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1-12 20:07:00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题 第8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教学目标21世纪教育网 知识能力 1.巴黎和会 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来源:21世纪教育网2.五四运动爆发的内外因素,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3.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中共成立对中共革命的影响。
过程方法 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情感价值观 1.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五四精神值得一代代青年发扬光大。2.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开天辟地的大事。
教学重点 1.五四运动的经过和历史意义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意义
教学难点 1.历史事件发展顺序。2.工人运动 思想运动
教学方法 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就在新文化运动发展的过程中,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历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讲授新课】一、历史发展顺序一战结束——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共一大(1918)——(1919)——(1919.5.4)——(1921.7.23)二、五四运动1.背景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但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却仍然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革命的果实,又在1915年,为实现他的皇帝梦而接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使中国面临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袁世凯死后,各帝国主义支持的各派军阀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在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欧洲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工业在这时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也壮大起来了,产业工人的数目由1913年的约65万人发展到1919年的200万人左右。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参加斗争,是五四运动能够取得胜利的主要因素。作为五四运动的先导,标志着中国人民新觉醒的新文化运动兴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五四运动的发动作了思想准备。1)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2)群众基础:民族工业发展,工人队伍壮大3)政治局势:北洋政府卖国,人民负担加重2.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 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3.过程时间中心要 求领导者主力结果1919年6 月前北京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21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等陈独秀李大钊学生被镇压1919年6月后上海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等同上工人初步胜利4.性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5.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工人阶级在运动中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发挥了巨大的力量。五四运动发生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极大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三、新民主主义革命1)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同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旧式的民主主义革命相比,在反帝反封建这个目标上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属于民主主义革命。但是领导革命的阶级从农民、开明地主、资产阶级等,变成了无产阶级;参加者也从少数“精英分子”扩大为人民大众了。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从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结束。1949——1956仍属新民主主义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阶段从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开始,到1935年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成立的基础1)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组织基础——早期党组织的建立2.中共一大1)时间:1921.7.232)地点:上海——嘉兴3)内容:通过了党的纲领,确立了党的名称,明确了党的目标,选举了党的领袖4)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从此中国的革命面目焕然一新了。3.中共二大1)时间:19222)内容:1)最高纲领——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2)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3)两者关系——最高纲领是最终目标,最低纲领是实现手段与途径
板书设计 第8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历史发展顺序二、五四运动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题 第9课 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南京政府的建立
教学目标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知识能力[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中共三大 国民党一大 黄埔军校 北伐战争 四一二政变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七一五政变 宁汉合流2.国民两党合作及破裂的原因[21世纪教育网
过程方法 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情感价值观 1.孙中山为革命奋斗一生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仰.2.准哦年工会的民主纲领与新三民主义基本一致,是国共合作的基础。3.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历史证明了国共真诚合作的重要性。4.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他们在北伐战争中不惜流血牺牲,为后人树立起一座丰碑。
教学重点 1.国共第一次合作2.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教学难点 1.国共合作的特殊性2.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教学方法 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中国近代史上,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均以失败告终。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完成革命目标,共产党先后领导了多次工人运动,但是均以失败告终。另一方面。经过无数革命洗礼的孙中山也在积极探索新的革命道路及。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与一心救中国的孙中山开始了国共第一次合作。【讲授新课】 一、历史发展顺序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北伐——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3)——(1924)————(1924)————(1924)——(1926)——(1927.4.12)——()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宁汉合流——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7.7.15)————(1927)——(1927)二、国共第一次合作1.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背景:1)国共合作的必要性:①国民党——多次革命均以失败告终,孙中山为了寻求继续革命的道路,必须有新思路,新方法,新的自持力量。②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共产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2)国共合作的可能性: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的基本宗旨与目标与共产党的最低纲领有一致的地方。2.国共合作的过程:1)共产党“三大”——讨论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①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容易被接受,且有利于改组国民党。②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后,可以借助孙中山和国民党的力量,公开开展革命活动,扩大自身的力量。③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但中共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仍保持独立性。2)国民党一大——国共合作开始①政治上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组织上通过了改组国民党的具体办法,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②意义: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3.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1)黄埔军校创办的原因:培养军政干部,建立革命武装2)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4.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1)北伐战争的背景①必要性: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北洋政府的腐败统治。②可能性: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力量的壮大2)目的:打倒列强(反帝) 铲除军阀(反封建)3)对象:吴佩孚(两湖) 孙传芳(江西,福建) 张作霖(东北)4)先锋:叶挺独立团5)胜利进军的原因:1)作战方针正确;2)国共两党紧密合作;3)叶挺独立团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官兵浴血奋战;4)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积极支持和紧密配合等。6)影响:北伐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有力的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5.国共合作的破裂1)国共合作破裂的标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2)四·一二反革命政变①发动者:蒋介石②条件:帝国主义的扶助;江浙财团的支持;北伐军的武装③结果: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3)七·一五反革命政变①发动者:汪精卫②结果:建立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后,中国大地上同时并存着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4)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①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革命; ②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造成严重危害。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意义1.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 2.北伐战争的的迅猛发展,威慑了帝国主义列强; 3.党大大地拓展了成员数量和组织,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 4.合作失败后,使共产党开始成长成熟,懂得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四、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宁汉合流:1927年秋,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合并。2.意义:1)国民党政权走向统一 2)标志国民党建立专制统治
板书设计 第9课 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南京政府的建立一、历史发展顺序二、国共第一次合作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意义四、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题 第10课 红色政权的创建与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21世纪教育网 知识能力 1.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 秋收起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会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红军反“围剿”斗争 红军开始长征 遵义会议 红军会师和长征胜利结束[来源: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过程方法 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情感价值观 1.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2.长征的历程显示了红军战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革命队伍无比顽强的生命力。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为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2.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 1.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原因
教学方法 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讲授新课】一、历史发展顺序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1927.4.12)—————(1927.7.15)——(1927.8.1)——(1927.8.7)——(1927.9)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回师——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反围剿——————(1927.10)————(1928.1)——————————————(1931.冬)——(1930.12—1933)—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开始————遵义会议———红军会师(1934.10)—————(1934.10)——(1935.1)——(1936.10)二、南昌起义1.背景:1927年4月和7月,中国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勾结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使中国人民从1924年开始的国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败。 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挽救中国革命,中共中央决定武装起义。2.时间:1927.8.13.地点:江西南昌4.领导人:朱德、周恩来、贺龙、陈毅等5.结果:一度占领南昌,撤出南下途中受挫6.意义:1)第一枪: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2)第一步:起义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第一步。3)第一支:起义中创建了人民军队中的第一支队伍。4)第一幕:起义拉开了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新阶段的第一幕。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创建过程1)“八七会议”:党中央面临紧急情况召开的重要会议,会议确定的总方针中,“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是提出了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土地革命”实际上是初步设想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2)“秋收起义”:毛泽东与1927年9月开始发动领导。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4)井冈山会师5)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几省交界,农村包围城市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的条件1)双方力量对比情况:敌强我弱,敌人的力量集中在城市,在城市起义不可能全胜。2)井冈山条件:位于湖南、江西交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有利于部队给养的筹集;离大城市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目的:为更好统一领导和协调各根据地和各红军队伍,2.时间:1931年冬3.领导:毛泽东为政府主席,朱德为军委主席兼红军总司令4.首都:江西瑞金5.意义:这是中国第一个红色中央政权。五、长征1.背景: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2.时间:1934.10—1936.103.遵义会议1)时间:1935.12)内容:思想上纠正左倾错误思想路线,组织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3)意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悠关的转折点。4.长征胜利:三大主力会师5.意义:1)粉碎——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保存——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最后到达陕北不足三万人。但这是经过千锤百炼保存下来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它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 3)宣传——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小结:创建第一支人民军队:八一南昌起义;开辟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成立第一个红色中央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处理党内分歧:遵义会议;红军第一次战略大转移:二万五千里长征。
板书设计 第10课 红色政权的创建与红军长征一、历史发展顺序二、南昌起义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四、长征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