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必修2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
结构与特点
第1课时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
课程标准 考点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含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官营手工业;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 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逐渐普及。
(2)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3)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4)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 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 影响
(1)有利影响: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
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小农经
济的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长期领先于世界的物质基础。
一、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影响
(2)不利影响: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不利于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及各自在社会中的地位
1.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
家庭手工业。
2. 在社会中的地位: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
多精美。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使用的生活用品。在资金、
人才、技术和经营规模上占绝对优势,素称发达。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
艰难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
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在漫长的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相当比重,发展较稳定。
例1
(2010·济南模拟)《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
A. 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 井田制趋于瓦解
C. 小农经济发展完善 D. 土地兼并严重
解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题干中的诗句体现的是土地所有者从公田到私田的转变,而B项中的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一种国有的土地制度,A、C项反映的是耕作技术和小农经济发展,D项虽然涉及土地,但不是土地制度。故选B项。
答案:B
【能力迁移】
(2009·宁夏高考)右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
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
的意思应是( )
A. 人寿年丰 B. 祈盼丰收
C. 庄稼收获 D. 祭祀谷神
解析:从图片中“年”字的构成为“禾”,可以缩小选择的范围,从B、C、D中
选择,理解“有年”即“丰收之年”,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C
解析:A项青花瓷的成熟是在元明时期,B、D项的彩瓷都是明清以后才有的。定窑是宋代的,故答案为C。
答案:C
解析:C选项A、B、D都仅仅是从表面分析,不能从根本上反映问题的实质。所以选C项。
答案:C
【能力迁移】
1. (2009·广东高考)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
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的产品( )
A. 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 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 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
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
产品大多非常精美。由于江宁织造局是官营手工业,因此它所生产的
产品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答案:B
2. (2009·山东学业水平测试)黄梅戏《天仙配》中有一句唱词: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它所反映的我国古代经济
形式是( )
A. 小农经济B. 集体经济
C. 商品经济D. 游牧经济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考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材料
中的主题是男耕女织,是小农经济的一大特点。
答案:A
3. (2009·广东学业水平测试)铁犁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它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
A. 商朝时期B. 春秋战国时期
C. 秦汉时期D. 隋唐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技术的发展,考查铁犁牛耕的出现时间。铁犁牛耕
最早出现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答案:B
4. (2009·江苏高考)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
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
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
A. 春秋时期 B. 西汉
C. 南北朝 D. 北宋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材料描述的是把生铁和熟铁合
炼成钢的灌钢法之一,即生铁陷入法,这个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答案:C
5. (2009·福建高考)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
反映了福建人( )
A. 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
B. 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
C. 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D. 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
解析:福建临海,具有靠海谋生的特点和优势,“闽人以海为田”
主要是指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答案:C
第2课时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
经济政策
课程标准 考点要求
简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况,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一、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
1. 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后来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
宋朝以前市坊严格分开,宋朝开始打破这一限制。还出现了专业性的市集,并
逐渐形成了新兴的工商业市镇。
2. 交易内容的变化:商业开始时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
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以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
种类增多、行业分细,为一般人民所需要的主要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商品在整
个流通领域地位提高。
3. 交易媒介的变化: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物物交换,不存在交易的媒介。
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秦
始皇一统中国后,统一了货币更是便利了商品交易的发展。两宋时期商业经济
繁荣,货币流量大增,金属货币携带不便,于是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
纸币——交子,它的出现更是促进了商业的贸易往来。
4. 商业关系的变化:商品开始时,一般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期才
逐渐与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
如向小生产者预购、定货、贷款、当包买商、搞前店后厂,以至投资设厂、
开设手工业作坊等。
5. 商人组织的变化:最初商人组织是与宗族亲缘组织重合的,后来进一步
发展为商人的地域性组织和行业组织,明清时期出现晋商和徽商等著名商帮。
6. 城市的发展,交易范围的扩大等。
二、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影响
1. 特点
(1)起源早并且在不断发展。(2)经历了自由发展和长期受压制两大阶段。
(3)商业水平不断提高,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很多机遇。(4)外贸是重要组
成部分。(5)没有发展成近代真正的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2. 影响
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
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朝中后期,江南
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市民的生活和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三、“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目的和评价
1. 内容: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 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
封建统治。
3. 评价
(1)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
展,巩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2)消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阻碍了工商
业的发展,妨碍商业资本发展和向手工业资本转化,严重地妨碍了资本主
义萌芽的滋长;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妨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限制了社会经济
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
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是造成近
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四、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 明清社会生产力与西欧各国相比明显落后,不足以瓦解封建的自然经济。
2. 明清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进一步强化,统治者固守“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打击本国工商业。
3. 封建地主经济的特有活力,把资本主义萌芽引向中断、逆转和夭折。
4. 行会制度对手工业、商业竞争的限制。
5. 明朝后期与清代货币制度落后,扰乱国内市场,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6. 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重本抑末、重儒轻贾的价值系统,极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例1
(2009·浙江高考)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 琰茞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 408.1 1 567.7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 641.2 3 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 021.3 5 117.2 28∶72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再实施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表格材料的能力。农业税的“消”有可能是农业生产
削弱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税率降低引起的,①说法错误。我国古代自商鞅变法
到清朝,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④说法不符合史实。宋代随着商业外贸的发
展,非农业税不断增长,②符合题意。由表格中非农业税所占比例可知,非农
业税已经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③符合题意。
答案:C
【能力迁移】
(2010·海南模拟)宋朝市场上使用的主要货币种类是( )
A. 纸币 B. 银两
C. 金属货币 D. 海贝、骨贝等
解析:本题考查商业发展,考查对货币使用的记忆。解题的关键
是看“宋朝”和“主要”这两个限制词,把握阶段特征。货币是商业活动
的重要内容。宋朝市场上主要使用金属货币,另外在益州开始出现纸币。
D项早已不再使用,是早期的货币。B项银两在明朝时期成为主要的货币。
答案:C
例2
(原创题)下图为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山西王家大院,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做官、发财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
A. 破坏生态环境 B. 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C. 影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D. 影响农产品的商品化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A项的影响并不是最主要的影响。B项的原因是小农的贫困。D项与本题没有直接的关系。商人致富后大兴土木、购地造房,而不是扩大投资,故C项正确。
答案:C
【能力迁移】
(2010·湖北模拟)有人从《辉煌繁荣的宋代商业》一书中,找出三个错误,其中不包括( )
A. 汉阳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四大商业名镇
B. 市坊界限被打破,开封城内出现“草市”和夜市
C. 南宋时期通过朝贡贸易扩大了国库财政来源
D.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但重农抑商思想仍占主流
解析:A项把汉口写成汉阳,B项中“草市”是在城郊乡村而非大都市,C项中应为海外贸易,朝贡贸易不以经济效益为目的不会增加财源,故A、B、C项都错误。
答案:D
1. (2009·全国文综一)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年代地域 西汉元始二年 晋太康元年 唐天宝元年 宋元丰三年
北方 965 149 493 459
南方 111 65 257 830
(据钱穆《国史大纲》)
影响表格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朝代时间长短 B. 王朝力量强弱
C. 疆域面积大小 D. 经济格局变化
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南方的户数逐渐增加,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故选D项。
答案:D
2. (2009·全国文综二)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
A. 废除五铢钱B. 市坊分区
C. 实行两税法D. 草市兴起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阻碍因素,A项有利于商业发展,C项和商业没有关系,D项是商业发展的表现。B项是阻碍因素。
答案:B
3. (2009·广东文科基础)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
A. 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 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 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 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解析:本题考查南宋商业发展的原因、背景。宋朝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最主要原因是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古代封建政府一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宋代农业生产发展,海禁政策出现在明朝,因此可以排除A、B、D项。
答案:C
4. (2009·宁夏高考)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
A. 生活习俗改变
B. 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 官府鼓励经商
D. 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解析:从题干所给材料“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易误选B选项,但完整的分析材料,D项更符合题意。
答案:D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