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总复习历史学案练案一体化(人教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高考总复习历史学案练案一体化(人教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1-13 08:1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课时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课程标准 考点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一、新中国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以及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巨大影响
1. 新中国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
(2)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4)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以及全国人民的积极支持。
(5)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储备。
2. 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巨大影响
(1)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推动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
(3)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4)促进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5)推动当今社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转变。
(6)增强国家实力,维护国家权力以及提高国际地位。
(7)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生活等等。
温馨提醒:在党和政府科技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广大科技工作者经过不断的努力,科研成就举世瞩目,在很多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改善和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巨大科技成就
时间 成就 意义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增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1964年 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增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我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重量超过美苏等国的第一颗卫星
1973年 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培育出“超级杂交稻”;被誉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为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发挥重大作用
1983年 “银河—I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我国首次研制成每秒运算亿次的计算机
1999年 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
2003年 “神舟5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5年 “神舟6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试飞成功
2008年 “神舟7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中国人迈出太空行走第一步
温馨提醒:“文化大革命”期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几乎停止,但这一时期由于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关怀,我国在高科技领域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例1
(2009·山东学业水平改编题)下列中国的科技成果中,出现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 ( )
A. 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 B. “东方红一号”
C. 杂交水稻培育成功D. “银河—I号”计算机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阶段成就,考查学生对重大事件的识记和读图能力。A项发生在1964年,B项发生在1970年,C项发生在1973年,均不符合题意;D项发生在1983年,是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成就,符合题意。
答案:D
【能力迁移】
(原创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国庆大阅兵上,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共展示了近、中、远、洲际射程衔接的多种共108枚新型战略导弹。回顾历史,我国导弹研制经历了一个不平常的历程。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在导弹研制方面苏联曾给予我国友好的帮助②我国发展导弹技术经历了由仿制到自行设计的历程③此次阅兵显示了中国核常兼备战略反击力量的整体作战能力进一步提高④我国导弹技术达到世界顶尖水平⑤中国坚定奉行自卫防御的核战略,发展导弹是为了防卫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⑤C. ①②④⑤D. ①③④⑤
解析:B本题以现实热点考查我国发展导弹技术的历程及其认识,考查学生识记和认识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①与②两项正确;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防的需要,我国在国防尖端科技领域的确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并没有达到世界顶尖水平,故③正确,④错误;⑤是我国在核战略方面的一贯立场,属正确表述。
例2
(2010·江苏连云港学业水平调研题)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曾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这一观点主要是针对我国成功 ( )
A. 爆炸原子弹B.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 试爆了氢弹D. 建成了核电站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考查学生阅读并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难度不大,根据材料有效信息“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可知,材料突出了我国在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方面的巨大成就。A、C、D三项不符合题意;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能力迁移】
(原创题)在庆祝“神舟7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神舟7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显著提高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你认为在载人航天领域,我国第一个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是重大事件应该是 ( )
A. “神舟1号”飞船 B. “神舟5号”升空
C. “神舟6号”发射 D. “嫦娥一号”奔月
解析:B本题考查我国载人航天领域的重大成就,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A项属无人飞行,并非真正载人航天,故不准确;B项把杨利伟送上太空,是我国首次真正载人飞行,故符合题意;C项发生在B之后,不合题意;D项属于探月工程,亦不合题意。
1. (2009·江苏学业水平)新中国成立后,一些重大科技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下列对我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研制于改革开放新时期
B. 在世界上首次研制成功
C. 为粮食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D. 是人类基因工程的重大成果
解析:B本题考查我国首次研制成功胰岛素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1965年我国研制成功的,在改革开放前,故A错误;C是指袁隆平研制杂交稻,不合题意;D是人类基因的研究,亦不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B正确。
2. (2009·山东基本能力测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下列属于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是 ( )
①“两弹一星”②青藏铁路③大庆油田④三峡水利工程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C“两弹一星”是在“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取得的国防方面的成就,排除①;大庆油田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十年时期取得的成就,排除③;青藏铁路于1979年建成,1984年投入运营,后来进行改造,2007年全线通车。三峡水利工程共分三期,1994年开工,到2009年竣工,总工期历时17年。
3. (2008·江苏学业水平)“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 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份颁奖词赞誉的科学家是( )
A. 钱学森 B. 华罗庚 C. 李四光 D. 袁隆平
解析:D本题考查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并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 “专注于田畴”、“一介农夫”、“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等信息不难判断此科学家是袁隆平,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根据袁隆平的人生经历可知D正确。
4. (2007·江苏高考)江泽民指出:“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下列重大科技成就中,中国参与的是 ( )
A. 电子计算机的问世 B. 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公布
C. 细胞学说的提出 D.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解析:B本题考查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研究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识记和再现知识的能力。本题注意题眼“中国参与”即可排除A、C、D,上述三项中国均未与其他国家共同研究;B符合史实。
第2课时“双百”方针和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程标准 考点要求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注意正确理解“双百”方针所指的自由与资产阶级民主所指的自由在本质上的不同
第一,“双百”方针是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国家、民族利益的代表,为推动科技文化事业而实行的指导性政策;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所主张的自由属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其本质目的在于为资本主义发展服务。因此二者在实质上是不同的。
第二,“双百”方针是社会主义时期我党指导科技、文学艺术的基本政策。“双百”方针中所指的自由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有前提的,就是在我国宪法允许的范围之内,保证社会主义方向,最终有利于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那些反社会主义、反动的以及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的内容是不允许的。
温馨提醒:对于表面相同而本质不同的东西要注意从阶级本质,代表利益等方面对比分析,要透过现象来观察事情的本质。
二、正确理解现代中国教育的经验教训以及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
1. 经验教训: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
(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4)从本国国情出发。
(5)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2.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
(1)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竞争。
(2)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前提,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
(3)国家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教
(4)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温馨提醒: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未来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例1
(2010·江苏调研)20世纪50年代,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的陆定一曾强调:“我们所主张的……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这里他是在阐释 ( )
A. “双百”方针 B. 阶级斗争学说
C. 过渡时期总路线D. 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双百”方针的含义,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把握和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读取能力。材料中“我们所主张的……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正是对“双百”方针含义的阐述,故A正确;B、C、D和材料不相吻合。
答案:A
【能力迁移】
(原创题)“双百”方针允许在文学艺术创作上自由发挥,在科学上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对“双百” 方针所倡导的“自由”理解正确的是 ( )
A. 文艺领域贯彻“双百”方针与我国打击“暴力”文学、“色情”文学相矛盾
B. 可以把学术问题当政治问题
C. 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
D. 这里的“自由”是指在文艺、科技上放任自流
解析:C本题考查对“双百”方针概念的理解,考查学生正确把握历史概念和辨别是非的能力。A、B、D三项是对“双百”方针的歪曲理解,明显错误;C符合“双百”方针所倡导的精神。
例2
(2009·广东文基改编题)对下图理解错误的是( )
A. 该法颁布于20世纪80年代
B. 该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
C. 该法的颁布是我国依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开始
D. 根据该法,我国中学生可以享受免费教育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根据我国的义务教育法,目前我国只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不包括高中阶段,故D项错误;其他表述正确。
答案:D
【能力迁移】
(2010·江西模拟)“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邓小平这段话的根本目的是 ( )
A. 教育是预防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战斗阵地
B. 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水平进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C. 教育是社会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D. 各国政府都很重视教育
解析:B本题考查发展教育的战略意义,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的能力。教育是科技的先导,邓小平的论述主张把教育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故B正确;A、C、D均跟材料论述不符。
例3
(原创题)下面是一张某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的图片,要想实现自己读书的梦想,他们最有可能得益于 ( )
A. “863计划”
B. “星火计划”
C. “希望工程”
D. “211工程”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科技、教育发展相关计划、工程的史实,考查学生理解、读图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863计划”和“星火计划”是我国发展科技方面的计划工程,故A、B两项不准确;“希望工程” 是中国青基会发起倡导并组织实施的旨在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爱心工程,C项符合题意;D项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工程,与题意亦不符。
答案:C
【能力迁移】
(原创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下列哪项不属于邓小平对中国教育所作的贡献 ( )
A. 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
B. 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C. 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D. 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解析:D本题考查邓小平对中国教育所作的贡献,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及其对社会现实问题的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均正确;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故D项错误。
1. (2009·广东学业水平测试)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的“双百”方针是指 ( )
A. 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
B. 在全国办好100所大学,建10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C. 在全国重点帮助100个特困生,建100所希望学校
D.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解析:A本题考查对“双百”方针的理解,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正确理解能力。A项是“双百”方针的含义,符合题意;B项是对“211工程”的错误理解;C项明显错误;D项应该是“自由发挥”并非“自由发展”,故错误。
2. (2009·海南高考)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 )
A. 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 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C. 提高人民群众水平
D. 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解析:D本题考查“双百”方针提出的目的,考查学生正确认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双百”方针提出是在1956年,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为了使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故D项正确;“双百”方针提出也并非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A项不合题意;“双百”方针涉及文艺和科技两方面,B、C两项表述不准确,也并非其宗旨。
3. (2009·汕头学业水平测试)1950年7月,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当时简化汉字的出发点可能是 ( )
A. 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
B. 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
C. 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 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
解析:A本题考查我国扫盲教育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正确解读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以“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为宗旨,指出扫盲教育应配合国家各项生产建设的开展,A项正确;对传统文化不存在全面清算的问题,B说法不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双百”方针提出于1957年,C、D时间不符可排除。
4. (2008·广东高考)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 )
A.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 “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 “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 “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 民服务的思想”
解析:B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考查学生对时间的准确记忆和对材料的正确理解能力。“三个面向”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故A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以阶级斗争为纲”,B项符合题意;重视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培养不可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故C项可以排除;D项应该是建国初期,不符合题意。
5. (2009·浙江高考)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
A. 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 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 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解析:A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首次高考,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历史时间的能力。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是在1977年12月,而“四人帮”被粉碎是在1976年10月,故A项有可能出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1978年12月,中国决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始于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的公开发表,故B、C、D三项均不可能。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