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1-12 20:11:00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0课 大众传媒的兴盛
【内容标准】
 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识记《申报》、商务印书馆等知识。通过对中国报刊的发展史、出版机构的发展史、无线电广播的发展史的介绍,引导学生追溯历史的渊源。
2、过程与方法:过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开展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介绍《申报》等报刊与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等出版机构,帮助学生认识:大众传媒在介绍西学、传播文化、保存文明、教育民众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教学要点】
要点:近代报刊、出版与广播等大众传媒的兴起。
重点:对《申报》及商务印书馆的介绍。
难点:大众传媒对政治、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你可以想象你的生活中:没有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吗?请学生回答:大众传媒的含义,然后指出:在群众间传播信息的媒介。
【新课探究】
一、报刊
1、《申报》(上海)
①向学生简介中国报刊的发展历史。引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申报》。
②结合课本第131页的《申报》图,让学生回答《申报》的排版方式,老师总结:早期采用同治年号、农历纪年,排版顺序为竖排并由右至左,字体为繁体,文体为文言。
③向学生介绍《申报》的发展史和作用:翔实地记载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的曲折历程,保存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史料,成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P131第一段)
2、报纸出现的意义
组织学生讨论:报纸出现的意义?(结合课本第134页“阅读与思考”)然后指出:反映了民间心声,具有一定的舆论导向作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习惯(远至国内外大事,近至物价涨落,人们离不开报纸,看报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丰富了人们的信息来源和知识来源;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也增加了产业工人和知识分子的队伍;便于各种思想主张的宣传。
二、近代出版业
1、“近代中国文化的双子星”——商务印书馆(上海)、中华书局(上海)。
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在翻译介绍西方的科学、文化,保存和传播传统文化以及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http://
1、让学生看课本第133页的商务印书馆的图,向学生介绍商务印书馆的创业史,(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现代出版事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100年来,商务印书馆出书3万余种。目前,以翻译介绍外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著作和编纂出版语文工具书为主要任务,兼及研究著作、教材、普及读物等。香港、台北、新加坡、马来西亚吉隆坡都设有商务印书馆。)
2、中华书局 http://www.zhbc.
向学生介绍中华书局的历史:中华书局成立于1912年元月,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由陆费逵(伯鸿)先生在上海创办。建局之初,奉行“开启民智”的宗旨,以编辑出版各类教科书为主,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行新式教育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建局不久,中华书局的出版事业得到迅猛发展,在国内出版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中华书局云集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及社会名流,如梁启超、于右任、范源濂、马君武、田汉、张闻天、潘汉年、徐志摩、钱歌川、陈伯吹、张相、舒新城等,并陆续出版了《中华大字典》、《辞海》、《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颇有影响的书籍,编辑出版了《大中华》、《新中华》、《学衡》、《中华学生界》、《中华小说界》、《小朋友》、《中华故事》等20余种深受读者欢迎的刊物。
2、近代出版业的特点和影响
近代出版业借助不断改进的机器印刷技术,书籍印刷数量急剧增加,出版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近代出版业作为一种新兴传媒,对于文化与知识的传播、社会生活的扩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132)
三、无线广播
1、无线广播的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
2、国内首家广播电台:1923年一个美国人在上海创建的无线电台开始播音。
3、中国人自建的第一座电台: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
4、无线广播的特点
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大批不识字的民众也成为新媒体的受益者。
【总结巩固】
鸦片战争后,大众传媒的兴盛有何积极意义?学生回答后指出: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化的深入,伴随西方文化而来的大众传媒也纷纷在中国出现,它们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大众的文明程度,也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改变了中国生活的阶级结构。介绍西学,传播文化,保存文明,教育民众,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兴盛,对政治、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真题训练】
1、下列历史事件,出现在上海的是( D )
①创建京师大学堂 ②创办《申报》 ③创办商务印书馆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
2、《申报》的性质是( A )
A、商业性报纸 B、官方报纸 C、娱乐性报纸 D、区域性报纸
【教学实践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第18课《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
山东潍坊新华中学 孙文香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民族工业发展的先驱、张謇“实业救国”、民族工业曲折发  展的状况、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障碍
情感目标 深刻体会张謇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和不畏世俗的勇气,增强 “做一个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人”的信念
能力目标 自主协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搜集整理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知识体系1.简要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发展的历程?分析其发展和萧条的原因,谈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列举整理几个著名的民族工业企业、建立者、时间、地点等
3.总结概括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障碍分别是什么?
能力提升阅读材料做题
1.材料一: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当时,他们认为,“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都作出一些鼓励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示。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近代工业。
材料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倾销,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严重障碍。这种障碍在一战期间大为减弱。1915年,群众性的抵制日货运动打击了日本的经济侵略,也支持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据海关统计,我国入口货价值均较大战前减少,其中1919年竟比1913年减少20.3%。
材料三:中国面粉畅销英、法、美、俄、日和新加坡、菲律宾等地,改变了过去洋面充斥国内市场的状况。辛亥革命前,中国产业工人约有60多万;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加上外资企业的产业工人,已增加到200多万。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6个原因
(2)材料三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哪些作用?
2.材料一:采用机器来已引起很多人的反对……封建手工缫丝业行会,扬言要捣毁机器,以保护手工缫丝业者的利益……第二个理由是因为男女在同一厂房里作工,有伤风化……人们又反对汽笛声音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 甚至把失业原因归咎于机器缫丝厂的设立,群起捣毁缫丝厂。陈启沅迫不得已一度将丝厂迁往澳门。以后,这个厂终因外国资本的排挤而倒闭。
材料二:为创办大生纱厂,张謇奔走于南京、武汉、南通、上海等地,向商人、官员筹集资金而不得,饱尝人世间冷暖……官绅接洽说话,一天几变,捉摸不定…… 上面的总督虽然赞助,而底下的官员没有一个不拆台的…… 张謇经常要靠卖字画自己筹备路费,结果也是常常无功而返……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已经走下坡路了
请回答:(1)从两则材料看,中国近代早期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有哪些方面?
(2)由张謇等创办实业你感受到了什么?他们的失败结局说明了什么问题?
3.近代山东建有两家著名的酒水企业,一是1898年广东华侨张振勋在山东烟台创设的张裕酿酒公司,生产葡萄酒、白兰地。一是1904年英德两国资本家合资在青岛创办的英德麦酒厂。1948年,该厂被齐鲁公司接管,改名青岛啤酒厂。
请回答:(1)指出张裕酿酒公司和英德麦酒厂(青岛啤酒厂前身)建立的历史背景。
(2)结合地理知识及生活体验说说这两家企业能在山东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3)(古往今来一线牵)旧中国西方国家在中国投资设厂与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在华投资设厂有何本质不同?
4.材料一:1984年,张謇考中状元……鉴于甲午战败,国事日非,为了实现“救贫”“塞漏”的抱负,在南通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起了张謇的极大愤怒和忧虑。于是他集资50万银两,在通州的唐闸镇创办了南通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又陆续创办了大生二厂,三厂、副厂。到1921年获利1600多万两成果令人瞩目。然而在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迅速增加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中国民族工业无力抵抗,大批倒闭。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已经走下坡路了。
材料二:张謇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他有着宏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性格,终生抱定"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爱国热忱。胡适评价张謇:“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张謇在民国时期有着较高的声誉,这与他在中国实业、教育等方面的突出成就是分不开的。50年代,毛泽东主席谈及民族工业发展时说,“……(中国)最早有民族轻工业,不要忘记南通的张謇”。
请回答:⑴由材料看出张謇的创业活动是 年以来 发展的一个缩影。你能论证吗?
⑵由张謇的创业活动,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做一个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人?
看我的!……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一、单项选择题
1.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乡创办大生纱厂是在:(  )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的冲击
B.日本给北京政府贷款
C.北洋军阀的分裂
D.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指(  )
A.1911-1914年      B.1912-1918年
C.1913-1919年      D.1914-1923年
4.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发展从行业看,发展较快的是(  )
A.轻工业        B.重工业
C.交通运输业      D.农业
5.清朝状元实业家张謇提出(  )口号:
A.“师夷长技”     B.“自强”
C.“求富”       D.“实业救国”
6.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凋谢、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
A.帝国主义的侵略
B.封建势力的压迫
C.官僚资本势力的压迫
D.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
二、材料解析
1911年—1919年中国面粉业工业发展情况比较表
时间 面粉厂和机器磨坊(家) 资本(万元) 日产(万袋)
1911年 40 600多 4.3
1919年 120 4500 18.8
请回答:(1)材料中的数据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2)数据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资料下载 感悟张謇少年好学轶事
张謇4岁学识《千字文》,5岁已能从头到尾背得一字不错,便随兄进了邱家书塾的书房。11岁念完《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孝经》、《学》、《庸》、《论》、《孟》、又开始念《诗经》、《国风》,听人念《滕王阁序》已能领会。13-15岁《尔雅》、《春秋》、《左传》等读完,能做八韵诗,制艺成篇,足显才气。张謇从小写字也极用功,什么体都临上三五十遍,从不间断。
16的张謇开始进入科举考试去州试,可名在一百名外,而其父的朋友范当世获第2位,回书塾后先生大为呵责:“假如有1000人去考,要取999人,只有一个人不取,那就是你!”张謇听之非常难过。于是在塾中窗格上、卧室帐顶上,无处不写“九百九十九”五个字。以后,他睡时总用两根短青竹头将辫子夹住,只要头一动,身一翻,辫子牵痛头皮而醒,便不管天亮不天亮,立即爬起读书,又处处看见那五个大字,不由得伤感落泪,就不觉疲倦了。第二年又考,张謇名列前列,范反落在其后。每到夏天,蚊多肆虐,张謇每夜点着一盏油灯,写字读书,桌子底下的两只脚,被蚊虫干忧咬得苦不堪言。他想得一法,搬了两只空坛子摆在桌底下,将两腿伸进坛子,以抵挡蚊子侵袭。他历经乡、县、州、院、殿各级各类科考共26次,在试场度过了160天,8次未中,7次前10名,9次第一名,终于41岁中状元。
启示:经济发展需要政局稳定;政策支持……
“旧中国民族工业的特征”是什么,通过讨论得出发展阶段艰难曲折,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发展水平整体落后的历史结论。
旧中国民族工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发散性历史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总结民族工业产生的影响,明确其出现给中国历史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政治变化,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为后几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1)由张謇创办实业你感受到了什么?(2)张謇大生纱厂的结局说明了什么,最后教师简单归纳明确张謇出于爱国之心,兴办实业的爱国精神和不惧世俗的勇气值得钦佩,大生纱厂的结局也说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的最终归宿注定是悲惨的。大生纱厂可以说是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企业没有广阔前途,实业救国道路行不通。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内因)中国封建势力强大,自然经济的阻碍;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思想影响,工商业发展受阻碍,人们思想不解放。闭关锁国政策。(外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施压。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第(1)问要从这两家企业创办的时间入手去思考,张裕酿酒公司创办于1898年,青岛啤酒厂创办于1904年,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间段创办的。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何变化?民族工业发展有何机遇?
第(2)问考查的是地理知识,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可知:一地要建酿酒厂必须保证有原料(优质小麦、葡萄、水等)、有市场、交通条件好等,然后分析青岛、烟台是否具备这些条件?
第(3)问具有“古往今来一线牵”的特点,要求学生把旧中国西方国家在中国投资设厂与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在华投资设厂的本质不同找出来,应从其设厂的目的、影响去分析思考。(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输出成为列强对华侵略的主要方式,由此外国在华设厂数量增多。同时,随着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自身力量的不断壮大,华侨创办的企业也日益增多。张裕酿酒公司和青岛啤酒厂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创办的。(2)山东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属暖温带气候,土地比较肥沃,适于种植小麦、葡萄等农作物,这给酿酒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山东一些地区靠海,如青岛、烟台等,其他一些地区的地下水也比较充足,如济南等,可以为酿酒业提供水源;山东交通便利,产品很容易运输,有利于企业的发展。(3)旧中国列强在华设厂,其主要目的在于掠夺中国财富,赚取超额利润,具有突出的殖民侵略性。而现在我们吸引外资是建立在双方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我们可以利用外资和外国技术发展自己的经济,缩小与世界的差距,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习题材料(1)说明在1911年到1919年期间,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2)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革命的和进步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也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还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张謇一生为民着想,为民操劳实是中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提出者与尝试者。他的一些思想及做法于今天仍有着现实意义及作用……丁文江在张謇追悼会上演说时曾指出:“数年前余在美时,美前总统罗斯福死后,凡反对之者,无不交口称誉。今张先生死,平日不赞成他的人,亦无不同声交誉。”
PAGE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1课 社会习俗的变化
【内容标准】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发型服饰变化、称谓变化、礼节变革、提倡女权等知识。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迁的讨论与分析,让学生得出这是道德观念、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民国初年社会风俗的变迁与创新,有其重大的社会价值,它是社会发展的缩影。
【教学要点】
要点: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倡女权
重点:清末民初的社会风俗变迁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难点:新风取代旧俗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辛亥革命在结束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同时,也促使中国人思想解放与生活方式改变,其突出表现是西风东渐,中国的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变。
【新课探究】
一、剪发辫、易服饰——生活方式近代化
1、剪发辫
①剪辫运动,兴起于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的去留成为从新从旧的标志。
②孙中山颁布限期剪辫令,剪辫深入城乡。
③剪辫的影响:改变了旧的落后的观念,方便工作,有利于个人卫生,对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理发业等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
2、易服饰
①辛亥革命后:洋装洋饰开始流行。
②民国初年:男子礼服——西服、褂袍;女子礼服——褂裙。
③20世纪20年代后:男装——西服、中山装、长衫,其中中山装逐渐成为中国男子礼服。女装——旗袍。
④易服饰的影响:服饰的多样化与不断翻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
二、改称谓、废跪拜——人格独立与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1、改称谓
①孙中山发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的“大人”、“老爷”称呼,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称“先生”或“某君”。
②影响: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影响遍及社会各个角落。
2、废跪拜
①清代通行的礼节:跪拜、作揖、请安、拱手。
②民国成立后:制订“礼制”,核心是以鞠躬礼和脱帽礼代替跪拜等旧有礼节。
③中外人士交往开始使用握手礼。
④影响:废跪拜是民国初年礼仪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三、禁缠足、倡女权——妇女解放的两大标志
1、禁缠足
①西方传教士:设立天足会,反对缠足。
②清政府:颁布缠足禁令。
③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饬令各省劝禁缠足,各地展开大规模的放足运动,出现“解放脚”。
④影响:使女性参加社会活动更方便,成为提倡女权的先声。
2、倡女权
①清末民初,一些受西方思想影响的女性开始勇敢地走向社会,参加社会活动。政治上,从军参政;教育上,进学堂读书、出洋留学、男女同校;婚姻上,追求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的呼声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
②妇女解放的意义:妇女解放是清末民初移风易俗最典型的例证,它意味着辛亥革命革除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恶习,生活方式开始走向近代化。
【总结巩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后,因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移风易俗蔚然成风。同时结合P140“材料分析”中紫禁城内仍然照跪不误的事例,强调旧风俗、礼节的废除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新风取代旧俗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真题训练】
1、下列哪一社会现象,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可能出现的( A )
A、1905年,一位中国商人在北京东交民巷建造住宅
B、1913年,一对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在南京街头热烈握手
C、1917年,张謇的大生纱厂生产和销售业绩良好
D、1916年6月,《申报》报到了上海工人罢工的情况
2、下列各项,在20世纪初的中国可能出现的是( D )
①坐轮船、火车 ②使用洗衣机、电视机 ③照相、看电影 ④男子剪辫,女子不缠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其目的是( C )
A、消除清政府在政治方面的影响 B、美化人们的生活
C、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D、满足西方国家的要求
4、孙中山曾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革除“大人”、“老爷”等称谓,还规定民间普通称谓改为“先生”或“某君”。这体现了( C )
A、在称谓方面,临时政府犯了盲目追求国际潮流的错误
B、中华民国政府想标新立异以示与清政府的区别
C、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D、称呼更简洁了
5、下列服饰,属于沿用西式服装价值观念和审美习俗,结合中国人穿着的习惯和传统服装的样式,而创制的新服饰,并且在国际上被视为最具中国特色服装的是( D )
A、西服和中山装 B、西服和唐装 C、中山装和连衣裙 D、中山装和旗袍
【教学实践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近代中国物质文明之最 名 称 类 别
第一艘实用性蒸汽轮船 黄鹄号 水路 交通运输
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 轮船招商局
中国自建第一条铁路 唐胥铁路 陆路
第一个成立出租汽车公司的城市 上海
第一个开通有轨和无轨铁路的城市 天津和上海
第一个使用煤气灯的城市 上海 照明
第一条敷设的水路电报线 香港——上海 通讯
第一家设立营业性照相馆的城市 上海
第一部无声电影 《定军山》 影像
第一部故事短片 《难夫难妻》
第一部有声片 《歌女红牡丹》
第19课 物质文明的进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