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3课 科学技术的发展华教案
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内容标准】
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教学目标】21世纪教育网
1、知识与能力:知道京张铁路、“侯氏制碱法”、李四光与地质力学、华罗庚与中国数论研究等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爱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上讲台讲述近代中国科学家的故事,训练其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近代中国科学家不懈努力,乐于奉献的精神,教育 学生树立发愤学习,报效祖国的志向,并懂得科学态度与方法是指导工作的准则。21世纪教育网
【教学要点】
要点:詹天佑、侯德榜、李四光、华罗庚等科学家及其成就。
重点:近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难点:对科学家从海外归国、报效祖国的理解。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从《中国的科学技术是怎么落后的》视频或文字资料引入:然而,中西两种文明的交流碰撞,有力地促进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京张铁路的修筑、“侯氏制碱法”的发明、地质力学理论的提出、中国数论学派的开创,科学家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推动了科技事业的进步,极大地鼓舞了民族自信心。以此导入。
【新课探究】
本课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将詹天佑、侯德榜、李四光、华罗庚等科学家穿插成4个小故事,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总结的过程中贯彻爱国思想教育。21世纪教育网
一、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1、让学生介绍詹天佑的故事
2、出示图片:青龙桥站西“人”(教材上为“之”)字形轨道上下行车的情景,让学生说出“人”字形轨道的工作原理。(詹天佑修建的京张铁路要经过地势陡峭的八达岭,为了克服陡坡的难度,保证列车能安全地爬上八达岭,詹天佑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从青龙桥起依着山腰设计了一条“人”字形轨道,来降低坡度。列车在这里用两个车头,一拉一推,保证了列车安全爬上陡坡,这是詹天佑在铁路史上的一大创举。)
3、教师强调:京张铁路的地位与意义。
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1909年竣工通车。
京张铁路的建成,增强了中国工程师的信心,大长了中国人志气,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标志之一。
提醒注意区别:唐胥铁路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
二、侯德榜制碱
纯碱就是苏打。学生自主学习时要突出侯德榜的高风亮节(把制碱技术贡献给世界)。
教师强调侯德榜的贡献:
1、主持研制的“红三角”牌纯碱,荣获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
2、抗战爆发后,通过艰苦卓越的探索,发明了联合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为中国及世界化学工业作出贡献。
三、李四光与地质力学
突出科学理论的前瞻性和科学对社会的贡献。
教师强调
1、李四光的成就:①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②,科学预测了松辽、华北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2、地质力学理论创立的意义:为研究地壳运动开辟新途径,摘掉中国贫油国的帽子。
四、华罗庚与中国数论学派
突出华罗庚的爱国事迹,介绍哥德巴赫猜想,补充他的学生陈景润的事迹,指出当今中国数学的发展状况(P151小字部分)。21世纪教育网
教师强调:
华罗庚的成就:华罗庚使我国杰出的数学家,成就:①在数论、代数与几何、复分析等方面都卓然成家、。②领导学生在数论特别是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形成了数论研究中的中国学派。
【总结巩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下面表格内的内容。
【真题训练】
1、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是( C )[21世纪教育网
A、唐胥铁路 B、淞沪铁路 C、京张铁路 D、青藏铁路
2、下列各项,属于詹天佑成就的是( C )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创办商务印书馆
C、设计并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 D、发明了联合制碱法
3、下列人物,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的是( A )
A、李四光 B、詹天佑 C、侯德榜 D、华罗庚
4、上述四位人物中,领导了他的学生在数论特别是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形成了数论研究中的中国学派的数学家是( D )
5、上述四位人物中,有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终于揭开了制碱的奥秘而成为世界闻名的制碱工业权威,他是( C )
【教学实践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4课 思想文化的演进
【内容标准】
(1)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2)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魏源的《海国图志》、严复的《天演论》、鲁迅的《狂人日记》、画家徐悲鸿、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等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上讲台介绍近代中国思想家及艺术家的生平,训练其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演进史的介绍,引发学生对其时代性的思考,激发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要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要点: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和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重点:魏源、严复、鲁迅的思想及其时代意义。
难点:严复译著的历史意义和鲁迅作品的思想性。21世纪教育网
【导入新课】21世纪教育网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21世纪教育网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器物→制度→思想文化。
【新课探究】
一、近代思想
1、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思想家
特点:学习西方器物,主要代表林则徐、魏源等。
重点介绍魏源。先由学生上台介绍魏源的生平。
教师强调:①魏源,湖南隆回人,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②“师夷长技”即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在当时是进步的;“制夷”是抵御外国的侵略,是爱国的。③影响:魏源的思想反映了鸦片战争以后,知识分子中的先进人物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解脱出来,开始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对以后的洋务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2、第二阶段(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思想家
这一阶段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理想和制度。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及严复等。
由学生上台介绍严复的生平。
教师强调:①介绍严复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严复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②他在19世纪末的主要贡献有:系统介绍和传播西方的哲学和社会政治学说;批判旧学,反对君主制和八股取士。其中,他译著赫胥黎的《天演论》影响最大。结合课文中的“严译名著书影”,介绍严复的译著,重点解释《天演论》及其主要观点:“物竞天泽,适者生存”。“物竞”即生物为生存而展开竞争,“天泽”即自然对竞争者进行选择,能适应自然环境者便能生存下去,否则就会被淘汰。③引导学生讨论并评价此观点(影响):在19世纪末,人类社会同样存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一个落后的国家与民族若不变法维新,发愤图强,就有亡国灭种的可能。当时中国正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严复在这种形势下敲响了救亡图存的警钟。《天演论》为甲午战争后正勃然兴起的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全新的思想武器,加强了中国人救亡图存的紧迫感,极大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程。
二、新文学
1、向学生简介新文化:新文化运动开始后,中国新文学蓬勃发展起来,出现了鲁迅、茅盾、老舍等著名文学家。
2、由学生上台介绍鲁迅的生平。强调: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
3、请学生说出鲁迅作品:①《狂人日记》(1918年)——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②《阿Q正传》(1921年)——通过对阿Q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批判了中国的国民性。③《野草》(1927年)——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奇葩。④他的杂文被誉为“匕首与投枪”。
4、结合P158“阅读与思考”,向学生介绍鲁迅作品的思想性。
鲁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与强大的震撼力,影响深远。鲁迅创作了大量的杂文,同国民党政府的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动文人进行激烈的论战,突破了他们的“围剿”,而鲁迅正是在这一“围剿”中,以笔代枪,进行斗争,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作为作家,鲁迅是永远不可替代的。他对民族、对人民巨大的悲悯以及血性的东西,被视为“鲁迅精神”,这正是鲁迅的意义所在。毛泽东称赞“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就是因为鲁迅同北洋军阀、国民党独裁统治作斗争的精神是富有韧性的,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屈服和妥协。
三、美术绘画
1、简介近代美术:近代中国美术界,群峰凸起,著名画家有徐悲鸿、齐白石(湖南人)、张大千等。
2、由学生上台介绍徐悲鸿的生平。
3、在指导学生欣赏徐悲鸿的代表作《天横五百士》、《九方皋》、《群马》。明确徐悲鸿作品的特点: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徐悲鸿所画的奔马,桀骜不凡,自由奔放,观之令人惊心动魄,在写实中充满了浪漫主义风格。画家不仅把骏马作为自己绘画风格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对自由和激情的赞美和讴歌[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四、音乐艺术
1、由学生上台介绍聂耳、冼星海的生平。
2、引导学生回忆聂耳与冼星海的主要作品。聂耳代表作有:《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等。冼星海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被认为是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3、重点介绍《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过程,让学生欣赏《毕业歌》。播放《黄河大合唱》片断,介绍其历史背景,分析其历史意义。
教师强调:《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反映了当时民众抗日救国的爱国热情与坚定意志。《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湖南人)写词,聂耳谱曲,解放后被定为国歌。
【总结巩固】
教师归纳全课:在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是从器物到制定,再到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和选择取舍的过程。近代文学和艺术作为新的文化形态和新的精神力量,给中国近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真题训练】
1、一位清朝官员在1909年可能看到的是( A )
A、京张铁路的通车典礼 B、政府下令剪辫、易服
C、人们高唱《义勇军进行曲》 D、科举考试结果揭晓
2、《海国图志》的作者是( B )
A、严复 B、魏源 C、林则徐 D、曾国藩
3、下列人物中,其杂文被誉为“匕首与投枪”的是( A )
A、鲁迅 B、胡适 C、李大钊 D、严复
4、下列文学作品,属于文学巨匠鲁迅所写的是( A )
①《狂人日记》 ②《孔乙己》③《屈原》④《阿Q正传》⑤《野草》⑥《骆驼祥子》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⑤⑥ D、①④⑥
5、《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 C )
A、解放战争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后
6、下列各项,属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代表作品的是( B )
A、《义勇军进行曲》B、《黄河大合唱》 C、《毕业歌》 D、《东方红》
【教学实践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2课 新式教育的发端
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内容标准】
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科举制度的废除、京师大学堂、蔡元培的教育理念等知识。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建立、废除史实的回忆与介绍,使学生懂得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废除都是历史的进步,培养学生历史比较能力与辨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资料,了解新式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制度的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学要点】
要点:科举制的废除、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重点:科举制度的废除。
难点:蔡元培的办学宗旨。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结合第七单元的导言,简单介绍本单元的内容,导入新式教育的发端。
【新课探究】
一、科举制的废除
1、提问:科举制是哪朝建立的?建立之初,它有哪些进步性?学生回答后,老师回顾上学期学到的知识,简要介绍科举制的发展过程。隋朝创立科举制,设立进士科;唐朝完善科举制,常设进士科与明经科。在当时,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是进步的。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制度,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提问:近代社会为什么要废除科举制?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①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②它的考试内容不仅不济实用,而且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才智,录取程序也不利于选拔人才。③有识之士不断呼吁改革甚至废除科举制。
3、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颁布废八股的召令,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随着新式学校的建立和西学的传入,1905年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制。历时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遂告终结。
4、提问:废除科举制有什么样的意义?学生回答后强调:科举制的废除,断绝了人们对科举功名的追求,最终促成了近代新式教育体系的确立。
5、科举制的建立和废除都是历史的进步
以此引入:为何说科举制的建立和废除都是历史的进步?学生回答后指出:科举制的建立与废除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由强调门第到注重学识;由追求功名到重视实践,反映了中国社会人才观念的巨大变化和思想观念不断解放的历史发展趋势。科举制的废除,成为近代新式教育体系确立的前提。
二、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
提问学生:中国新式教育体系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回答后指出:
1、科举制的废除成为新式教育体系形成的前提。
2、1904年,清政府颁布实施近代中国第一个学制,对国家的教育系统、教育对象、课程设置等作了详细的规定。
参照课文小字,向学生介绍新学制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新学制构筑了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为主干的国民教育体系。其特点是课程以西学为主、强调自然科学。
3、学制改革
①民国成立后,缩短了修业年限,更加强了自然科学。
②1922年再次改革,规定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6年。至此,中国新式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4、在新式教育发展的同时,留学日本和欧美渐成风气,大批学子出国留学,回国后大多从事教育工作,促进了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
三、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1、京师大学堂的创立
戊戌变法期间(1898年7月),光绪皇帝发布上谕,创办京师大学堂。[21世纪教育网
2、京师大学堂的地位:京师大学堂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学府 ,兼具有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职能。
3、京师大学堂的改名: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4、蔡元培的教育改革(1917年)
措施:①办学目的——要求学生戒除读书做官的思想。
②办学宗旨——本着兼容并包的精神聘任教师,活跃学术氛围。
③办学氛围——鼓励学术研究,砥砺道德。
④办学方式——民主办学,教授治校。
影响:北大很快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介绍蔡元培的生平:蔡元培,清朝进士,著名教育家,积极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1月,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6年任北大校长。北大之所以有优良的学风,与蔡元培有密切的关系。蔡元培先生出任校长后,在办学宗旨,办学氛围,办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尤其在办学宗旨上,实行“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大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提问:何谓“兼容并包”的精神。蔡元培反对把学术与政治混为一谈,只要是学术上的权威,不论其持何种观点,都可以作为教授在北大授课。这种“兼容并包”的民主办学方针,使许多“道不同”、“意见不合”,甚至“势若水火”的学者、大师都云集北大,北大真正成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北大学生既可聆听梁漱溟的《佛教哲学》,又可拜读李大钊的《唯物史观》;既可接触马克思主义的陈独秀,也能熟悉杜威实用主义的信徒胡适。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最初基地。五四运动发生后,蔡元培为抗议军阀当局逮捕学生,愤而辞职。北大的这种既代表学术和科学,又代表正义、勇敢和道德的伟大精神,是蔡元培的领导下形成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介绍北京大学的发展历史
创立:1898年。 前身:京师大学堂。 改名:民国初年(1912)。
发展:五四运动期间(蔡元培任校长时期)。 搬迁:抗日战争期间。
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灾难:“文革”期间。 再次发展:改革开放后。
【总结巩固】
科举制上学期刚学过,学生比较了解,同时复习,加强学生的印象。北大是学生向往的最高学府,比较感兴趣,因而增加篇幅介绍北大,特别是蔡元培思想的影响。
【真题训练】
1、关于近代开展新式教育的影响,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
A、巩固了清朝的统治 B、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C、培养了实用人才 D、顺应了时代潮流
2、下列有关京师大学堂的叙述,正确的有( B )
①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中开办的 ②京师大学堂的设立与光绪皇帝无关 ③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 ④京师大学堂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学府 ⑤京师大学堂兼具有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职能 ⑥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⑦ 它的创办,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③④⑤⑥⑦ C、③④⑤⑥⑦ D、①③④⑥⑦
3、科举制在中国存在了( B )
A、1000年 B、1300多年 C、1500多年 D、2000多年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实践与反思】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