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科学实验及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类比推理法
B.高斯研究种群的数量“S”型增长规律,运用模型构建法
C.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运用电镜观察法
D.艾弗里利用肺炎双球菌研究遗传物质时,运用同位素标记法
【答案】B
【解析】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假说演绎法,A项错误;高斯构建种群的数量“S”型增长规律,运用数学模型构建法,B项正确;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运用同位素标记法,C项错误;艾弗里利用肺炎双球菌研究遗传物质时,没有运用同位素标记法,用的是物质分离技术和细菌培养技术,D项错误。
【考点定位】科学实验方法
2.某种群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在资源和空间有限条件下种群呈“S”型曲线,故B正确。A是在环境没有限制条件下的“J”型曲线,故A错误.C是倒钟型曲线,是“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故C错误。D中一直不变,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3.种群的特征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A.出生率和死亡率 B.迁入率和迁出率
C.年龄组成 D.种群密度
【答案】D
【解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故选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的辨析能力.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4.调查山上野兔种群密度的最佳方法是( )
A.显微镜计数法
B.标志重捕法
C.样方法
D.取样器取样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可能样方法,土壤丰富度的调查用取样器取样法,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 种群密度调查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5.如图表示在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
②B点:出生率>死亡率,C点:出生率=死亡率
③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可进行大量捕捞,持续获得高产量
④化学防治病虫害本质上是降低了其K值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①正确;B、C点的增长率都大于零,所以出生率都大于死亡率,②错误;要想持续获得最高产量,捕获之后种群数量不得低于K/2,使得种群增长速率较大,③错误;化学防治病虫害本质上是降低了其K值,④正确,故选D。
6.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同一物种的个体可以组成一个或多个种群
B.新物种形成意味着生物能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
C.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同一物种的个体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可以组成多个种群,若分布在同一区域,可以组成一个种群,A正确。不同生物利用环境的方式是不同的,B正确。种间斗争和种间互助都是实现不同物种间共同进化的方式,C错误。生殖隔离的形成表示新物种的产生,D正确。
7.如图是一个种群的年龄分布图.哪个种群绝灭的机会最大( )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种群的年龄组成:
(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解:A属于增长型,其种群数量会逐渐增大;B属于稳定性,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能保持相对稳定;C和D都属于衰退型,它们的种类数量会逐渐减少,尤其是D种群.因此,D种群灭绝的机会最大.
故选:D.
考点:种群的特征.
8.研究人员调查了8年间某养兔场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并据此绘制了如图的λ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第2~4年兔种群数量平稳上升
B. 第4~6年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C. 第6~8年兔种群数量上升趋势和第2~4相同
D. 第8年兔种群密度大于刚开始的种群密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第2~4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小于零,兔种群数量开始逐年下降,A错误;第4~6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等于零,各年的兔种群数量基本不变,B正确; 6~8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大于零,兔种群数量逐年上升;第2~4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小于零,兔种群数量开始逐年下降,C错误;若刚开始的种群密度为N0,则第1年的种群密度为0.5N0,第2年的种群密度为0.5×0.5N0=0.25N0,同理,第8年种群密度为0.25N0×0.75×1.25=0.23N0,即第8年兔种群密度小于刚开始的种群密度,D错误。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数量变动
9.下图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
【答案】D
【解析】e点为K值,种群增长率为0,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量最大,但一般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K/2时,即c点,种群增长率最大,A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所以“S”型曲线的环境阻力出现在c点之后,B错误;防治蝗虫数量应在种群数量及增长率较低时,所以应在b点之前进行,C错误;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故增长速率为0,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名师点睛】据图分析,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c点时,增长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率最大。
10. 某地因甲虫成灾,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甲虫的数量先减少后又逐渐回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数量回升是甲虫通过与杀虫剂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B.使用杀虫剂后,甲虫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从而出现新的物种
C.长期使用杀虫剂,将诱导甲虫产生抗药性突变
D.使用杀虫剂后,甲虫数量逐渐恢复是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
【答案】A
【解析】甲虫数量回升是甲虫通过与杀虫剂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A正确;使用杀虫剂后,甲虫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发生了进化,但并未出现新的物种,B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甲虫产生抗药性突变发生在使用杀虫剂之前,C错误;使用杀虫剂后,甲虫数量逐渐恢复是人工选择的结果,D错误。
【考点定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1.下列生物学研究所选择的技术(方法)恰当的是( )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鼠的种群密度
B.用纸层析法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C.用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确认基因突变
D.用18O标记H2O和CO2证明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答案】A
【解析】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而提取色素用的是有机溶剂,比如无水乙醇(丙酮)等。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这种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直接观察到。应用14C分别标记CO2证明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可证明O2中的氧来源于H2O。用标志重捕法可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种群密度,比如鼠,因此答案选A。
12.下图表示某物种迁人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经调査在第5年时该种群数量为200只。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图可知,该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B. 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C. 由于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存在天敌等,第5-9年内该种群数量减少
D. 若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答案】B
【解析】分析柱形图:图示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可见,该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先增加后降低,说明其数量呈“S”型增长.
A、该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说明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B、第5年时该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而此时种群数量为200只,因此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B正确;C、第5年到第9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仍然大于0,说明该阶段种群数量仍然不断增加,只是增加的速度越来越慢,C错误;D、东方田鼠属于有害生物,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以下可有效防治鼠患,D错误。故选:B.
1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B. 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 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 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答案】B
【解析】分析图示曲线可知,1972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比1975年的大,个体间生存斗争也大,故A选项错误;纵坐标为种群密度(表示单位面积的个体数)横坐标为时间,而死亡率可看成单位个体数在单位时间死亡的个体数,从图中数据可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故B选项正确;统计种群密度时,不应舍弃所得数据,故C选项错误;从5年数据可看到,种群密度每年都在下降,故D选项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14.下列关于种群的不正确叙述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不是一个种群,而是一个生物群落
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③每隔5米种植一颗杨树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即种群密度
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的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⑦迁出率和迁入率不是决定某些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A. ①③⑤⑦ B. ②③⑤⑥⑦ C. ②⑤⑥⑦ D. ②④⑤⑥⑦
【答案】A
【解析】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内蒙古草原上有多种牛,全部的牛不止一个种群,生物群落应包括所有生物,全部的牛也不是一个生物群落,①错误;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则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②正确;每隔5米种植一颗杨树为均匀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③错误;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④正确;性别比例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⑤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⑥正确;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当出迁入大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加,当出迁入小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减小,当迁入率等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⑦错误。综上所述,关于种群的不正确叙述是①③⑤⑦,故选A。
15.生物实验中常用到对照实验的方法,以下实验的对照设置正确的是
A.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设置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的两组
B. 验证H202酶具有高效性时,设置加酶处理和加热处理的两组
C. 研究细胞核的功能时,将蝾螈的受精卵横缢成有核和无核的两部分
D. 验证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时,设置保留尖端和去除尖端的两组
【答案】C
【解析】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必须在相同条件下,A错误;过氧化氢可自然分解,验证过氧化氢酶高效催化性必须是比较酶与无机催化剂在相同条件下的催化效率,B错误;研究细胞核的功能时,将蝾螈的受精卵横缢成有核和无核的两部分,形成对比,C正确;验证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时,必须是对尖端遮光与不遮光外理,切去尖端,可能导致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D错误。
16.生态学家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性比率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下图(曲线表示种群数量,柱形图表示性比率),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秋季更有利于该岛屿社鼠种群的繁殖
B.社鼠种群数量与性比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
C.当社鼠种群数量处于高峰期时雌性明显多于雄性
D.性比率通过影响年龄结构间接影响种群数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春季种群增长率最高,有利于该岛屿社鼠种群的繁殖, A错。性比率越低,种群数量越高,反之,则越低,B正确。当社鼠种群数量处于高峰期时,性比率接近1,雌性与雄性数量相当,C错。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D错。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17.科学家曾针对某地区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子就能对266.8公顷(1公顷=10000m2)田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实验中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模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图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B. 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曲线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蝗虫的种群数量为N0×0.03t只
C. 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D.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化学防治方法
【答案】C
【解析】【分析】由题文描述和图示信息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特征以及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甲图模型属于数学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A错误;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曲线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蝗虫的种群数量为N0×(1+0.03)t只,B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是主要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其它因素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或死亡率而影响种群密度,C正确;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生物防治方法,D错误
【点睛】“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oλt ,其中No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的倍数。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因没有理解“λ”的含义而将B选项描述的“蝗虫每天增加3%”误认为“λ”而导致误判。
18.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
B. “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和迁出
C. 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
D.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密度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J”型增长是指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但并不是没有死亡和迁出,B错误;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通过出生率、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C正确;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密度也达到最大并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 型曲线的内涵、K值的含义,据此分析判断各选项。
19.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鱼在此生态系统中呈“J”形增长
B.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C.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
D.在t1~t2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答案】C
【解析】在t0-t2时间内,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但“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不变,A错误;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1,此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而且捕获后种群的增长速率能保持最大,不会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B错误;在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K,为最大值,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K/2,C正确;在t1~t2时间内,该鱼的种群增长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数量变动
20.图中的三个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 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 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C. 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D. 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1、甲中两种群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互利共生关系。
2、乙中两种群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
3、丙中两种群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竞争关系。
考点:种间关系
21.在分析种群年龄特点时,可将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生殖前期(甲)、生殖期(乙)和生殖后期(丙)三个层级。比较这三个年龄层级的成员数量在种群中所点的比例,可推测该种群未来的发展情形。下列各项中,最可能成为濒危物种的种群的是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甲<乙<丙
【答案】D
【解析】甲>乙>丙说明生殖前期的种群数量大于生殖后期,使得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A错误;甲>乙=丙说明生殖前期的种群数量大于生殖后期,则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B错误;甲=乙=丙说明生殖前期的种群数量等于生殖后期,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C错误;甲<乙<丙说明生殖后期的种群数量较多,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密度减少,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
2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处于衰退型的种群通常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性别比例的变化会使种群的繁殖潜力产生差异
C.迁入和迁出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
D.种群会通过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在某一数值上下波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处于衰退型的种群通常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所以出生率小于死亡率,A正确;性别比例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所以性别比例的变化会使种群的繁殖潜力产生差异,B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二者不分主次,C错误;种群会通过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在某一数值上下波动,D正确。
考点:种群的特征
【名师点睛】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23.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网眼大小以保护鱼苗,这将会使捕捞种群的年龄组成为
A.增长型 B.稳定型 C.衰退型 D.无法判断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严格控制网眼大小保护鱼苗,把老年个体捕捞后,使种群的年龄结构变成增长型,故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4.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C.基因型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基因数的比率,叫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在种群中,基因频率之和等于1,故A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B错误;杂合子Aa连续自交,A的基因频率等于a的基因频率,故C错误;某基因占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比例称为基因频率,故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5.25.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以下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初捕
50
50
28
22
重捕
50
10
32
18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B.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答案】D
【解析】设种群中总个体数是N,初次捕获的总个数为50只,第二次捕获50只,其中标记的个体数为10只,根据标记个体的比例相等,则有N/50=50/10,则N为250只,由于样方的面积为2hm2,故种群密度为250只/2hm2=125只/hm2。综合两次捕获,则性别比例为(28+32)∶(22+18)= 3∶2。田鼠被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使重捕的标志个体数减少,所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高。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可以用记名计数法和目测估计法。故选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种群变化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
【名师点睛】标志重捕法的计算,物种丰富度的调查方法。
二、非选择题
26.有人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绘制出某昆虫种群数量λ值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 增长,第5年λ变小的原因是 。
(2)该草原在第10年发生火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火灾过后草原生物群落 演替过程的真实写照,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
(3)为提高牧草产量,计划在该草原上喷施某种化肥,若探究这种化肥是否不利于上述昆虫的存活,请完善以下实验设计并预测结果。
实验步骤:
①将生理状况相似的昆虫分成数量相等的两组。
②实验组用 的牧草饲喂,对照组用 的牧草饲喂
③将两组昆虫置于 饲养。
④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组昆虫的生存率。
结果预测:若实验组昆虫生存率 对照组,说明此化肥不利于该昆虫的生存;若两组昆虫生存率 或实验组 对照组,说明此化肥对昆虫没有不利影响。
【答案】(1)“J” 环境阻力增大(其他答案合理也得分)
(2)次生演替 恢复力
(3)实验步骤:②喷洒过化肥 用喷洒过等量清水 ③相同的适宜环境中
结果预测:明显低于或低于 基本相同 明显高于或高于
【解析】
试题分析:(1)在5年前因为以一定倍数增长,故呈“J”型曲线,5年后开始下降是因为环境阻力增大,导致下降。
(2)火灾后的草原因为保留土壤条件其上的演替是次生演替,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在受到破坏后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3)探究的是化肥是否不利于上述昆虫的存活,故自变量是是否有化肥,实验组应喷洒化肥,对照组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用等量清水喷洒,然后放到相同的适宜环境中饲养。如果实验组昆虫生存率低于对照组,说明此化肥不利于该昆虫的生存,如果两组昆虫生存率或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相同或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此化肥对昆虫没有不利影响。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和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27.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酵母菌的问题:
(1)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大隅良典观察到酵母细胞自噬过程,此过程中囊泡需要与细胞内的“消化车间”——________________结合,其结合过程所依赖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
(2)如图是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类型的装置(底物为葡萄糖)。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酵母菌进行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如果用两套相同的装置一在不同的环境下同时进行实验,红色液滴的移动距离不同,则影响因素最有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如果想要验证实验过程中有酒精产生,可取培养酵母菌的培养液向其中滴加________________,颜色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进行________________操作。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进行计数,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________________。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
【答案】 溶酶体 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装置一红色液滴向左移动,装置二红色液滴向右移动 温度 酸性重铬酸钾 由橙色变为灰绿色 试管振荡 抽样检测 培养液自行渗入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酵母菌的相关知识,需要对所学基础知识进行梳理,然后进行综合运用。
1.生物膜之间的相互融合体现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2. 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类型的装置图的分析是本题的重点,底物为葡萄糖时,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与生成的二氧化碳量相等,这是解题的突破口。装置一中的酵母菌细胞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CO2被NaOH溶液吸收,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刻度管内的液滴左移,因此装置一测定的是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单位时间内液滴左移的体积即表示有氧呼吸速率;装置二内的清水对气体量没有影响,该装置的气体变化量为CO2产生量与O2消耗量的差值。
3.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对一支试管中的培育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
(1)细胞内的“消化车间”是溶酶体;细胞中的囊泡膜与溶酶体膜的结合过程依赖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2)装置一可测定氧气的消耗量,如果装置一红色液滴向左移动,说明有氧气消耗,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装置二的气体变化量为CO2产生量与O2消耗量的差值,如果装置二红色液滴向右移动,说明有CO2的释放,即酵母菌细胞呼吸释放的总CO2量大于有氧呼吸消耗的O2量,说明酵母菌除了进行有氧呼吸外还进行无氧呼吸。因此,如果装置一红色液滴向左移动,装置二红色液滴向右移动,则说明酵母菌进行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用装置一可以测定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如果用两套相同的装置一在不同的环境下同时进行实验,红色液滴的移动距离不同,说明酵母菌在不同环境下进行的有氧呼吸速率不同,则影响因素最有可能为温度;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俗称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可用此方法检测酒精。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进行试管振荡,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以保证估算的准确度,减少误差;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进行计数;具体做法是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
28.人口普查有助于了解人口基本情况,为科学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依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下表为某地区人口普查的部分数据。据表回答问题:
2000年
2010年
人数(万人)
比例(%)
人数(万人)
比例(%)
65岁及以上
16.14
6.34
21.49
8.55
15~64岁
176.28
69.26
176.10
70.08
0~14岁
62.09
24.40
53.68
21.37
全地区人口(万人)
254.51
251.27
(1)表中各年龄段的比例反映了该地区人口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
(2)2000~2010年间该地区人口平均出生率为11.8‰,死亡率为6.07‰,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该地区人口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2000年相比,2010年该地区__________人口增加,表明该地区营养和医疗水平有所提高。
(4)2010年该地区的新生儿性别比例接近1:1,请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用遗传图解表示)。
【答案】 年龄组成(或“年龄结构”) 迁出率大于迁入率(或“迁入率小于迁出率”) 65岁及以上
【解析】【试题分析】
1.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在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 人类性别决定方式属于XY型,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女性个体产生一种含有X染色体的卵细胞,男性个体同时产生含有X染色体或Y染色体的精子,并且这两种精子的数目相等。受精时,两种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因而形成两种数目相等的受精卵。因此,由这两种受精卵决定的男女的性别比例总是接近1∶1。
(1)表中各年龄段的比例反映了该地区人口种群的年龄组成(或“年龄结构”)。
(2)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根据题意可知,2000~2010年间该地区人口平均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该地区人口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迁出率大于迁入率(或“迁入率小于迁出率”)。
(3)从表中数据可知,与2000年相比,2010年该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表明该地区营养和医疗水平有所提高。
(4)根据前面分析写出遗传图解,注意要书写规范。
29.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因地震导致山体滑坡的30年后,科研人员对山体滑坡区域的恢复群落和未受千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査研究。
(1)调査发现,在两个群落中都有同种马尾松,但具体分布相差较大,一个区域内的全部马尾松可称为一个__________。科研人员通常以不同胸径大小的马尾松个体数代替其___________,来进一步预测______的变化趋势。
(2)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枳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科研人员在两个群落中_______选取多个样地,收获全部植物,按照________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代表原始林群落生物量的是_______________(选填“S1”或“S2”)。
(3)原始林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是恢复群落的______倍。这是由于山体滑坡后______稳定性较低,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演替到原状。
【答案】 种群 年龄组成 种群数量(种群密度) 随机 植被类型 S1 5 恢复力
【解析】试题分析: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1) 一个区域内的全部马尾松,属于同一种生物,全部马尾松可称为一个种群。不同胸径大小的马尾松个体数属于年龄组成,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2)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选取样地时应随机取样.收获全部植物,按照植被类型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由于S2群落生物量普遍低于S1,所以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S2。
(3)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为10.9+6.5+1.6=19,原始林群落的总生物量为55.0+36.2+3.8=95,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为19,因此原始林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是恢复群落的5倍。由于山体滑坡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低,导致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
30.虽然人口增长过快能对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但片面追永经济发展,不重视保护生态环境、人口素质问题等,才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为了可持续发展,人口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題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
(1)“二孩政策”的实施能提高人口出生率从而改变我国人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森林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复杂,这显著提高了____________还为动物提供了____________。
(3)环境改善后不断出现狼群活动的报道,狼与兔子之间可以通过识别对方的气味从而捕食或逃避捕食,这体现出信息传递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粪便量与摄入量之比一般是____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兔子。
【答案】年龄组成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小于
【解析】试题分析:识记并理解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进而结合题意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二孩政策”的实施能提高人口出生率,使幼年个体数增加,从而改变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 。
(2) 森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为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
(3) 狼与兔子之间可以通过识别对方的气味从而捕食或逃避捕食,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狼所处的营养级较兔子高,而且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因此粪便量与摄入量之比一般是狼小于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