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必修二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程标准 考点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近代以来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近代以来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及其原因。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发展与更新的过程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我国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大众传媒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中国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特点
1. 地域: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 过程:由西方引进,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近代时期,中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
3. 水平: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但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 动力:每一次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
二、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1. 西方物质文明、生活方式的影响。随着西方列强政治经济的侵入,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也移植到中国内地,强烈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习俗。
2. 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发生巨变的根本原因,直接推动了物质生活的变化。
3. 政治局势的变化,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治体制改革使人们获得了更多自由和平等的地位。
4. 国家政策的影响,如民国政府颁布的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新中国颁布的《婚姻法》。
5. 科技的进步,科技发展不仅使物质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使人们的生活用品更加丰富,而且直接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三、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 原因
(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向西方学习,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的产物,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
(2)列强侵华的客观需要和产物。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4)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2. 特点
(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3. 影响
(1)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消极影响: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
四、互联网产生的社会影响
1. 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使其不但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部门,而且创造的社会财富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大的部分;知识产权的保护得到空前的重视,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促使了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更新改造。
2. 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仅突破了空间限制,而且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乐趣;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3. 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互联网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
4. 思维方式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形式等多方面的认识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温馨提醒:本单元的知识属于社会生活方面,基础知识方面较为具体,要注意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本部分的考查形式一般较为灵活,注意把握风俗变化与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的关系。
例
(2010·广东模拟)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近代中西文明、新旧文化冲突激烈
B. 西方先进文明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冲击程度受到中国社会条件的制约
C.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革既有进步性,也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D.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革比政治制度变革更加复杂和滞后
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所学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是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也受新旧文化的冲突,所以A项正确;中国地域广阔,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封闭落后,受西方文明的冲击程度很小,所以B项正确;近代西方的文明是伴随着殖民侵略来到中国的,所以C项正确;在近代中国沿海地区,尤其是通商口岸,由于直接受到西方物质文化生活影响,社会物质生活、风气等方面的变革往往超前于当时的政治制度的变革,所以选D项。
答案:D
【能力迁移】
(原创题)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原因有()
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②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③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④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解析:人民当家作主是现代人们社会生活不断改善的重要前提;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巨变的根本原因;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技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的变迁,所以题中①②③符合题意。而④是人民社会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不符合题意。
答案:A
1. (2009·上海高考)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A. 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 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 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 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解析:本题考查交通设施、交通工具方面的知识。关键是抓住题干中“乘客不分男女座”这句话,这和中国传统的男女有别、授受不亲的伦理道德有违。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包括社会习俗、交通等方面的内容,利用图片的形式,增加趣味性。这四幅图片都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只有B项“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答案:B
3. (2009·广东高考)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
A. 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 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 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 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等活动,象征清王朝守旧势力的发辫被剪。
答案:C
4. (2009·江苏高考)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
(《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 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考查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的能力。本题的几则材料表述了人们对婚姻观念的一种变化,反映了近代婚姻的发展和对封建包办婚姻的反抗。
答案:(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的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