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血量血型北京出版社《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说出人体血量与输血的关系;
2、通过制作红细胞模型,了解ABO血型系统的分类;
3、通过模拟血型鉴定实验,理解凝血反应的原理,认同同型血相输的原则;
4、通过观看新闻视频,认同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成年公民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事件分析:
2011年7月23日晚20时27分,北京至福州的D301次列车行驶至温州路段时,与杭州开往福州的D3115次列车追尾,造成D301次列车4节车厢从高架桥上掉落。 赵、钱、孙、李4位乘客在事故中失血过多,急需救治。作为医护人员,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 明确伤员的血型和需血量预习教材第15页“血量”,完成导学案相关内容:
人体内的血量正常值为多少,一次性失血多少才会危及生命? 成年人体内的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 %。少量失血( ml),短时间内自行恢复。失血 ml,则会危及生命,需要及时补充血液 。400—5001200-15007%-8 17世纪之前,人们对输血几乎没有什么概念,但人们视血液为身体内神圣的物质,认为它能治百病。 1492年,罗马教皇三世因诺森(Innocent)重病,连喝了3个孩子的血,结果教皇的病并没有好,反而断送了4个人的性命。 1667年,法国人丹尼斯首次把羊血输给了一个贫血病人,病人的病情好转了。后来,他用同样的方法将羊血输给其他病人,结果病人死了。 1818年,英国的妇产科医生布伦德尔成功地用输血救活了一名产后大出血产妇,成为人类历史上成功输血第一例。 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宣布:人类有三种血型,不同血型的血液红细胞与血清相混合发生凝集,才导致输血失败。1902年他的学生完善了ABO血型系统。1930年,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兰德斯坦纳发现,人体的红细胞中含有能引起红细胞互相凝集在一起的东西,他把这种东西称为凝集原.红细胞的凝集原有两种类型:凝集原A凝集原B“我行我秀”之红细胞模型制作实验材料:
实验要求:
1、两人一组,使用两种凝集原组合出不同类型的红细胞模型;
2、粘贴在导学案相应位置;
3、完成后请端坐。
凝集原A凝集原B无凝集原红细胞双面胶 后来人们又发现,在血清中还存在与凝集原相对抗的凝集素。 凝集素也有两种:和抗A凝集素抗B凝集素。 科学证明,相应的凝集原和凝集素就像”冤家对头”一样,不能互相碰在一起,碰到一起就会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我行我秀”之血型组成要求:将代表不同凝集素的卡纸粘贴在相应表格中。
提示:相应的凝集原和凝集素碰到一起会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如何鉴定赵、钱、孙、李4位乘客的血型?——血型鉴定实验一、实验目的:
学习ABO血型的鉴定方法;
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二、实验材料:
载玻片,赵、钱、孙、李4位乘客的血液,
A型标准血清,B型标准血清。三、实验步骤
教师将配制好的4种“血液”随机标上“赵”、“钱”、“孙”、“李”,表示分别取自4位车祸伤员,教师提前记录好四位伤员的血型,以便学生验证实验结果。
3.1取清洁载玻片一块,在载玻片两端各滴一滴乘客赵的血液。
3.2在两滴血液中分别滴加“A型标准血清” 和“B型标准血清”。
3.3晃动载玻片,使两种试剂充分混合、反应。依次完成钱、孙、李的血液鉴定。
3.4静置1分钟观察结果。先用肉眼看有无沉淀现象(有沉淀现象试剂变浑浊)。
3.5判断血型。根据同一玻片上试剂沉淀现象,判断受试者的血型。如何鉴定赵、钱、孙、李4位乘客的血型?——血型鉴定实验四、实验现象及分析 血型鉴定中的红细胞凝集反应找规律1、同型输血;
2、AB型可以接受其他血型;
3、O型可以输给其他血型。主侧实验:供血者的红细胞与患者的血清配合
次侧实验:患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配合
目的:1 检验血型测定是否有误;
2 是否还存在其他的凝集原或凝集素。交叉配血同型血就可以直接输血了吗? 经过一番鉴定,赵、钱、孙、李4位乘客终于得到了救治,在不久之后,他们分别康复出院!倡导无偿献血1、1998年10月1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2、国家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3、健康成人每次献血200-300mL无偿献血车世界献血者日 “世界献血者日”是用最早发现血型的奥地利医学家兰德斯坦纳的生日6月14日确定的。 古装或武侠小说中,经常有“滴血认亲”的情节,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是否科学?本课小结1、ABO血型系统:
发现者:兰德斯坦纳
分 类:A、B、O、AB型
2、输血原则:
输同型血
3、提倡18~55岁健康公民无偿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