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试题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题号
易
中
现代科学革命
1
2、3、4、5、6、21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7、10
8、9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1、12
13、14
新中国的教育
15
16、17、22
“双百”方针
18
19、2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1900年4月物理学权威开尔文勋爵指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未来的物理学家只需要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就行了”。下列发现打破了开尔文勋爵这一结论的是( )
A.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C.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D.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
解析:D 材料中提到的物理学大厦是经典力学的提出,爱因斯坦从宏观物体高速运动下提出了新的时空观,打破了传统物理学的观点,故D项正确。
2.英国物理学家秦斯说:“物质的基本粒子其运动不像是铁道上平滑走过的火车,而像是田野中跳跃的袋鼠。”该理论( )
A.挑战封建神创说 B.揭示宇宙运行规律
C.否定经典力学绝对时空观 D.深化微观世界认识
解析:D 根据材料中“物质的基本粒子其运动不像是铁道上平滑走过的火车,而像是田野中跳跃的袋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理论是量子论,材料中强调的是基本粒子的运动,也就是微观肉眼看不见的世界,故选D项。
3.2004年,在联合国第58次大会上,通过了2005年为“国际物理年”的决议,以纪念一个具有划时代物理学贡献诞生100周年,并盛赞是它“改变了传统物理学固执而绝对的不合理状态”。这个“划时代物理学贡献”( )
A.改变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B.从运动角度论证了世界的相对性
C.开启了近代物理学发展的大门
D.从微观领域完善了经典力学体系
解析:A 从时间上看,该物理学贡献是指诞生于1905年的狭义相对论,A项正确;相对论是从物质运动速度的角度论证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性,故排除B项;相对论与量子论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故排除C项;相对论主要是弥补经典力学对宏观世界认识的不足,故排除D项。
4.“科学理论的发展往往并不意味着新理论摧毁旧理论,而是限制和缩小旧理论的作用范围,把旧理论作为新理论的某种特例包含在其中。”下列选项最能说明此观点的是( )
A.神创论与进化论 B.经典力学与相对论
C.经典力学与量子理论 D.相对论与量子理论
解析:B 相对论并不是对经典力学的简单否定,而是发展了经典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B项符合题意。神创论与进化论是一种对立关系,经典力学与量子理论、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研究的领域不同,排除A、C、D三项。
5.爱因斯坦曾言,在我之前,人们都认为,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从宇宙中拿走,那剩下的就是时间和空间,我却证明,如果把所有东西都拿走了,什么都剩不下。爱因斯坦的理论( )
A.建立的信息网络大大缩小时空距离
B.大大加强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研究
C.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D.主要论证时间和空间可以单独变化
解析:C 建立的信息网络大大缩小时空距离是互联网的影响,故排除A项;大大加强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研究是量子力学的影响,故排除B项;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是相对论的影响,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D项与相对论的内容相悖,应排除。
6.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再次证明,爱因斯坦至少在一件事上犯了错误。实验显示,被爱因斯坦质疑的“幽灵般的超距作用”(在量子力学中又称为“量子纠缠”)的确存在,并为其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这一发现证明,在特定条件下,信息在空间中两点之间的传递速度是有可能超过光速的。上述材料表明( )
A.物理学的发展主要依据科学实验
B.爱因斯坦对量子理论持否定态度
C.科学研究中证据比权威更加有力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已经过时
解析:C 爱因斯坦质疑“量子纠缠”的存在,而科学实验获得的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这种现象的确存在,说明科学研究中证据比权威更加有力。故正确答案为C项。
7.当代美国法哲学家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一书中指出,应该对互联网及其对言论自由、观念市场和民主制度的影响投注更多关心。互联网可以有效保存上述价值并将其发扬光大,但也潜藏着破坏上述价值的能力。对上述认识理解错误的是( )
A.互联网有利于民主制度发展
B.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C.要“善待、善用、善管”网络媒体和虚拟社会
D.互联网下只能采用民主共和国
解析:D 人们以互联网为平台表达观点,有利于民主制度发展,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互联网的利弊同时存在,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因为互联网“潜藏着破坏上述价值的能力”,因此要“善待、善用、善管”网络媒体和虚拟社会,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互联网的使用与社会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8.下表为不同时期荷兰、英国和美国的就业结构,导致表中数据发生明显变化的原因是( )
荷兰(%)
英国(%)
美国(%)
1890年
工业
32
43
24
服务业
32
41
38
1998年
工业
22
26
23
服务业
78
72
74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B.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
C.美国出现了“新经济”
D.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解析:D 表格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明显呈上升趋势并占据主导,主要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故D项正确;A项是推动重工业发展的因素;B项属于微观物理学研究的成就;C项主要是美国。
9.四川某中学举行了一场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一学习小组的代表作了精彩的演讲,其演讲提纲如图所示。该学习小组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应是( )
演讲提纲
……
例证
瓦特——英国工业革命
法拉第——第二次工业革命
爱因斯坦——第三次科技革命
……
A.科学理论推动科技革命
B.科技革命造就科学家
C.杰出人物推动历史进程
D.欧洲是世界科技中心
解析:C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广泛应用,极大促进了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以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被称为“蒸汽时代”;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为电的利用打开了通道,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准备了理论条件。以上反映的都是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C项符合题意。
10.为纪念加加林首次进入太空的壮举,俄罗斯把每年的4月12日定为宇航节,在这一天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缅怀这位英雄人物。人类首次进入太空的壮举是指( )
A.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B.苏联成功发射“东方一号”宇宙飞船
C.“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成功在月球着陆
D.苏联“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顺利升空
解析:B “人类首次进入太空”乘坐的是宇宙飞船,且苏联1961年发射的宇宙飞船是“东方一号”而不是“东方红—1”号,A、D两项排除;1969年乘坐“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成功在月球着陆的是美国宇航员,不是苏联的加加林,故排除C项,答案为B。
11.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打趣地说:“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应该给赫鲁晓夫发一个一吨重的大勋章!”该趣话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
A.赫鲁晓夫认为新中国无力搞核研究
B.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C.新中国作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的决策
D.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解析:D 材料中“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应该给赫鲁晓夫发一个一吨重的大勋章”说明我国已经独立自主地研制成功核武器,D项正确;赫鲁晓夫认为新中国无力搞核研究材料体现不出,A项错误;苏联对我国推行霸权主义在材料中未体现,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史实是已经研制成功,不是作出决策,C项错误。
12.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文化大革命”使④时期内没取得任何成就
D.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解析:A “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符合史实,A项正确;“两弹一星”成果是在1964年之后取得的,B项错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杂交水稻的成功研制都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C、D两项错误。
13.搜索引擎是从互联网上搜集、处理信息的系统。该统计图所体现的社会变化不包括( )
A.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B.信息技术革命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
C.互联网替代了其他信息传媒
D.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
解析:C 题干中统计图反映了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快速发展状况,间接说明了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故A、B、D三项均符合统计图体现的社会变化。互联网不可能取代报纸等信息传媒,同时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其他信息传媒的发展状况,故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14.“嫦娥”落月舒广袖,“玉兔”信步广寒宫。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在月球实现软着陆。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自主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这一重大事件的意义有( )
①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②表明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③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④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A ①②③符合题意,但“嫦娥三号”在月球实现软着陆并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排除④。
15.报载:1958年8月8日,经过北大东语系朝鲜语专业师生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的《汉朝辞典》被作为“特大号卫星”放上了天,而这仅仅是3 400多颗“卫星”中的稍微璀璨一点的一颗。这说明( )
A.“双百”方针全面贯彻 B.教育“大跃进”现象严重
C.新中国科技发展迅速 D.“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解析:B 1958年属于“大跃进”时期,材料中的“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的《汉朝辞典》被作为‘特大号卫星’放上了天”是教育领域“大跃进”的表现,故正确答案为B项。
16.1977年12月,他们从农村、工厂、部队一路风尘而来,他们中的许多人早已青春不再,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忐忑的梦想和奋发的意气,步入考场,多少人的命运由此改变。这一历史情景的出现得益于(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B.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了十年的高考
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
解析:C 材料信息所描写的场景是1977年恢复高考,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12月召开的,A项错误;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B项错误;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和题干提供的场景相符,C项正确;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D项错误。
17.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据统计,首批院士96人中留学归国的有46名,占总数的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中23名是归国学者。这最能说明( )
A.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B.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C.留学教育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D.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解析:C 阅读材料信息可知,在工程院院士和“两弹一星”元勋中归国学者占相当大的比例,说明留学教育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
18.“中国共产党预见到农业合作化将在1955年底完成,并且开始为推动工业化的发展作出新的努力,因此愈来愈转向知识分子和各类专业人员寻求帮助。”为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B.“科教兴国”战略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两弹一星”计划
解析:A 根据材料中的“愈来愈转向知识分子和各类专业人员寻求帮助”和时间“1955年底”可知其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A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B项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不是针对知识分子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而是针对民主党派,C项错误;“两弹一星”计划主要是针对国防而非工业化,D项错误。
19.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 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解析:C 1958年《人民日报》的社论号召搜集民歌是政治事件,政治事件推动了各地搜集民歌,仅上海列车段就搜集到5 300多首,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教育水平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问题,排除B项;搜集民歌不是文学创作,排除D项。
20.爷爷说:“在那段日子里,只能看到《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哪像你们现在看美国大片,看韩剧。”“那段日子”是指(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解析:C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文艺工作遭受严重打击,出现了“八亿人民八个戏”的局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预言电的伟大革命力量,认为“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更强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材料三 随着广播、电视和其他电子媒介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地球村的概念由此产生。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一中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及产生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电力与蒸汽动力相比具有的优越性。(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技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8分)
解析:第(1)问图一反映的是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所产生的影响是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图二反映的是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图三反映的是互联网,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第(2)问,电力具有的优越性是动力更强大、用途更广、更环保等。第(3)问,科技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要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如积极影响主要突出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结构的变革、方便人们生产生活等,消极影响则可从导致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网络犯罪等方面回答。
答案:(1)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发电机、电动机相继问世,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互联网的出现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8分)
(2)用途更广,动力更大,应用更方便。(4分)
(3)科技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推动了国际格局的调整,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网络犯罪等一系列消极影响。(8分)
22.教育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八岁而入小学,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之义。俾童而习之,以养其德性。其说散见经传,朱子采集为《小学》一书,所以示人教学之方,而有以为正心、修身之本。其言约,其理该,盖六经、四子、性理诸书之阶梯也。
——(清)《钦定四库全书·御制小学序》
材料二 “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法)卢梭
材料三 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说:“有希望革新这古老的帝国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
材料四 我们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主力军,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
——邓小平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两者在儿童教育目标上的不同之处,并分别指出它们所反映的社会主流思想。(8分)
(2)观察材料三图片,结合所学回答中国近代的新教育是怎样革新古老帝国的?(4分)
(3)依据材料四,说明我国为什么把发展教育作为战略重点之一?我国政府为此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8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之义,俾童而习之,以养其德性”等信息可以看出其目标是注重培养儿童的伦理道德和行为习惯,由材料二中“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等信息可以看出其目标是注重儿童自由发展,培养其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反映的主流思想分别是儒家思想和启蒙思想。第(2)问,材料三中两幅图片反映出近代教育培养外语人才和到国外留学,结合其影响从传播科技及思想、推动社会进步等角度回答。第(3)问,结合教育的地位回答为什么把发展教育作为战略重点之一,我国政府为此采取的重大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
答案:(1)培养目标:材料一注重培养儿童的伦理道德和行为习惯;材料二注重儿童自由发展(或个性发展),培养其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主流思想:材料一反映儒家思想(理学);材料二反映启蒙思想(答“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的思想”或“理性主义”也可)。(8分)
(2)学习西方文化的新式学堂不断兴办,留学生出国学习;这样的新式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传播了科学技术和西方的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4分)
(3)原因: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教育能够为我国提供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
措施:加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动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教育立法;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任答三点即可)(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