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 课件(共6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 课件(共6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26 09:1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0张PPT。
预习课文 利用课前三分钟:
阅读14课内容 (并将知识要点在书中标示出来。)
野卧
天为罗帐地为毡,
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脚,
恐踏山河社稷穿。

——朱元璋七年级下册
14课 明朝的统治
14课 明朝的统治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剧、引导识图阅读等方式,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但同时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自学汇报 预习效果检测汇报自学的内容
分组学习展示各组代表对重点内容解读第14课:明朝的统治1. 明朝的建立 元顺帝君臣奢淫挥霍,为补财政亏空滥印新钞
导致通货膨胀,民不聊生.——“变钞”原因一:政治腐败元 顺 帝 政治腐败,统治者争权夺利,百姓怨声载道1351年,黄河泛滥,政府征调民众治理黄河时,克扣民工口粮,监工暴力, 激起民怨.——“开河” 于是,“治河”和“变钞”就成为民变的导火线,导致红巾军起义的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并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的队伍最为强大。朱元璋 朱元璋,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幼时贫穷,曾放牛,后入皇觉寺做了和尚。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
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由于英勇善战,足智多谋,被推为领袖。 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渐强大,先是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是称明太祖。
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朱元璋强化皇权思路导读:朱元璋对元朝灭亡的分析 朱元璋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他善于思考与总结,他认为:
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正是因为元朝末年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能,政治腐败,怂恿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致使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所以,朱元璋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
主题情景剧明太祖的烦恼
片断一
皇权的担忧 主题情景剧《皇帝的烦恼》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大大削弱了武将的权力。使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朱元璋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目的就是为了:
1 . 驻守各地
2 . 监控地方
3 . 巩固皇室
为监视官民: 朱元璋设置锦衣卫,目的是为了:
1. 掌管侍卫
2. 缉捕昏官
3. 刑狱诸事
4. 保护皇帝
5. 镇压官民
后来,明成祖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朱元璋强化皇权后……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这强化皇权的政策不仅巩固了皇帝的地位,加强了皇帝的统治,还为明朝日后的繁盛景况奠定了基础,使明朝最终成就了一番千秋大业。立祖训,强观念“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这是朱元璋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的“祖制”,明确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出身贫苦的朱元璋成为了一代帝王后,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了一番政治改革,最终强化了自己手中的权利。
有的时候,出身并不一定那么重要,只要我们有自信和勇气以及过人的才智,就一定能够成功。我们每个人都是天才,我们始终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我们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改革科举考试制度
主题情景剧《皇帝的烦恼》片断二
后生可畏 1. 命题范围:
2. 答题观点:
3. 文体要求:八股文四书五经的范围内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可以发挥
自己的见解必须分为八个部分如何选拔乖乖听话的官员 明朝的科举选官制度:“八股取士 ”八股文范文∧∧∧∧∧∧∧∧束股 后股 中股 起股 入手 起讲 承题 破题从右至左
?明朝的科举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顾炎武 明朝科举考试标准化、规范化,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好办法。八股取士有什么影响?
明朝经济的发展14、明朝的统治
1、农业2、手工业3、商业明朝经济从哪几个方面得到了发展?
探究四、明朝经济的发展1、农业方面有什么新的成就?引进新品种
农业——引进新品种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
探究四、明朝经济的发展2、手工业方面有什么新的成就?
手工业——地域性发展
景德镇——制瓷中心 青花瓷
探究四、明朝经济的发展3、商业方面有怎样的发展?
商业——地域性发展——商帮 晋商
商业——地域性发展——商帮 徽商
明朝经济的发展1、农业——引进新品种2、手工业——景德镇——青花瓷3、商业——商帮——晋商、徽商
明朝的统治一 改革政治机构
(全面改革官制)
二 设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
三 思想控制:八股取士
四 发展经济
农业引进新品种
发展手工业
商业出现商帮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
学习反馈发言讨论,大胆质疑
朱元璋为什么能够建立明朝? 释疑解惑韃靼瓦剌亦力把里烏思藏都司明朱元璋(明太祖)年号:洪武
释疑解惑教材P66相关史事:
一、朱元璋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并能采纳贤士建议,具备明君的素质三、朱元璋是一个励精图治、勤于政事的皇帝
“忧危积心,日勤不怠”——朱元璋遗诏 二、朱元璋是一个有远见、有政治头脑的领袖
提出鲜明的起义口号: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朱元璋为什么要废丞相,当时废掉的丞相是谁?为什么又撤了中书省和行中书省? 释疑解惑
材料一: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 …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释疑解惑 百官之首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 胡惟庸胡惟庸案
----相权与皇权的冲突明朗化的标志
胡惟庸为相七年,大权独揽,结党营私,使朱元璋觉得除了剪除别无选择。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宣布以“擅权植党”罪处死胡惟庸。
朱元璋废了丞相,为什么还撤了中书省和行中书省? 释疑解惑
除胡惟庸一人被杀外,因胡案被株连而死者竟达3万余人,其中功臣21人。
------明太祖成功收回行政大权。
朱元璋为什么要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成为五军都督府? 释疑解惑
侍卫亲军指挥蒋献告大将军蓝玉“谋反”.结果蓝玉案连坐族诛达1万5千人,把打天下的将领几乎一网打尽。
——明太祖成功收回军事指挥权蓝玉党案
----明朝第二大要案皇权与军权的冲突______ ______ 大将军 蓝玉
明太祖为什么要全面改革官职?一、说明被封侯的开国元勋们依功违纪,已非常严重。三、自身经历 “除恶务尽”------嫉恨贪官四、私心所致
为长孙朱允文扫除帝王治国之路上的一切隐患二、朱元璋主张“治乱世用重典”,不容功臣们放肆。释疑解惑
朱元璋之所以设特务机构锦衣卫,包括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增设东厂
目的:监视臣民(重点是臣——官吏),查找罪证,排除隐患,维护统治——强化君权深度思考
明朝加强君权有何利弊?思考讨论
利:
防止大臣专权,巩固了明朝统治,使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弊:
?政策皆出皇帝之手,容易出现失误,国家命运有赖于皇帝的个人素质;
?束缚了思想,抑制知识分子的创新性思维
?阻碍思想文化进步、科技的发展,也是中国社会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
说说明朝加强君权的利和弊?
谁能说出以下材料
分别指的是明朝加强君权的哪项措施?学以致用
材料: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顾炎武 材料: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别,
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稗史汇编》
---------------------------------------------------------------------学以致用
明朝加强君权与明朝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怎样?思考明朝加强君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有利于明朝经济发展的环境
灭元建明朱元璋,
改革机构权加强。
三司六部锦衣卫,
科举八股将才伤。
成祖强权设东厂,
国家从此渐衰亡。歌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