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总复习历史学案练案一体化(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高考总复习历史学案练案一体化(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1-13 08:1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必修3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思想的演变
第1课时
“百家争鸣”与儒学的产生及其正统地位的确立
课程标准 考点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董仲舒的儒学主张、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温馨提醒:从“百家争鸣”在当时社会产生的作用及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影响入手。
二、重要流派及主要思想
温馨提醒:百家争鸣主要有十个流派,可以记为“儒道墨法农民杂,阴阳纵横小说家”。
三、如何全面正确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
1.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都对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带有唯心主义色彩,并且形成了思想专制,限制了其他思想的发展。
2.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加强君权、突出君主的神圣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明显带有迷信色彩,但是通过“天人感应”的理论也起到了限制君权的作用,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
3. “三纲五常”的思想,要辩证地分析。“三纲”充满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应该要批判。而“五常”则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温馨提醒: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使其更加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使儒家思想成为汉代以后的“显学”。
例1
(2010·江苏模拟)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 )
A. 儒、道、法 B. 儒、法、道
C. 法、儒、道 D. 道、法、儒
解析:本题考查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主张,考查对各流派的观点的理解能力。有“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与儒家思想吻合,儒家思想提出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观点;隐士符合道家思想,清静无为,知足寡欲,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法家思想提出以法治国,主张君主专制,是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答案:A
【能力迁移】
(2010·江苏模拟)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 )
①井田制的崩溃 ②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③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④出现了私人讲学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①井田制的崩溃是经济上的原因,②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是阶级关系上的原因,③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是政治原因,④出现了私人讲学则是思想上的原因。四者合在一起,恰好全面展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答案: A
例2
(2009·海南高考改编题)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新儒学体系,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 )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思想的起源,考查学生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理解能力。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他的新儒学思想中有“春秋大一统”的观点,因此他的思想是源于《春秋》。
答案:A
【能力迁移】
下列不是西汉董仲舒提出新儒学时的社会背景的是 ( )
A. 匈奴为患,引发边疆危机
B. 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C.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恢复发展
D.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土地兼并严重
解析:西汉初期,由于借鉴秦朝灭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无为而治,到汉武帝时社会经济获得恢复发展。但是逐渐出现边疆危机、王国危机和土地兼并危机,在此背景之下,新儒学应运而生。D项土地兼并是正确的,但是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而不是西汉。
答案:D
1. (2009·海南高考)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 )
A. 天行有常 B. 人性本恶
C. 礼法并用 D. 民水君舟
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A、C、D都是荀子的思想主张,从表面上看,B项“人性本恶”似乎不是荀子的观点,但仔细比较,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
答案: B
2. (2009·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上,演员们手持竹简高声吟唱“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并多次出现巨大的“和”字。它所蕴涵的思想同“仁”、“礼”一脉相承,都源于 ( )
A. 法家 B. 道家
C. 儒家 D. 墨家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考查理解记忆能力。A项,法家思想的核心是以法治国;B项,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清静无为;C项,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礼;D项,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非攻、尚贤。
答案: C
解析:A项是孔子的话,强调为政以德。B项是荀子的话,说的是:大凡兼并别国的君主有三种方法。C项是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那些只要不在六艺之列(所谓“六艺”就是过去读书人必备的六种才能,“礼”、“乐”、“射”、“御”、“书”、“数”)、与孔子的儒家思想不相符的学说,都不许其发展下去,不允许和儒家思想一起存在。D项是黄宗羲的话,强调为万民服务。
答案:C
3. (2009·安徽文综)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
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解析:儒家主要思想可以联系所学知识,从材料“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等关键词中领会概括,积极作用可以从传承文化和巩固统治两个方面作答。
4. (2009·山东文综)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三字经》
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答案:主要思想: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
积极作用: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第2课时
宋明理学以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程标准 考点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
一、宋明理学的影响
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1. 政治:专制统治腐败、农民起义打击。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天翻地覆巨变的时代。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特别是明末农民战争“武器的批判”带动了批判的武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对专制统治和纲常礼教的怀疑批判。
2. 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这是明清之际批判思想出现的根本原因。
3. 思想文化:纲常礼教腐朽、文化专制、“西学东渐”近代科学的传入,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
温馨提醒: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批判传统儒学严重脱离社会现实并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一些反映时代变化的主张。
二、明清之际批判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
例1
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
②南宋的朱熹和陆九渊分别是理学和心学的集大成者
③心学认为“心”就是“理”,“宇宙便是吾心”
④理学强调“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格物致知”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解析:心学的集大成者是王阳明,理学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②④错误,故正确的是①③。
答案:D
【能力迁移】
(2009·江苏高考)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 )
A. 孔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阳明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王阳明主张“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然,故判断为王阳明。
答案:D
例2
济宁是孔子和孟子的故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随着社会的变迁,儒家文化自身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下列各项能够体现儒家思想与时俱进精神内涵的是 ( )
①汉代董仲舒将“春秋大一统”融入儒家思想
②宋代儒学家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
③明清时期的儒学家将儒学神圣化
④当今为建立和谐社会充分发掘儒家思想的深层内涵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成为科举考试的敲门砖,儒学在当时的神圣化,是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的。
答案:C
【能力迁移】
无数儒家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一组是 ( )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 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 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 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 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解析:甲体现儒家“仁” 的思想;乙体现了“工商皆本”的思想,当属黄宗羲的思想;丙体现了大一统思想,当属董仲舒的思想;丁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当属顾炎武的思想。
答案:C
(2009·广东理科基础)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思想共同点是 ( )
A. “仁” B. “心外无物”
C. “理” D. “格物致知”
解析: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都是儒学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答案: A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