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总复习历史学案练案一体化(人教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高考总复习历史学案练案一体化(人教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1-13 08:1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课时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程标准 考点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魏源与《海国图志》、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一、洋务思想与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思想的关系
洋务思想是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继承和发展,具体表现在
(1)目的上,都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抵御外国的侵略, 维护清朝专制统治和纲常礼教。
(2)方法和步骤上,都主张从西方引进先进军事技术,不同之处是林则徐等人的主张没有完全实行,只停留在“知夷”的层面上,而“中体西用”思想则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实践。
(3)结果上,都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但最终都失败了。
二、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失败的根本原因
1. 洋务派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不主张改革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这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2. 早期维新派的主张之所以没有实施,是因为当时中国资产阶级刚刚产生,力量弱小,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
3. 维新派所领导的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温馨提醒:19世纪后期的思想流派主要有抵抗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等四派,前两者属于地主阶级,后两者属于资产阶级。

2009年9月,中国图书商报刊登了“新中国6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名单,容闳的《西学东渐记》位列其中。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西学东渐”现象最初的表现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振兴工商、君主立宪D. 民主、共和、科学、自由
解析:本题考查“西学东渐”的最初表现,考查对历史基本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西学东渐”历经由浅入深的过程,最初表现是以林则徐、魏源思想为代表的新思潮,中国人开始了解西方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魏源提出的著名观点。B、C、D三项分别是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观点。
答案:A
【能力迁移】
康有为说:“既念民生艰难,天予我聪明才力拯救之,乃哀物悼世,以经营天下为志。”康有为经营天下的主要特点是 ( )
A. 借助报纸刊物宣传变法
B. 托古改制,披上经学外衣
C. 依靠无实权的皇帝
D. 通过论战击败顽固势力
解析:B康有为思想的显著特点是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思想。
1. (2009·广东文科基础)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 )
A. 民主共和B. 改良维新C. 暴力革命D. 君主专制
解析:B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位思想家主张民权自由,但却以革命会引起“国大涂炭”,因而可知其反对革命,故应为维新派代表。
2. (2009·天津高考)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 )
A. 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 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 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 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解析:D本题可用排除法。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定是“19世纪末”,A项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的主张;B项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政治主张;C项是康有为的思想特点。梁启超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开设议院、变法图存,在当时符合历史潮流,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因此胡适称赞他“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
3. (2009·浙江高考)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A. 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 李贽笔下的孔子
C.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解析:C康有为把西方的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所以说“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
4. (2009·山东高考)表: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上卷:“西学”诸书 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汽学、天学、地学、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
中卷:“西政”诸书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下卷:杂类之书 游记、报章、格致
——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中卷”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历史阶段特征分析问题的能力,题目设计较为简单。
答案:积极影响: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新发展:西学传播的重点由科学技术向制度和思想转变。
第2课时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课程标准 考点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涵及其影响
1. 新文化运动的内涵: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力争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起点,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2.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批判,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思想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行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不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
温馨提醒:新文化运动作为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这与西方明显不同,如西方的启蒙运动发生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前。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原因有哪些?
外部原因: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内部原因:
(1)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2)资产阶级斗争的失败和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多的知识分 子的拥护;
(4)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
(5)各地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的宣传。

有位思想家说:“任何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是时代的影子,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在文化方面留下的积淀。”新文化运动是下列哪些要求在文化上的反映 ( )
①推翻帝制②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③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④宣传马克思主义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③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了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理解。政治方面:一是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二是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混战,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新的出路在于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完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经济方面: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他们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由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转变为宣传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B
【能力迁移】
当今社会,我们倡导与时俱进,实际上,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地变迁。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
A. 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相继独自存在
B. 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
C. 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
D. 继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后,其他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
解析:C题干中几种思潮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短暂时间内出现的,题干中的顺序就是它们成为主流思想的先后顺序。但并不是说一种成为主流其他思想就不存在了,有时是并存的。如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的时候,维新思想蜕变为保皇思想仍然存在。
1. (2009·宁夏高考)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 ( )
A. 引领思想启蒙运动B. 创办《青年杂志》
C. 发动学生运动D. 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解析:A正确理解材料中的“总司令”一词的含义是解题关键。总司令即起到了领导作用而非亲自参与,由此排除B、C,建立党的早期组织是五四运动之后的事情,故排除D。
2. (2009·浙江高考)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 )
A. 戊戌维新时期 B. 辛亥革命时期
C. 五四运动时期 D. 国民革命时期
解析:C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因此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到民间去”的口号。
3. (2009·广东高考)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的思想指的是()
A. 马克思主义 B. 自由恋爱观
C. 实业救国论 D. 民主和科学思想
解析:AB、C、D三项的思想都未超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范畴,而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学说。1929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其立场已经右转,因此他们视觉下所说的“过火”的思想指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
4. (2009·上海高考)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 )
A. 《新青年》 B. 《少年中国》
C. 《青年杂志》D. 《每周评论》
解析:C依据教材基础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文章应该是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