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语文版必修四 第三单元 单元测试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绥之斯来(suí) 喟然(wèi) 疏(shū)食饮水
B.莞尔而笑(wǎn)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g)而枕
C.千乘之国(shèng) 饥馑(jǐn) 子哭之恸(dòng)
D.以俟君子(sì) 夫子哂之(xī) 循循(xún)善诱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窥视 夙愿 笑靥 负屈含冤 B.暮霭 绣闼 校勘 煞废苦心
C.嗟愿 嫡亲 惶惑 穿流不息 D.鸾凤 禀赋 缛礼 唇枪舌箭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滚绣球一段唱词中,关汉卿借窦娥之口,对天地鬼神进行了大胆斥责,让封建统治者感到石破天惊。
B.周朴园是造成《雷雨》悲剧结局的始作俑者,因此《雷雨》的批判矛头也直指周朴园这个罪魁祸首。
C.戏剧是一门美轮美奂的艺术,它的美体现在人物的语言、动作,场景的构建、变幻,音乐、舞美的巧妙配合上。
D.当我们急匆匆赶到剧院的时候,那折最精彩的戏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我们只好悄悄地站在过道里欣赏了。
4.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早听说有1300多年历史的河南烩面面条筋道,汤汁鲜美,配料丰富讲究,堪称中原
一绝,今日到郑州一尝,果然________,令人大快朵颐。
②作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倡导者,他________,因地制宜地在后山开垦了半亩
菜地,每日在地里劳作后方才进食。
③国家没有制定统一的价值评估标准,致使坊间对夜明珠的认定具有极大的主观性,这
也使得许多人造宝石充斥市场,________。
A.名不虚传 身体力行 鱼目混珠 B.名不虚传 以身作则 鱼龙混杂
C.名副其实 以身作则 鱼目混珠 D.名副其实 身体力行 鱼龙混杂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雷雨》里,曹禺在思想上不仅提升了批判旧社会的力度,而且在艺术上达到了他所追求的诗化戏剧的高境界。
B.在窦娥被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而不走前街,这个细节描写不仅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也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加丰满动人。
C.对于广大百姓关注的住房问题,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指出,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
D.据国外媒体报道,最新公布的“BrandZ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00强”显示,搜索引擎巨头谷歌以1 140亿美元的品牌价值,继2009之后再次位居百强首位。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8题。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6.下列关于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评点”这一评论样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综合、直观、凝练是它的主要特征,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B.“评点”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揭示其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
C.“评点”的语言自成特色,大多较为简短,往往三言两语却切中肯綮,犀利又独到,睿智幽默,发人深省或引人会心一笑。
D.“评点”以原著为载体,是对原著的一种深入解读,又与原著融为一体,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一种评论方式,评论者以上传字幕的方式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评点,
因字幕快速、密集而得名。
B.“弹幕”有利有弊,一些低劣的评论容易破坏作品本身的美感,更大的弊端是大量的弹幕会影响艺术观赏的完整性。
C.“弹幕”可以加强评论的互动性和评论的即时性,提高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提高观赏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
D.“弹幕”与传统的“评点”颇为相似,“弹幕”的流行可能会为文艺作品经典化提供重要条件。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批评家。
B.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也是“文化搬运工”,负责将作品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使得欣赏者能更有效地欣赏作品。
C.“弹幕”与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它介入的领域更宽泛,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
D.文艺评论的作用重大,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也可能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新经典。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世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扈跸①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诏行之。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②,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注 ①扈跸:护从皇帝出行。跸,帝王出行的车驾。②土木:土木堡,地名,明英宗在此被瓦剌军俘虏。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按:巡查
B.责以督率修缮 责:责备
C.诸权贵人不能无望 望:怨恨
D.擅举人自代 擅:擅自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于谦正直的一组是
①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 ②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③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④太行伏盗皆避匿 ⑤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 ⑥劾谦以久不迁怨望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谦小时候,有个和尚认为他奇异不凡,将来长大后可以做救世的宰相。
B.于谦做事有魄力,能为百姓着想,从而得到皇帝赏识,越级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
C.由于于谦不向当时把持朝政的“三杨”行贿,而受到打击陷害,被捕入狱三个月。
D.也先入侵,皇帝被俘,有人主张迁都,于谦果断地阻止了这一行动,安定了民心。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3分)
译文:
(2)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4分)
译文:
(3)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3分)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14-15题。(每小题5分)
怨歌行
谢榛
长夜生寒翠幕低,琵琶别调为谁凄。
君心无定如明月,才绕楼东复转西。
14.第一句的“长”、“寒”使用了什么手法?请分析“长”“寒”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才绕楼东复转西”写出了“明月”的什么特点?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旨,不超过20个字。(4分)
人们重新解读历史,是历史传承的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这种解读不仅是为“发思古之幽情”,也是为了对现实给予关怀。历史剧对历史题材做当代性的艺术演绎,做必要的艺术虚构,本无可厚非,但是任意篡改历史,捏造历史,却是要不得的,是反历史主义的。无论你怎样重新解读历史,都不能改变历史已经留存下来的真面貌;无论你怎样重新解读历史,都不能改变历史已经做出来的结论;无论你怎样重新解读历史,都不能改变已经由历史凝定的民族情感。一句话,不能让价值发生倾斜以至于崩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文字运用(16分,每小题4分)
下面是《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重逢时周朴园的语言,请用四个恰当的词语描述周 朴
园的心理变化过程。
周朴园:你——你贵姓?
周朴园:(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周朴园:(忽然立起)你是谁?
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是你?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18.62岁的张景和是江苏徐州的环卫工人,其儿子儿媳在外地打工,孙女由他和老伴带着。上
幼儿园的孙女放学早,他需要边工作边照看孙女。右面的照片是他在工作中与孙女亲近的情景,被以“幸福”为题发到网上,引发了热议。
请结合照片内容写一段话,表达你的观点。(80字左右)
19.续写两句话,使文段表意完整。要求:与画线句形成排比,句式大体相同即可,其中最后一句话要能体现对文段首句的呼应。
大自然总能给我们许多人生的感悟与思考。一粒种子,可以无声无息地在泥土里腐烂,也可以长成遮天蔽日的树; ; 。?
20.(2014·辽宁高考)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5字(含标点符号)。
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将在今年下半年发射,届时将搭载“嫦娥五号试验器”,执行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验证试验的发射任务。为确保“嫦娥五号试验器”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进行了多项技术攻关。整体上火箭“身体长高、翅膀变长”,芯级火箭增高1.5米,两个助推器加长0.8米。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同时采用“天基测量”技术和最新的高码率传输技术,可以向地面技术人员传输火箭飞行过程的实时遥测数据,实现了“实时问诊”和“宽带传输”。
五、(14分)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14分)
国学大师汤一介
“当一个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前夜时,它必须回顾自己的历史文化,从中吸取力量,‘反本开新'。”北大哲学系教授、著名学者汤一介如是说。
汤一介生于天津,父亲汤用彤是国学大师,早年留学美国时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其著作《魏晋玄学论稿》和《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是研究魏晋玄学与佛学的必读经典。梁漱溟、熊十力、钱穆、贺麟、冯友兰等文化大家往来于汤家,汤一介耳濡目染,年轻时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思考。
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汤一介着力于构建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这三个基本命题阐释儒学,使之有益于当今世界。汤先生的学术兴趣,原在道、佛与魏晋玄学。1983年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时,深感外国学者、世界哲学界更关注中国的儒家思想及其作用,此后他开始关注儒学。思考儒学对今日人类社会的健康、合理发展的贡献。作为国内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汤一介在北大成立儒学研究院,整理九卷本的《中国儒学史》。当时,美国学者亨廷顿发表《文明的冲突》,“文明冲突论”风行一时。对此,汤一介立即给予批评和回应。他用“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出,文化可以不同,但可以和谐相处。怎样实现文化共处呢?汤一介认为唯一的途径就是对话,只有互相理解、相互尊重,才能取得共识。以北京大学哲学系为核心,组建了中国文化书院,汤一介任院长。书院举办了“文化系列讲习班”,还举办了有数万学员参加的“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函授班,推动了当时的文化启蒙运动。他先后出版《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在非有非无之间》《佛教与中国文化》一系列著作,主编了《中国文化书院文库》《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国学举要》等大型丛书。汤一介认为,建立不同于西方解释学的“中国化的解释学”非常必要,中国有很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解释经典的资源和方法,如果加以系统的整理,定会得到某些不同于西方解释学的理论和方法。
晚年汤一介全身心投入《儒藏》的编纂工作。1990年,63岁的他就想做这个工程。在他看来,中国已有《佛藏》《道藏》,可一直没有《儒藏》。虽然明清两代就有学者提出要做《儒藏》,但最终都没有实行。汤一介说;“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思想,儒家经典有一个源远流长的传承过程,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至今。现代科技手段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和保存方式,为大规模整理和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4年《儒藏》启动,由汤一介任首席专家,中国、日本、韩国、越南近400名学者参与,迄今已出版100册。在汤一介等学者的构想中,《儒藏》最终将包含书籍3000余种,约10亿字,规模将超过《四库全书》,基本囊括中、韩、日、越历史上较有价值的儒学著作,计划于2025年完成。汤一介常对身边人说,“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中断,就是因为有经典存世。编纂《儒藏》,关系到中国人的文化自强、文化自信。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是知识分子应有的对国家、民族的担当与职责。”
“我的名字叫‘一介',大概是父亲希望我做一个书生。纵观这一生,我实际也算是做了一个书生吧。”汤一介说。
相关连接:
①汤一介(1927——2014),国学大师、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2002年10月,提出编纂《儒藏》的构思,得到了张岱年、季羡林的鼓励和支持,2003年国家教育部批准立项。 (摘自《百度》)
②《儒藏》收入近500部儒学典籍精华编(约1.5亿字)和近5000不儒家典籍(约10亿字),以及著录万余部儒家典籍的《儒藏总目》,是最齐备和最完整的儒家思想文化著述的总汇。汤一介是《儒藏》项目的总负责人。
(摘自《儒藏项目专家汤一介》)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3分)
A.从创建中华文化书院推动文化启蒙,到弘扬儒学、编纂《儒藏》,汤一介把做学问与时代赋予的使命融为一体,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B.父亲汤用彤是久负盛名的国学大师,言传身教对他影响很大;这样的家学渊源是使汤一介成为著名学者的主要原因
C.汤一介主张“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构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以和谐化解中西方文明冲突问题。
D. 为了儒学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作为《儒藏》项目的提出者和总负责人,汤一介以多元开放视野和特有的学术敏锐,做了大量的工作。
E.汤一介认为,建立“中国化的解释学”非常必要,中国解释经典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方法多样,西方解释学无法与中国相比。
(2)作为国内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汤一介先生对儒学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6分)
(3)材料开头和结尾引用汤一介先生的话,各有什么作用?(5分)
六、(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子硕问墨子道:“从事正义的事业,哪件事最为重要?”墨子说:“好比筑墙一样,能捣土就捣土,能填土就填土,能递土就递土,然后墙就筑好了。从事正义的事业也一样,能论辩就论辩,能讲解就讲解,能干具体事就干具体事,这样,正义的事业就完成了。”
请以“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5 CABAD 6—10 DBCBA 11—12 DC
13.(1)回答天子问话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
(2)州县吏员任满应该升迁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
(3)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参考译文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认为他奇异不凡,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回答天子问话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煦伏在地上颤栗,自称罪该万死。
于谦外出巡查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任河南、山西巡抚。
正统六年,于谦上疏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请在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升迁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并命令监察官员按时稽查视察。”下诏令照此执行。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柳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
当初,杨士奇、杨荣、杨博主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但于谦每次进京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没有怨恨。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正在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顶撞过王振。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
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不听。邝野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那么国家大计就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次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14.第一句采用的是“双关”的手法,“长”一是指客观上夜晚时间很长,夜很深了;二是表现诗中的主人公因为寂寞苦闷而在主观上感觉长夜难挨的情绪状态。“寒”既是对客观天气寒冷的描述,又是主人公由于寂寞、孤独而产生的内心的寒意。
15.写出了“明月”薄情寡义,用情不专的特点。这种反弹琵琶出新意的写法,使得诗歌意境一下子与众不同起来,从而成为一位怨妇孤寂、冷清、悲痛欲绝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16.历史剧可以(演绎)虚构,但不能任意篡改、捏造历史。
17.解析:要结合这几句话,还原相关的情节,得出答案。
答案:诧异→疑虑→慌张→惊惧
18.解析:题目所给的材料给我们展示张景和的生活状况,图片的主题是“幸福”,所以要明确幸福与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是评论的重点。也可以就张景和一类人的生活状态发出自己的呼吁,表达改变他们生活状态的愿望。
答案:①体现了中国百姓最朴素、最本质的幸福。幸福和物质条件有时不一定成正比。②同时也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所谓的幸福背后的辛酸,社会应该关注并改善贫困民众的生活状况。
19.解析:例句的句式特点:物体+可以……也可以……。因为最后一句要与首句呼应,所以最后一句应该表现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答案:一块矿石,可以平庸无奇地在地底下沉睡,也可以发出惊天动地的能量 一个人,可以碌碌无为地在世上厮混,也可以焕发灿烂的生命光彩
20.解析:本题是压缩语段中的提取关键信息题。这段话陈述的对象是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通读这段文字,我们发现这段文字共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将搭载“嫦娥五号试验器”执行发射任务;二是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进行了多项技术攻关。
答案: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将搭载“嫦娥五号试验器”执行发射任务,它进行了多项技术攻关。
21.(1)答A3分答D2分答B1分答CE不给分
①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这三个基本命题阐释儒学,使之有益于当今世界。②在北大成立儒学研究院,整理九卷本的《中国儒学史》
③出版《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在非有非无之间》《佛教与中国文化》一系列著作,主编了《中国文化书院文库》《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国学举要》等大型丛书。
④晚年汤一介全身心投入《儒藏》的编纂工作。(一点2分,三点即可)
(3)(6分)①开头引用,表明汤一介对历史文化作用的深刻认识,总领下文;②结尾引用,表明他对自己学术生涯的谦虚评价,收束全文。(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22. 写作指导 克里姆林宫里的一位老清洁工说:“我的工作同叶利钦的差不多,叶利钦
是在收拾俄罗斯,我是在收拾克里姆林宫,我俩都在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从表面看来,二
人的工作不可同日而语,但他们都在努力做着自己能做的事。
美国总统杜鲁门当选后不久,有记者采访他的母亲。记者道:“有哈里这样的儿子,你一定感到很自豪。”杜鲁门的母亲赞同地说:“是这样的,不过,我还有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正在地里挖土豆。”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人活着就有了价值;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人活着就有了意义。该话题适宜写议论性散文,当然也可以编写故事。如写祖孙三代各自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如编写孔子告诫弟子根据能力树立自己的志向,唐僧师徒换岗记,上帝创造万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