. 护国运动B. 武昌起义C. 五四运动D. 二次革命
21.袁世凯称帝时宣称:“民国之主权,本于国民之全体。既经国民代表大会全体表决改用君主立宪,本大总统自无讨论之余地。”据此,袁世凯称帝的理论依据是( )
A. 天赋人权说B. 民主共和思想C. 人民主权说D. 社会契约论
22.毛泽东在1945年8月说:“中国的局面,联合政府的几种形式,现在是独裁加若干民主,并将占相当长的时期,我们还要钻进去给蒋介石洗脸(即改造),而不是砍头。”这段话表明中国共产党当时的政治主张是( )
A. 进行国共谈判,和平解决两党的分歧B. 揭露美蒋“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C. 改组国民政府,争取实现和平与民主D. 对国民党妥协退让以维护国共合作
23.孙中山看到,尽管西方列强拥有繁荣、独立与民主,但他们也为工业化的问题所困扰。劳资纠纷、罢工、高工资要求以及财富在少数资本家和多数工人之间的不平等分配,都预示着危机的来临。为避免此种情况在中国发生,孙中山提出了( )
A. 民族主义B. 民权主义C. 民生主义D. 共和主义
24.梁启超在其《新民说》中提出了“新民”思想,他认为,要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必须先养成“新”的国民。“新民”是指有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的新国民。梁启超在当时发表《新民说》意在说明( )
A. 维新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B. 政治改革不宜操之过急,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C. 要革命,不要改良
D. 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
2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因为它( )
①由资产阶级革命派制定
②其规定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
③确立了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制度
④规定了实行责任内阁制和政党政治的国家制度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26. 晚清统治者尽管顽固坚守着封建营垒,但在20世纪初曾实行过“新政”、“预备仿行立宪”。这说明( )
A.晚清统治者准备实行资本主义 B.清朝统治者已认识到封建制度不行
C.资本主义是世界发展的潮流 D.清朝统治者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7.下列历史文献最能适应当时中国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 )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宪法》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抗日根据地的选举政策是,凡满18岁的赞同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男女、信仰、党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和被选举权。从陕甘宁边区来看,实现了普选、直接、平等、自由的选举原则。
建立由群众选举产生的边区和各县参议会,对同级政府和司法部门领导有选举、罢免、质询和弹劾等权力;政府执行同级参议会的决议并对其负责,无权解散参议会,参议会对政府有监督权,两者在行政上各自独立,互不统属;司法部门保持审判独立,由同级参议会监督,政府领导。参议会、政府、司法部门三者相互协调合作、约束,构成了廉洁的组织体制。
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立了相应的监督机制:一是共产党内的监督,有中央和县级以上纪检监察机构,监督党的机关、干部和党员的行为;二是来自参议会的监督,对政府工作、政府工作人员有监督、弹劾权;三是来自政府内部的监督,各根据地大多设有自我监察部门;四是来自人民群众的监督,各阶层群众的参议会代表,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检举,控告任何一级政府、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五是来自舆论监督,各根据地的报刊经常刊登廉洁奉公的先进事迹,揭露典型的违法违纪案件。
——摘编自文永林《毛泽东关于党在抗日民主政权中执政能力建设思想》
根据材料,请从权力监督的视角概括抗日民主政权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践行民主执政的主要意义。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三“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略序》
请回答:
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内容。孙中山为什么主张进行这三种革命?
结合材料一说明,孙中山以什么为借鉴,提出“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他想以此解决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3)结合材料三说明,“斯役”“武昌革命”是材料一、二中的三种革命中的哪两种?孙中山为什么说“斯役”真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呢?其三则材料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答案
1.A2.C3.A4.B5.B6.B7.D8.C9.B10.C11.A12.A13.A14.D15.C16.D17.A
18.C19.C20.D21.C22.C23.C24.B25.A26.C27.B
28.(1)特点:用普选、直接、平等、自由的选举原则保障权力监督;通过参议会、政府、司法部门间的配合牵制,形成权力监督分权制衡机制;用党内监督、议会监督、政府内部监督、人民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方式实现权力监督。
(2)意义:有利于调动各阶层抗日的积极性;有利于根据地民主政权的巩固;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借鉴。
29.(1)内容:“民族革命”是反对满清贵族专制;“政治革命”是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社会革命”是反对封建地主富人专制。原因:只有进行这三种革命,才能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专政的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2)借鉴:借鉴欧美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的教训。问题:解决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既不能出现贫富不均的现象,也要杜绝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3)说明: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原因:革命党人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表现出了英勇的斗争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推动了革命的发展。联系:三则材料的内在联系是把三民主义的革命理论纲领与当时革命斗争实践结合起来加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