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1课时
两极世界的形成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课程标准 考点要求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冷战”局面的形成;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从欧共体到欧盟;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
一、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 美苏激烈对抗,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形成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如德国分裂、朝鲜分裂、古巴导弹危机等。
2. 两强长期处于均势,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影响
1. 原因:(1)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它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
(2)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3)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4)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2. 影响
(1)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4)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例
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对法、德即将开展的合作说,今后“在法、德之间发生的战争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不再可能”。舒曼在此所说的合作主要是指 ( )
A. 矿业资源互补 B. 人力资源共享
C. 科学技术交流 D. 消除贸易壁垒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1950年”“即将……”等信息,当时法、德等六国达成协议,即将成立欧洲煤钢联营(又称“欧洲煤钢共同体”),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能力迁移】
(2010·聊城模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人说:“今天的欧洲,人们出行的时候都感到非常方便,无需繁琐的出入境手续,不需要长久地等待过关……”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B. 联合国的成立
C. 欧共体的形成 D. 华约组织的成立
解析:根据时间和内容可以得出,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走向联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欧共体的形成。
答案:C
1. (2009·江苏高考)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 )
A. 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B. 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 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
D. 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外交政策。赫鲁晓夫上台后改变了斯大林的对外战略,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的对外政策,材料反映的正是赫鲁晓夫的这种意图,故C项正确。
答案:C
2. (2009·海南高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 )
A. 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 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 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 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解析: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美国“冷战”的组成部分,而“冷战”的目的则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答案:B
3. (2009·宁夏高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这一政策转变 ( )
A. 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 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 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 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解析:A项表述与题干无关,可以排除;B项是20世纪70年代的史实,与题干不符;“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是朝鲜战争以后的事情,由此排除D项。
答案:C
4. (2009·山东高考)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 ( )
A. 联合国 B. 不结盟运动
C. 世界贸易组织 D. 欧洲联盟
解析:万隆会议作为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会议,会议上达成的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这一精神与成立于冷战时期,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的不结盟运动精神是一致的。
答案:B
第2课时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课程标准 考点要求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一、苏联解体原因
1.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严重的弊端,已无法适应苏联社会的发展。
2.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非但没有成效,反而激化矛盾。
3. 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
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
1. 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 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不同的政治力量相互制约达到平衡,可以遏制各国贸然发动战争,谈判和协商成为解决国际问题的主要途径。
温馨提醒: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大国关系的缓和。尤其是为了应对人类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如恐怖主义、环境污染和突发性自然灾害、艾滋病和水资源的短缺、土地沙漠化等问题,使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两个趋势,即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例
(2009·聊城模拟)“9·11”恐怖事件后,有关专家认为:“美国政府宁愿用100万美元的导弹炸毁不值10美元一顶的帐篷,坚持出兵阿富汗,有其深远的战略目的。”其原因是 ( )
①控制中亚、西亚的战略位置和战略资源
②符合北约东扩的需要
③平息美国国内民众的情绪
④维护世界和平,打击恐怖主义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是组合式选择题,可以使用排除法。美国要搞单边主义,建立世界霸权,出兵阿富汗决不是为了世界和平,故排除④即可。
答案:C
【能力迁移】
(2010·宿迁模拟)2003年3月20日,美英联军以伊拉克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不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就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的行为表明 ( )
①联合国的权威受到挑战
②美国企图建立以它为首的单极世界
③世界形势趋向紧张
④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的最主要问题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总体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可排除带③的选项。
答案:C
1. (2009·广东高考)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与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 )
A. 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 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D. 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解析:苏东剧变后,俄罗斯虽然仍不失为一个大国,但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大为削弱,美国尽管经济地位受到欧盟和日本的挑战,但是其军事实力却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因此当今世界格局尽管呈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但却日益呈现多极化趋势。奈教授认为军事力量是单极的,而经济力量是多极的,体现了他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多维度认识。
答案:C
2. (2009·广东文科基础)下列关于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 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变成了单极格局
B. 第三世界的崛起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C. 中国和美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D. 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
解析: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任何一个大国,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欧盟、日本的崛起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说法也是错误的。答案: D
3. (2009·宁夏高考)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93年《哥本哈根协议》的签订表明,欧洲共同体将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共同的货币、外交和安全政策与防务的欧洲联盟。欧盟的建立有利于构建 ( )
A. 区域统一的世界 B. 多元并存的世界
C. 欧美协作的世界 D. 欧俄均衡的世界
解析:欧盟的建立有利于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这符合B选项表述的“多元并存”。
答案:B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