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 课件(共30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 课件(共30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26 09:05:28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的选)

职业:皇帝

主要经历:
1328——1352年
放牛,做和尚,主要工作讨饭、撞钟
1352——1368年
造反(这个猛)
1368——1398年
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猜一猜:
朱元璋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2.正确认识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的影响。
新课探究
1.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一、明朝的
建立
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
应天(南京)
朱元璋
明太祖
1368年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灭元朝时间:
1368年
灭元朝标志:
攻占大都
2.明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怎样才能让大明历经万代,长治久安呢?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了哪些措施强化皇权?
1、全面改革官制;
2、设置特务机构;
3、改革科举制度。
朱元璋强化皇权
原因
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
1、全面改革官制
措施

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中央:



丞相上朝仪式的变化
胡惟庸——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
明朝丞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朱元璋《皇明祖训》
目的: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皇帝






朱元璋强化皇权

1、全面改革官制
地方:
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承宣布政使司(民政)
提刑按察司(刑狱)
都指挥使司(军政)
中央
行中书省(行省)












皇帝
中书省:丞相
中央:
地方:












皇帝
设三司
中央:
地方:
布政司(民政)
按察司(刑狱)


(军政)
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元史·百官志》
影响:皇权高度集中,
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朱元璋强化皇权

1、全面改革官制
军事:
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明朝地方军事机构设置
“宋濂请客”
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吃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的说:“你没有骗我!”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
朱元璋通过采取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设置特务机构—锦衣卫
朱元璋强化皇权
2、设置特务机构—锦衣卫
措施
明太祖朱元璋时候,出于监控官员的需要,将管辖皇帝禁卫军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这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俗称“诏狱”,诏狱里采取剥皮、抽肠、刺心等种种酷刑。明成祖时还设了东厂,明宪宗又加设了西厂,三大机构统称为厂卫特务机构。
锦衣卫触犯了臣民的哪些权利?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别,
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稗史汇编》
朕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现向天下招纳贤士……
皇榜
王生看到告示之后,于是他回家积极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要怎样备考呢?
家里人纷纷为他出谋划策。
父亲说:“熟读诸子百家的书籍。”
叔叔说:“写文章观点要独特创新。”
舅舅说:“写文章文体要灵活多样。”
思考:你认为他家人的建议能采纳吗?为什么?
朱元璋强化皇权
(1)考试内容:
(2)答题观点:
(3)答题格式:
(4)影响:
3、改革科举制度
措施
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
“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四书》《五经》
《四书集注》
八股文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明末学者)顾炎武
扼杀了读书人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年代
世界主要
科技发明
中国
占百分比
汉代
45(件)
28
62﹪
隋唐
45(件)
32
71﹪
宋元
67(件)
38
57﹪
明清
472(件)
19
4﹪
“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似泥---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清)徐大椿
对我国的思想文化、科技的进步与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隋朝创立
以隋炀帝开设进士科为标志
唐朝完善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科目
武则天创立殿试,亲自面试考生
宋朝发展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明朝
温故知新:科举制度发展史
发散探究:
长期以来人们对科举制度有不同看法,大致是:
①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
②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
  请按自己的见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
发散探究:
①积极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试办法选择官员的国家,对西欧文官制有示范作用。它使中小地主凭借自己的才学,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统治阶层,扩大了统治基础,稳定了社会局势。它是封建社会完善的选官制度,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
八股取士增加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是考试向标准化、规范化的重要发展,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②消极作用:科举制度维护了封建社会,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因素之一。它禁锢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使其致力于钻研四书五经,脱离实际,尤其是压抑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国传统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学技术。最严重的是到了近代继续阻碍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于西方文化格格不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明朝八股取士
高考文科综合考试
考试性质
选拔性考试,为了选拔官吏
选拔性考试,根据考生的成绩,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考试内容
考核
目标
与要求
培养忠实于皇帝的奴仆
测试对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既测试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考试
范围
四书五经
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
命题指
导思想
只许在四书五经内命题,根据指定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以能力测试为主,考察学生所学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答卷的文体分八个部分,即“八股文”
1、答卷形式:闭卷(笔答)
2、题型:一般为选择题和综合题(如材料分析题、开放性问答题)等题型
课堂小结
厂卫特务机构
废丞相和中书省
吏 户

兵 刑 工
八股取士
按察司
废行中书省
布政局




群臣
人民
知识分子
地方
中央
1、被明朝万历皇帝钦笔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的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子,成为我国现存唯一的状元卷。该卷肯定涉及哪些内容
A.经济政策
 B.时事评论
C.诗词歌赋
D.四书五经
2、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
说明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3、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①废丞相,设三司
②设置厂卫制度
③八股取士
④设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明朝八股取士造成的危害有
①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
③考中做官的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④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唐、元、明三个朝代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以下说明正确的是
A.都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都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
C.都不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D.经济上都停滞不前
6、明初,国子监祭酒宋讷有一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为何昨晚不悦,宋讷大惊。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晚生气表情的画像。这件事反映的实质是
A.君权的强化
B.君臣关系亲善
C.君臣关系紧张
D.大臣昼夜忙于政务
7、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北端有一条东厂胡同,其命名与明朝设立的机构东厂有关。这一机构是由下列哪位皇帝设立的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建文帝
D.明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