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必修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时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程标准 考点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制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西周)的特点
1. 以血缘为纽带实行分封制,说明最高执政集团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 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如最高统治者称为“天子”。
3.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4. 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1. 君主专制
(1)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1. 君主专制
(1)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2)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的一个人或少数人独裁政权的组织 制度,体现在帝制的终身制和皇位世袭方面,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2. 中央集权
(1)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2)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立,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但地方与中央不能完全分开,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服从中央。
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
三、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对比
温馨提醒:分封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而非中央官制,与郡县制、行省制同属于地方制度。
例1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与鲁的关系是 ( )
A. 父子 B. 兄弟 C. 平等 D. 大宗与小宗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难点在于对宗法制中大宗、小宗相对性的理解。A、B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C错误,周王与诸侯之间有等级差别。
答案:D
【能力迁移】
(2009·淄博模拟)《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起源的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36代,亡于楚国。宋亡国后,原王公贵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宋”为姓,乃成宋姓。上述解释中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
A. 周朝施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B. 周礼是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有力工具
C. 诸侯争霸是宋亡国的主要原因
D. 反映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解析: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周礼,其他结论较易得出,故选B。
答案: B
例2
(2010·衡水模拟)《史记》中记载:“(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杀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 ) ①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内已经设置郡、县
②春秋战国时期,实际上是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
③诸侯国往往在新征服的土地上设置郡县
④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相关知识,考查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材料中明确指出诸侯在征讨过程中,“即县之”、“置汉中郡”,这些信息与①②③相符。
答案:D
【能力迁移】
秦朝废除了西周的“世卿世禄”“分土封侯”制度,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这套新制度的基本组织结构是()
①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②中央机构由三公九卿组成
③地方行政为郡县两级制,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员
④主要官吏的选任,不论亲疏,选贤任能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在封建社会中官吏的选拔标准最终是为专制皇权服务,④不符合,“选贤任能”是墨家观点,与专制统治不符;其他三项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相一致。
答案: B
1. (2009·江苏高考)“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 )
A. 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 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 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 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常识“鼎”。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历商至周。所以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故D项正确。
答案: D
2. (2009·辽宁文综)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 )
A. 嫡长子继承制 B. 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 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 传统的宗族观念
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在之后的皇位继承上表现尤为明显。
答案: A
3. (2009·北京高考)下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 )
A. 禅让制 B. 井田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武王克殷反商”、“封黄帝之后于蓟”等有效信息。这些信息告诉我们周武王攻克商朝都城殷,分封黄帝后代为诸侯,建立诸侯国蓟,故选择C项。
答案:C
4. . (2008·江苏高考)“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三省六部
解析: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分封了齐国、楚国、鲁国等。但是到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分封制被彻底打破,郡县逐渐代替了诸侯王国,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故应选C项。
答案:C
第2课时
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 考点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一、宰相与内阁的区别
宰相 内阁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 中央一级决策者 侍从咨询为主
任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由皇帝决定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两对基本矛盾。
(1)中央与地方: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皇权与相权: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丞相制度。
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及发展趋势
三、关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主要表现: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后来在中央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同时,在地方上,明朝统治者又废除行省,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③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发展。④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并保证了古代文明的持久性。
消极影响:①在政治上,皇权专制易造成暴政腐败现象;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②在思想方面,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上述影响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温馨提醒:专制独裁——思想束缚。
1. 17、18世纪的中国在政治上空前强化君主专制;在经济上重农抑商;在外交上闭关锁国,影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文化上实行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2. 17、18世纪的欧洲在政治上通过加强君主专制来反对罗马教廷的控制,实行君主开明专制;在经济上实行重商主义;在外交上鼓励对外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文化上,启蒙思想蓬勃发展。
3. 认识:加强君主专制和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的初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明清时期消极作用日益显现,成为历史发展的阻碍,中国已落后于世界潮流。
四、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历史的不同发展趋势及认识
例1
(2009·扬州模拟)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突出反映在 ( ) ①中央决策的民主化
②任人唯贤的原则得以贯彻
③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
④使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三省六部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专制制度,所以①②错误。
答案:D
【能力迁移】
(2010·山东模拟)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基本上其运作模式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 ) A. 秦汉三公制 B. 隋唐三省制
C. 明清内阁制 D. 军机处
解析:解题点在题干的“协商”和“集体领导”,这与三省制的相权一分为三,分工制约相符合。
答案:B
例2
(2009·上海模拟)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此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是 ( )
A. 彻底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
B.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 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
D. 官员相互牵制、监督,提高了办事效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判断出题中图片为科举考试的场景是解题的关键。
答案:C
【能力迁移】
“严密的行政、控制和告诫仍都需要,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虽然它始于汉制——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剑桥中国史》)材料所述的“选拔制”是 ( )
A. 先秦的世袭制 B. 汉代的察举制
C.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D. 隋唐的科举制
解析:题干材料中“不讲人情”说明此选拔制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据此可判断是科举制。
答案:D
1. (2008·海南高考)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 )
A. 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 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 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 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解析:刘邦的诏令意思是非刘姓、非立功不得封王,其目的在于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A
2. (2009·江苏高考)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
A. 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 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 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 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唐代的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后交尚书省贯彻执行,三省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故C项正确。
答案:C
3. (2008·上海高考)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度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 )
A. 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 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 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 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解析: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准确识记科举制形成的时间并正确评价科举制。帖子关于科举开始和八股考试开始的时间是错误的,而一概否定科举制也是不当的,故选C。
答案:C
4. (2009·浙江高考)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 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 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 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 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阁的理解。A项内阁设置者错误;内阁设立之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B项说法正确;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C项错误;明代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取代之说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答案: B
5. (2008·广东文科基础)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 )
A. 实行了内阁制 B. 设立了军机处
C. 实行了分封制 D. 郡县制受到挑战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削藩”,“藩”是指地方割据势力或者地方存在的对中央构成潜在威胁的势力,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