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1课时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
课程标准 考点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一、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与趋于衰落的原因
1. 古代科技高度发展的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育和科举制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明清之前中外交流的频繁。
2. 明清时期古代科技趋于衰落的原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阻碍;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封建文化专制政策。
二、关于中国古代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
其发展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演变,发展趋势是日益平民化、世俗化,变化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
三、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 经济因素:明清时期,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2. 政治因素: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入强化阶段,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一些文人对社会不满,写出了批判现实的力作。
3. 文化基础:宋元话本把中国小说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
温馨提醒:思考某一时期科技文化发展和衰落的原因时,应从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角度去思考。
例1
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了一个屈原的书房场景,其中有可能的是 ( )
A. 书桌上摆放着一本《儒林外史》
B. 墙角放有司南
C. 书柜中有印制的书籍
D. 墙上挂着《洛神赋图》
解析:《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司南是战国时期发明的,印刷的书籍最早出现在唐代,而《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所以应选B项。
答案:B
【能力迁移】
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下列中国古代发明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科技成就是 ( )
A. 地动仪 B. 造纸术 C. 雕版印刷术 D. 罗盘针
解析:D本题考查四大发明的影响。审题时抓住关键词“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和时间限定词“宋代”,可知答案为罗盘针。
例2
北魏孝文帝从小就接受汉族文化的教育,不仅“五经之义”能拿过来就讲,史书传记、诸子百家涉猎颇多;对汉族的诗文也很有研究,但他最不可能研究过的诗句是 ( )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②“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及体裁时间的掌握。①出自春秋时期的《诗经》,②出自战国时期的《离骚》,③出自唐朝李白的《静夜思》,④出自宋朝柳永的《雨霖铃》。③④不可能在北魏时出现。
答案:B
【能力迁移】
清朝赵翼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国古代在“李杜”之后各领风骚的文学形式有 ( )
A. 楚辞、元曲、明清小说 B. 南戏、元杂剧、京剧
C. 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D. 宋词、明清小说、京剧
解析:C本题考查文学体裁出现的先后顺序。解题时须注意题干要求选的是唐朝以后的文学形式,南戏、京剧不是文学形式。
1. (2009·浙江高考)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也十分频繁。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耕作技术大体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耦犁、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
B. 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
C. 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 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解析:C本题考查古代科技发展历程。中国的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明清时期是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到1912年清朝灭亡结束,C项说法在时间上与史实不符合。
2. (2009·广东高考)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 )
A. 《老子》 B. 甲骨卜辞 C. 《楚辞》D. 《诗经》
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的文学成就的部分内容。《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3. (2008·广东理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 )
A. 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 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解析:B本题考查古代文学发展的原因,考查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从整体上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的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而市民队伍的壮大、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取决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2课时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课程标准 考点要求
概述汉字和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
一、汉字为什么会成为一门艺术?
1. 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汉字功能发生变化,以适应人们和社会对精神生活的需求。
2. 汉字作为一种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文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准备了很好的素材。
3. 随着文化的发展,知识群体的形成,汉字成为书法艺术产生发展的动力。
4. 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二、中国绘画的起源、演变及发展脉络
1. 中国画也称为国画,起源于远古时代。
2. 战国时期中国绘画艺术逐渐从萌芽走向成熟。
3. 魏晋时期,开始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绘画理论得到发展。
4. 隋唐时代,中国画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把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更是盛极一时。
5. 宋代,山水画兴起并发展为独立的画种,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6. 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其中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温馨提醒:在学习各个时期的绘画时,需要结合其时代特征去思考。
例1
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下图汉字字体的正确排列顺序是 ( )
A. 楷书——草书——行书——隶书
B.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C. 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D. 楷书——行书——草书——隶书
解析:本题考查各种字体的特点,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①是隶书,②是草书,③是行书,④是楷书。
答案:B
【能力迁移】
某同学想临摹行书字帖,应选择下列著名书法作品中的 ( )
解析:D行书兼具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潇洒活泼,据此判断D项为行书。A为楷书, B为草书,C为隶书。
例2
下图是南宋赵孟坚的《墨兰图》。画中自题诗曰:“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发一两茎。”诗中流露了作者,孤芳自赏、清高脱俗的情趣。该画属于 ( )
A. 风俗画
B. 宫廷画
C. 文人画
D. 山水画
解析:本题考查各个历史时期的绘画流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篆刻、绘画等为一体,追求抒情写意,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答案:C
【能力迁移】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都体现了当时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共同原因在于 ( )
A. 城市经济的发展 B. 社会思潮的变化
C. 社会上层的倡导 D. 传统文化的影响
解析:A本题考查东西方艺术发展的共同原因,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和中国宋代出现的风俗画都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1. (2008·江苏高考)“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 ( )
A. 王羲之 B. 张旭 C. 颜真卿 D. 柳公权
解析:B本题考查草书的特点及代表人物,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要求选的是唐朝的书法家,王羲之是魏晋时期的。C项和D项中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比较严谨。而诗句中的书法家潇洒不羁,作品酣畅淋漓“如云烟”,应该选B项,即草书书法家张旭。
2. (2009·安徽高考)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出现一个高峰。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 )
A. 顾恺之 B. 吴道子C. 张择端 D. 郑板桥
解析:B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的书画的发展内容,时间跨度大,并以新材料和图示的方式出现,设计新颖。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个高峰大约出现在唐朝,顾恺之是东晋画家,张择端是北宋画家,郑板桥是清朝画家。由此可知,只有吴道子符合题意。
3. (2008·山东基本能力)汉藏之间自古就建立了血浓于水的紧密联系。《步辇图》(见下图)以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来迎接文成公主的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关于《步辇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作品是唐代风俗画
②作者是阎立本
③作品画风奔放、水墨淋漓
④作品中的人物刻画细致、形象传神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对历代绘画流派及其特点的掌握,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步辇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属于人物故事画,故排除①。③是明清时期水墨画的特点。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