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
【内容标准】
(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爆发。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开展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21世纪教育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理解党中央和毛泽东审时度势,创造性地采取得宜的战略战术,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胜利地转入了战略反攻。
【教学要点】
要点: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爆发、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重点:重庆谈判;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难点:全面正确地理解国共双方举行重庆谈判的不同意图;理解人民解放军在战略防御阶段的战略战术的运用,以及其前后变化的合理性。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庆贺的日子。中国人民雪洗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那么历经八年抗战的人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和平、安定等)
但是中国人民的愿望被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破灭了。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决战,又再次陷入了三年内战时期。想不想知道中国又面临怎样的两种命运与决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6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
【新课探究】
一、重庆谈判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两种不同的命运和两个不同的前途(阅读教材教材105页的第一、二自然段)
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愿望,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国民党:背离全国人民的愿望,坚持独裁内战。
(特别突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对待人民愿望的截然不同的态度,与将要学到的国民党发动内战后的节节失败对应。中共代表人民的愿望,是一条光明的前途;而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背离人民的愿望,是一条黑暗的前途。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
问:这两条道路的选择与两个核心人物紧密相连,当时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人物分别是谁?
学生答:蒋介石、毛泽东。
2、蒋介石无意和平,却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为什么?
为了争取时间,部署内战,作好战争的准备;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假和平,真内战。
3、自主学习:既然明知蒋介石谈判是放烟幕弹,为什么毛泽东还到重庆去谈判?什么时间由哪里到达重庆?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政府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从延安飞抵重庆,同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毛泽东去重庆是为了争取国内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争和平,揭骗局。
探究:反正最后还是要和蒋介石打仗,毛泽东去重庆和不去重庆有什么区别呢?假如中共不派代表去重庆,或者毛泽东本人不亲赴重庆会有什么社会反响?
学生讨论:假如不去谈判的话,就为蒋介石发动内战提供了一个借口;中国共产党就会失去威信;毛泽东胆小;会认为共产党或毛泽东也不想和平;总之:如果不去,那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中国共产党就会失去政治上的主动。所以毛泽东本人勇往直前地去了。用柳亚子说的就是“弥天大勇”。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毛泽东去重庆时的一幅画面“毛泽东离开延安飞赴重庆,在机坪前的留影”(P106)。
引用文章《挥手之间》中对毛泽东这个挥手动作的描写:“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等到举过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在空中,一动不动了。”
师:同学们试着自己做一下毛泽东的这个挥手之间的动作,亲身感受一下,毛泽东当时心里会怎么想?体现了毛泽东的什么精神?
生:毛泽东为了国家的安危与希望,勇敢地去了;毛泽东非常自信,认为自己一定能够争取到国内和平。;毛泽东非常勇敢,明知是一个陷阱,但还是要去,勇气可嘉。
师总结:很好。尤其是毛泽东“用力一挥”细节描写,更是体现了毛泽东那种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
识图:蒋介石与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的合影
4、国共谈判的结果是什么?
结果是经过43天的谈判,双方签订了《会谈纪要》,又叫《双十协定》,确定了和平建国方针。
5、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根据《双十协定》的规定,双方于1946年1月在重庆还召开了一次政治协商会议。那这次会议通过了哪些重的决议?[21世纪教育网
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根据民主原则改组国民政府,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
猜测一下,蒋介石会落实《双十协定》的内容和政协决议吗?
蒋介石的确不会实践他的诺言。在他准备得比较充他之后,他将《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撕毁,向中原解决区发起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二、内战爆发
按照战争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战略决战”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看书,自主学习防御阶段和反攻阶段的有关内容。同时把看书过程中不理解的问题写出来,过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解决。
1、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1947年6月)
(1)内战爆发:时间: 1946年6月 标志: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2)内战初期(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人民解放军的策略是: 以运动战为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军有生力量
(3)1947年3月开始(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中共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的原因: 国民党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
彭德怀指挥取得胜利的战役:青化砭战役、蟠龙镇战役、沙家店战役
采用的战术是: 蘑菇战术,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
2、战略进攻阶段(1947年6月—1948年秋)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间: 1947年6月
标志性意义: 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标志战争形势的根本转变。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看完书后交流。
难点突破:战略反攻阶段有一个典型的事件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一个事件有什么标志性意义呢?
解放战争的第二年,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迅速结束战争,中共中央决定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主动出击。于是派刘邓大军从鲁西南出发,越过陇海线和黄泛区,千里跃进大别山,在敌人的心脏建立了中原革命根据地。大别山已经临近南京。南京是国民政府所在地,这就是挺进大别山的意义所在。所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标志性意义是是为了战略反攻。挺进大别山还有一个用意,那就是以此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武汉,对国民党形成了包围之势,严重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
合作探讨:为什么蒋介石的兵力那么多,还得到了美国的帮助,却被势力较弱的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呢?也就是说内战初期,敌我双方力量悬殊,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还是取得了节节胜利?
学生讨论后明确:
共产党方面:中共的战略战术比较正确;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解放军的勇敢作战;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国民党方面:国民党统治腐败;国民党进行的战争违背了人民的意愿,不得人心;国民党军队力量分散,士兵不团结作战。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总结巩固】
我们一起梳理本节课的所学内容,注意各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让我们一起朗读《沁园春·雪》第二部分,共同感受毛泽东激情澎湃的豪情壮志。
(齐读):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节课学习的风流人物真是不少,一起数一数。
师生: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
师: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他们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学习他们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的高尚情操。
【真题训练】
1、抗日战争胜利后,积极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是( A )
A.美国 B.日本 C.苏联 D.英国
2、以下人物中,既领导了南昌起义、又参加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和重庆谈判是( D )
A.毛泽东 B.王若飞 C.叶剑英 D.周恩来[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商讨国家大计”的主要目的是( A )
A.争取时间,以部署内战 B.屈从美国停止内战的外来压力
C.顺应人民意愿,争取和平民主 D.企图借机诱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4、1945年8月,毛泽东亲赴重庆是为了( D )
A.参加政治协商会议 B.签订停战协定 C.改组国民党 D.为了争取国内和平
5、2005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这是时隔60年后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握手。那么,60年前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握手后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C )
A.赢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B.建立了国共两党联合政府
C.签订了《双十协定》 D.确认了解放区民主政权的合法地位
6、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人物是 。这是他在 年的摄影。
(2)这张照片反映了他应 的邀请,离开 飞赴 时的情景。他此行的目的是 。
7、材料题: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由延安抵达重庆,震动了整个山城,重庆工人、学生、市民等各界人士称颂毛泽东的大智大勇。
请回答:(1)上述史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2)国共两党举行这一历史事件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也是如此。)
8、阅读下列材料: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面对这种形势,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说:“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1945年8月,蒋介石在短短的十天之内一连发了三次电报邀请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摘自《人民解放战争史》
请回答:(1)上述材料中的“谈判”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2)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3)针对蒋介石的邀请,中国共产党做出什么决定?为什么?
9、材料:“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骋。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请回答:(1)根据材料,判断此诗的作者。(毛泽东)
(2)诗中称赞的“彭大将军”是谁?(彭德怀)
(3)列举“彭大将军”分别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领导指挥的重大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青化砭战役、蟠龙镇战役、沙家店战役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实践与反思】
中国共产党:和平民主
重庆谈判
国民党:独裁内战
签订《双十协定》
蒋介石撕毁
战略决战
战略防御
战略反攻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全面内战爆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7课 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2、通过了解国民党政权覆灭的史实,正确计算南京国民党政权存在的时间。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资料使用图表:从课文和插图中掌握三大战役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和练习使用图表的方法2、比较辨异:三大战役都是战略大决战中的一环,其作战策略各有特点,同中辨异,异中有同,通过比较理解其战略意图。3、活动探究:“以史带论”,讨论、列举共产党以弱胜强,取得革命彻底胜利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共中央的正确战略部署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是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胜利的保证。通过本课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广大人民的情感。2、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军民避免了伤亡,大家都能比较安定地迎来新生活,保护了许多文物,保护了人文环境,有利于此后的发展。
教学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覆灭
教学难点:
1、辽沈战役:这是战略大决战的第一步,分析战略决战第一步在东北展开的原因。
2、三大战役和渡江作战既是战略大决战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又各有作战特点。讲述时既要连贯一体总揽全局,又要详略得当突出个性。
3、对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方法:讲解法、阅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内容,提问复习:(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是以什么为标志的?(2)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国民党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采取什么样的作战方针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3)在全面进攻被粉碎后,国民党又向什么地区发动了重点进攻?(4)解放军通过什么样的战术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进攻?(5)总体说来,解放战争的第一年,战略上,敌人进攻,我军防守。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是什么事件?2、出示“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示意图”,指导学生分析1947年8月后全国的战略形势。3、设置情境:1948年秋,随着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国民党军队总兵力以从开始的430万人减少到360万人,人民解放军已从120万人发展到280万人,国民党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进行重点防御。如果你是中共领导人,面对形势的发展,你会作出怎样的战略部署 4、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归纳,由此导入新课。于是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大决战阶段。布置学生阅读112——118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数字作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1、通过回答老师的提问复习上节课的内容:(1)1946年6月进攻中原解放区(2)运动战(3)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4)“蘑菇战术”(5)1948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2、听教师讲解,把握战局: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先声,人民解放军转入了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3、综观全国形势,作出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人的决断。4、随老师进入新课的学习。预习课文
三大战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根据112页《三大战役示意图》与课文内容,填充下表,通过认识地理范围加深理解各个战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出示《三大战役示意图》。提问:如果你作为三大战役的总指挥,你会先打响哪一场战役?为什么?3、归纳总结:在此历史背景下,辽沈战役必须取胜的重要性。出示“辽沈战役示意图”,指图分析,如果你是辽沈战役的战前总指挥,你会指挥军队如何作战?4、在辽沈战役取得胜利后,中共中央又发动了淮海战役。指名学生简单介绍淮海战役。5、阅读图片“淮海战役中的支前民工队”和114页小字部分,“动脑筋”: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6、指名学生介绍平津战役的概况。说明淮海战役与平津战役中的有关战略军事知识有兴趣的学生课后研究。7、探讨: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8、播放三大战役的电影资料 1、同桌合作填充下表:战役名称时间参战部队战果意义辽沈淮海平津2、讨论,根据战略形势图;权衡各方面因素,分析辽沈战役首先打响的原因。3、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得出先打锦州的重要性。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4、介绍淮海战役的作战经过。5、结合画面,分析得出结论:除了正确战略战术的运用外,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6、介绍平津战役。7、讨论回答8、看电影,回顾有关三大战役的知识。
渡江作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过渡:经过三大战役,包括144个整师正规军在内的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成定局。人民解放军打到长江边,国民党妄想依靠天险付隅顽抗。设疑:在此形势下,如果你是中共领导人,你的下一步部署是什么?2、播放“渡江战役”录象资料剪辑。要求学生根据可前搜集的资料,对这段影像资料进行配音,要求能反映出历史内容,条理清楚,逻辑严密。3、对学生的配音加以点评。4、探究:出示:“解放战争开始时力量对比表”,小组讨论: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 1、结合对三大战役的学习,分析得出结论:乘胜追击,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2、在整理、归纳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通力合作,结合画面馔写影像资料的配音短文,并选定播音员进行试音。3、查找自己对历史知识把握上的不足之处。4、小组讨论,归纳。
练习:幻灯片
本课总结:(播放《中国人民进行曲》)聆听着战略反攻的号角,在经历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硝烟,感受百万雄师强过大江的豪迈气势后,我们终于迎来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在这里,让我们再次重温这样一段话:“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就在此时此刻,让我们再次向这些为新中国的成立而牺牲的英雄们致敬!回首过往,我们深感责任的重大,就让我们从自身作起,为国家、为民族的崛起去奋斗!
作业:《目标与检测》
板书:21世纪教育网
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
时间:1948年9月——11月
辽沈战役21世纪教育网
战绩:解放东北全境21世纪教育网
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淮海战役
战绩: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的广大地区基本解放
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底
平津战役
战绩:解放华北全境
时间:1949年4月21日——1949年4月23日
渡江战役
战绩: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