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环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包含( )
A.保护基因多样性 B.保护细胞多样性
C.保护物种多样性 D.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B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措施,A、B、C三项均错误, D项正确。
【考点定位】生物多样性
2.下面所列举的各组生物在其相应的生态系统中都属于生产者的是( )
A. 海带、梨树、酵母菌 B. 蘑菇、水绵、洋葱
C. 马铃薯、菠菜、乳酸菌 D. 硝化细菌、紫花、苹果树
【答案】D
【解析】对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的代谢类型缺乏正确的理解,误认为蘑菇为生产者。另外对生物的多样性知识积累不够,对题中所提到的各种生物有的不太熟悉。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还有少量的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等自养型生物,即代谢类型为自养型的生物。
3.下列活动中能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是
A. 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B. 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增加物种多样性
C. 大量燃烧各种化石燃料,加快工农业发展 D. 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增加粮食作物产量
【答案】A
【解析】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能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A正确;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能导致生态入侵,使得生物多样性降低,B错误;大量燃烧各种化石燃料,会导致温室效应,引起环境污染,C错误;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导致环境污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D错误。
4. 我国海关对凡入境的货物都进行严格检疫,严禁境外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微生物)流入境内,若有害生物一旦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正确的是
①有害生物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②其天敌数量较多
③境内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④很快被淘汰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D
【解析】①根据题干信息,有害生物一旦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由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入侵传播能力强,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期内呈现种群的“J”型增长,①正确; 根据题干信息,有害生物一旦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说明其天敌数量较少,②错误;由于有害生物数量增加,使得境内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③正确; 有害生物一旦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有害生物种群数量持续上升,环境条件不适宜才被淘汰,④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5.某同学跟随父母到某鸟类自然保护区游玩,看到水边的草丛中有许多鸟蛋,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说,该同学最合理的做法是( )
A. 尽快离开草丛,不要惊扰鸟类 B. 搜集不同鸟蛋,做成标本
C. 搜集不同鸟蛋,人工孵化养殖 D. 搜集不同鸟蛋,用于保护鸟类宣传
【答案】A
【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其中最有效的是就地保护,因此该同学最合理的做法尽快退出,不要惊扰鸟类,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关键是掌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并明确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措施。
6.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加强立法,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B. 湿地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 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D.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C
【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加强立法,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而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A错误;湿地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C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
7.引起大气层臭氧量减少的主要物质是( )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氟利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人类过多地使用氟利昂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目前,一次性餐具最有发展前景的是( )
A.淀粉餐具 B.塑料餐具
C.植物纤维餐具 D.纸质餐具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植物纤维餐具可以降解,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考点:可持续发展战略
点评:本题相对简单,只要具备环境保护知识即可。
9.绦虫可以造成寄主营养不良、机械损害以及化学危害,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绦虫是:
A .猪绦虫? ???B .牛绦虫? ???C .禽类绦虫? ? D .细粒棘球绦虫
【答案】D
【解析】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分单性棘球蚴和多房性棘球蚴两种。多房性棘球蚴能在人体内恶性增殖,极容易转移到其它组织,特别是肺和脑,危害性大。
10.在我国民间有“大灾之后有大疫”的说法,指在洪涝灾害之后往往会有大面积的传染病发生,你认为下列的解释中最正确的是:
A.洪涝灾害后,因为有大面积积水,人们经常赤足下地,可能被血吸虫幼虫感染
B.洪涝灾害后,由于地面多沼泽,为寄生虫寄主的大量繁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C.洪水可以把原来分布于某处的寄生虫或其寄主扩散到更大面积
D.洪水过后,人们的抵抗力降低,变成易感人群
【答案】B
【解析】A、D均不是主要原因,而且人们可以不这么做;C说把寄主扩散到更大的面积不合理。
11.一种疾病使野羊全部死亡,首先受害的是( )
A.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
C.分解者 D.次级消费者
【答案】D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野羊属初级消费者,它们是次级消费者的食物来源之一.故野羊的死亡直接受害者是次级消费者.
12.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广西梧州发现一处可谓植物中的“大熊猫”的万年野生水稻。它生长在阴凉且缺少阳光的地方,但一穗就有近千粒果实。野生稻是水稻的祖先,抗病、抗虫害能力特别强。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一种被称做“水稻杀手”的杂草稻已造成相关稻田平均减产10%左右,严重的达60%~80%,因此该野生稻的发现具有重要价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对野生稻进行保护可以保护基因多样性
B. 利用杂交技术可以改良现有栽培水稻的基因库
C. 野生稻的光合效率很高,因此可以直接引种栽培
D. 栽培水稻与“水稻杀手”杂草稻发生竞争,导致水稻产量下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对野生稻进行保护可以保护野生稻的基因,故A正确;利用杂交技术可以使现有水稻的基因库中引入新的基因,可以改良水稻基因库,故B正确;野生稻的果实颗粒多,抗病、抗虫害能力强,但生长在缺少阳光的地方,因此不能直接引种,而应该把优良性状的基因导入现有水稻中,故C错误;水稻和杂草的关系为竞争,导致水稻产量下降,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3.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包括种群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森林能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就是易地保护
D.基因突变是基因多样性的根本来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森林能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B错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就是就地保护,C错误;基因突变是基因多样性的根本来源,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4.如右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氮循环的一部分,甲、乙、丙三类微生物参与其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类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B.丙类微生物,有的是自生的,有的是共生的?
C.甲、乙、丙的活动可增加土壤肥力?
D.中耕松土能够使乙类微生物活动加强
【答案】B
【解析】图中甲是硝化细菌,乙是反硝化细菌,丙是固氮微生物。甲类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乙的活动使土壤中氮素散失,降低土壤肥力;乙的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中耕松土使乙类微生物活动减弱。?
15.如果水体受到污染出现水华现象,可用高等植物凤眼莲治理水体富营养化。为探究蓝藻爆发程度对凤眼莲的治理效果的影响,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部分数据如下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水体富营养化是有机污染物大量排放直接导致的
B. 蓝藻和凤眼莲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C. 分析图1可知,蓝藻水华聚集后,导致凤眼莲根区缺氧
D. 综合图1、图2分析可知,蓝藻浓度会影响凤眼莲的生态净化功能
【答案】A
【解析】水体富营养化是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A错误;蓝藻和凤眼莲都属于生产者,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正确;分析图1可知,与对照组相比,蓝藻水华聚集后,导致凤眼莲根区缺氧,C正确;根据图1和图2中的曲线分析可知,蓝藻浓度会影响凤眼莲的生态净化功能,D正确。
16.下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下列有关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
A.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
B.据图可知:人类既能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C.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
D.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序,三种模式的依次为Ⅰ、Ⅱ、Ⅲ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在平衡、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A正确;虽然人类既能改造环境,但人口数量要在环境容量之内,否则会破坏环境,使环境容纳量下降,B错误;现在人口数量增多,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C正确;图Ⅰ过程人口数量在环境容纳量之下,而图Ⅱ中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出现超过环境容纳量,但随后又恢复到容纳量之下,图Ⅲ中人口数量增多已使环境遭到破坏,结果使环境容纳量下降,所以按理想程度排列,三种顺序为Ⅰ、Ⅱ、Ⅲ,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7.下列哪一生态系统最容易失去生态平衡(??? )
A.温带草原生态系统
B.北极冻原生态系统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D.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能维持平衡,是因为它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其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生态系统的平衡就越容易被打破。题中所列四种生态系统中,北极冻原生态系统成分最单纯,营养结构最简单,自动调节能力最小。
18.(2008年东城模拟)如下图所示是科学工作者用计算机模拟研究“人类的境遇”问题。模拟以1900年到1970年世界人口、粮食、自然资源、工业污染、人均工业产值的变化数值为依据预测曲线变化。图中序号所标曲线可分别代表人口、粮食、自然资源、工业污染的变化的是 ( )?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④②①③ D.②④①③
【答案】 C?
【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对人口、环境、粮食、能源等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的理解。通过读图分析,曲线①随着人口的增加而持续下降;曲线③随着人口的增加而持续升高,所以曲线①和③分别代表自然资源和工业污染,由此进一步推断可知曲线②代表粮食,曲线④代表人口,故为C。
19.下图表示地球上的碳循环
图中C表示的过程是
A呼吸 B食用 C光合作用 D分解
【答案】B
【解析】异养生物如动物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因此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
20.中华灵芝,又名紫芝,是一种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的珍贵真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紫芝是异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B.紫芝能分解动植物残体,处于食物链的顶端
C.紫芝的药用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禁止采伐紫芝属于对生物多样性进行就地保护
【答案】B
【解析】灵芝是真菌,真菌属于分解者,属于异养型生物,A项正确;分解者不占任何营养级,不属于食物链的一部分,B项错误;紫芝的药用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项正确;禁止采伐紫芝属于对生物多样性进行就地保护,D项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环境的保护
21.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A. 资源状况 B. 科技发展水平 C. 人口的文化 D. 生活消费水平
【答案】A
【解析】制约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很多,其中资源状况是首要因素,一个地区的资源总量越丰富,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故选A。
22.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B. 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潜在的使用价值
C. 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D. 生物圈内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就地保护中最有效的为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A、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并非禁止,A错误;
B、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B错误;
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C错误;
D、生物圈内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作用更大,故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D正确.
故选:D.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3.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建立动物园
C.建立濒危动植物保护中心 D.建立精子库、种子库
【答案】A
【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选A。
【考点定位】生物多样性
24.生态农业不仅指对于农作物中所含物质、能量的充分利用,还具有很多内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光、水等各种自然资源,设计出适合本地生态农业结构的重要意义。下列措施中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A.作物“轮种”不仅能合理地利用各种矿质营养,还可避免某些虫害的大面积发生
B.以作物秸秆为燃料发电,可以实现对农作物中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C.充分利用各种生物固氮措施,尽量施用农家肥,减少化肥的施用
D.应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的措施,尽量减少甚至不使用有害农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以作物秸秆为燃料会造成环境污染,且不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故选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农业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5.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A.沙尘暴频发 B.火山爆发
C.温室效应加剧 D.湿地内物种减少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火山爆发不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掠夺和破坏造成的,说以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环境及相关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6.外来种引进后若能在野外大量繁殖,以至影响当地原生物种的生存,就称为入侵种。下列有关入侵种(动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可能影响本地生物群落的生态平衡
B. 可能与本地种互相杂交而改变本地种的基因组成
C. 可能与生态系统中相同生态地位的本地种互相竞争,并排挤本地种的生存
D. 该物种由于生存环境改变,可能受强烈自然选择作用而迅速演化成新的物种
【答案】D
【解析】侵入物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入侵传播能力强,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可能影响本地生物群落的生态平衡,A正确;入侵的外来物种可能与本地物种杂交,影响种群基因频率,从而改变本地种的基因组成,B正确;可能与生态系中相同生态地位的本地种互相竞争,破坏生物多样性,排挤本地种的生存,C正确;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但不一定进化成新的物种,D错误。
【点睛】本题关键要掌握外来物种入侵引发生态危机的原因,引发生态危机的原因为:①占据空的生态位;②侵入物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入侵传播能力强,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期内呈现种群的“J”型增长; ③迁入地环境条件适宜;④侵入物种对环境适应性强;⑤缺少天敌的控制。
二、非选择题
27.由于人类的活动,云南滇池多次在夏季出现由蓝藻爆发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滇池蓝藻爆发时湖面漂浮着一层绿膜,有人认为这是绿藻而不是蓝藻。对此,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是否具有 来判断。如果比较滇池水体的pH,则早上比傍晚要 。
(2)夏季气温偏高是滇池蓝藻爆发的原因之一,从本质上看这是人为污染超过了滇池生态系统的 ,而温度是通过影响细胞内 来影响蓝藻的生长的。
(3)环保部门怀疑某工厂是污染源之一,并对其排污口进行了检测。检验员沿河顺流每隔100 m取水样一次,依次编号为①~⑨(已知⑤号水样正对工厂排水口),对各水样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检测水样中的蓝藻数量(A组);然后,滤除水样中全部蓝藻后,每份水样分为三等份,编号B、C、D,其中B、C组分别添加适量的N和P,D组不添加;再在各组中加入等量的蓝藻,放置在阳光下若干天,最后检测水样中蓝藻数量,统计数据如下表(蓝藻数量单位:百万细胞/mm3)。
水样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A组(原
始水样)
0.2
0.3
0.3
1
10
10
7
7
6.5
B组(添
加N)
1
1.5
2
2.5
20
19
18
17
18
C组(添
加P)
8
9
9.5
10
11
9.5
7.5
7.5
7
D组(无
添加)
0.2
0.2
0.3
1
10
9
7
7
6.5
请回答有关问题:
①通过A组数据可以判断该工厂是污染源,依据是? 。
②进行B、C、D分组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N含量超标还是P含量超标,其中D组
起 作用,从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成形的细胞核(或叶绿体等细胞器,答出一种真核细胞特有的细胞器也可) 低
(2)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 酶的活性
(3)①工厂排水口和下游河水中的蓝藻数量明显多于上游 ②对照 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P含量超标
【解析】(1)蓝藻为原核生物,而绿藻是真核生物。因经过一天光合作用,水中的CO2在傍晚较早晨低,故水体pH在早晨较低。(2)水体出现蓝藻爆发的原因是污染物的排放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3)从⑤号取水点向下游的污染明显加重,说明工厂是污染源。由A、B、C、D对照知B组⑤号以后水样中蓝藻数量较其他组别多,说明N是限制河流中蓝藻生长的因素,而添加P后对⑤号以后水样中蓝藻无影响,说明P不是限制河流中蓝藻生长的因素,即河流中P含量超标。
28.下图是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林木、植食性昆虫和食虫鸟三个种群连续七年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请分析:
⑴图中的a、c两条曲线各代表什么种群?并指出它们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
a
c
⑵假如食虫鸟被大量捕杀,该生态系统中最直接受害的种群是 。如果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遭到破坏,其 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低。
【答案】⑴林木(生产者) 植食性昆虫(初级消费者) ⑵林木(生产者) 恢复力
【解析】首先要判断三条曲线的关系,a的种群密度最大,为生产者,b曲线随着c曲线的变化而变化,b为捕食者,c为被捕食者。因此a为林木,b为食虫鸟,c为植食性昆虫。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弱。
29.分析下面碳循环示意图并据图回答问题:?
(1)从微观上看,过程①是在细胞内 中进行的;过程③主要是在细胞内 中进行的。?
(2)岩石圈中的碳以 形式储存,故不直接参与碳循环。水圈中碳的存在形式是 。?
(3)由图中可见,碳循环带有 性,属于气体型循环。?
(4)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是 ,除此之外,某些特殊的生态系统还可通过 进入生物群落;②表示的是 关系,其②内部之间还可存在 关系;④表示 。?
(5)参与过程④的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是 ,它们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了 。
(6)如果大气层中的CO2增多,则产生 效应。?
(7)从上图可知,减缓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是:?
① ;
② ;
③ 。
(8)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 ,但由于生物体不能在代谢中利用 ,因而能量流动具有 的特点。
【答案】(1)叶绿体 线粒体?
(2)无机盐(碳酸盐) HCO3- (3)全球?
(4)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捕食 竞争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5)异养需氧型、异养厌氧型和异养兼性厌氧型 生物群落?
(6)温室?
(7)①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②严格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并提高能源利用率?
③开发除化石燃料以外的诸如水能、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切实减少CO2的排放量?
(8)能量流动 热能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1)过程①是绿色植物利用大气、水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是细胞内的叶绿体。过程③通过动植物的细胞呼吸将碳返回到大气中去,细胞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2)碳在岩石圈中以无机盐(碳酸盐)的形式贮存,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不能直接参与碳循环,水圈中的碳以HCO3-形式存在,因为CO2+H2OH2CO3H++HCO3-。?
(3)由图示可看出碳循环是全球性的,属于气体型循环。?
(4)由图解可看出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实现的。极少数特殊生态系统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②表示生物群落中的捕食和竞争关系。图示中④表示动植物尸体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把有机碳转化为无机碳返回无机环境中。?
(5)参与④过程的微生物的同化类型是异养型。异化作用类型为需氧型、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称为生物群落。?
(6)大气中CO2增多,则产生温室效应。?
(7)从图中看出,导致大气中CO2增多的因素可能是①过程减弱或在一定程度上受阻,即绿色植物减少,也可能是⑤过程增强,即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因此减少温室效应应从这两方面考虑。?
(8)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由于生物体在代谢过程中不能直接利用热能,因而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渐递减、单向流动。
30.生态护坡是综合生态学,工程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知识,利用植被对斜坡进行保护的综合技术。如图为某种海岸生态护坡及部分食物网示意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研究人员在建造海岸生态护坡前,采用_________法调查此地的植物丰富度和种群密度,运用此方法取样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示坡地生态系统中,人们在中低潮带引种一些耐盐的植物如互花米草、白茅等,在高潮带和超高朝带种植柽柳、樟毛等相对耐干旱的植物,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结构。
(3)人们通过沙滩培土、引种等措施,使制备稀少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坡地生物群落,这种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
(4)经观察和测定灌草丛带中的几种生物种群及同化量(图中字母代表)如图所示。图中沙氏变色蜥与小型地面肉食动物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和_________;沙氏变色蜥在食物网中所处的营养级为第___营养级。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答案】 样方 随机取样 水平 次生演替 捕食 竞争 三、四 [(b+d+e)/a]×100%
【解析】试题分析:
(1)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采用样方法,样方法一定要注意随机取样。
(2)图不同的潮带植被不同,主要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3)人们通过沙滩培土、引种等措施,使植被稀少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坡地生物群落,可见生物是从少到多的,属于次生演替。
(4)图中沙氏变色蜥与小型地面肉食性动物之间既有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沙氏变色蜥在食物网中所处的营养级为第三和第四营养级。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b+d+e)/a.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保护与食物链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1. “莲藕生态养鱼”是种养复合生态型的农业新模式,回答下列问题:
(1)荷花的花色有粉色和白色,体现了_______________多样性;荷叶有的挺水有的浮水,错落有致,这种现象_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群落的分层现象。
(2)在相同环境及养殖条件下,若将池塘中主要鱼种由草食性鱼更换为肉食性鱼,则鱼类产量将____(填“增加”“不变”或“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若为了获得更大收益,清除池塘中各种野生植物,扩大莲藕的种植面积,则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会__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基因 不属于 降低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肉食性鱼所处营养级高,获得能量少 减弱 生态系统的组分减少,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减弱
【解析】试题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则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1)荷花的花色有粉色和白色属于同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型,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体现了基因(遗传)多样性;荷叶有的挺水有的浮水,错落有致,是同一种群内部的特征,不属于群落的特征。
(2)草食鱼处于第二营养级,肉食鱼属于第三营养级,由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因此将池塘中主要鱼种由草食性鱼更换为肉食性鱼后,消耗的能量增加了,则鱼类的产量将下降。
(3)清除池塘中各种野生植物,扩大莲藕的种植面积,则该池塘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减少,导致营养结构变得简单,则自我调节能力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