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1-12 20:01:00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题 第3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21世纪教育网 知识能力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1.列强强占租借地 划分势力范围 义和团兴起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辛丑条约》签订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来源:21世纪教育网3.《辛丑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与中国社会性质变化的关系.21世纪教育网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主要过程。
过程方法 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情感价值观 1.通过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史实,使学生产生“勿忘国耻”和“忧国忧民”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结,并进一步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2.通过清政府“痛剿”义和团,签订《辛丑条约》的史实,认识腐朽的清政府已发展成为完全依靠帝国主义、维护封建统治的“洋人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3.初步理解旧式民族反抗的作用和局限性。义和团运动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1.《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义和团所代表的旧式民族反抗的作用和局限性2.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3.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性质性质所发生的变化
教学方法 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忆中国近代史上中国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总结三次侵华战争,三批侵华条约,并比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讲授新课】 一.历史发展顺序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瓜分狂潮——义和团兴起——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1894)———(1895)———(1895—)——(1898)———(1900)————(1900)二.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背景:甲午战争之后,列强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加紧对华资本输出。2.开始的标志:德国抢占胶州湾3.表现:1)政治上: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2)经济上:政治贷款,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增设银行4.破产: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三.义和团运动1.背景根本原因:民族危机加深直接原因:洋教势力猖獗组织基础:义和团组织2.时间:1898.10——19003.口号:“扶清灭洋”4.过程:1)兴起:1898年,冠县赵三多竖起“扶清灭洋”大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2)进入京津:①l900年夏,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②清政府改用“招抚”方法,默许义和团为合法民团,义和团涌入京津。3)抗击八国联军:廊坊狙击战、天津保卫战。义和团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 4)失败: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命令清军对义和团进行残酷镇压。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5.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6.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7.特点:1)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自发性。从1898年秋山东人民反洋教开始,到l900年6月担负抗击八国联军的任务而进入高潮,始终没有制定具体的斗争纲领,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力量。 2)其次在于它的分散性。义和团运动始终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指挥和统一的领导。8.意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9.失败的原因1)主观上:①是自发的群众性活动,没有先进的政党领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②行动上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③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④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容易放松对清统治者的警惕,也带有盲目排外性质。综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客观上:中外势力联合力量强大。10.启示:旧式的农民革命不能救中国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原因:义和团运动兴起,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2)过程:天津——北京3)结果:中国战败4)条约:《辛丑条约》5)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确立6)《辛丑条约》的影响:①巨额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 ②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③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便于外国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④清朝官兵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使他们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总结:1)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2)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以及影响。
板书设计 第3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历史发展顺序二.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义和团运动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题 第1课 两次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知识能力[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林则徐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的爆发 中英《南京条约》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2.归纳鸦片战争前夕中英简况,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及其与虎门销烟的关系;归纳《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过程方法 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情感价值观 1.通过学习林则徐以及其他爱国将士义无反顾地反抗侵略的英雄壮举,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2.反思鸦片战争中腐败,衰弱,落伍的清政府难以抵御外国侵略的史实,树立国民对国家的历史责任感,逐步理解“落后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关系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教学方法 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中国近代史是中国的屈辱史与战争史,也是中国的抗争史与探索史,从1840年到1949年,109年的历史,中国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也进行了六次不同阶级的抗争。屈辱的历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讲授新课】一、历史发展顺序虎门销烟——抢占珠江口——南京下关——《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修(1839)——(1840.6)——(1842.8)——(1842.8)———(1843)————(1844)——(1856)约”——占领广州——占领天津——《天津条约》——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1856)——(1858)———(1858)———(1860)————(1860)二、第一次鸦片战争1.背景:1)19世纪,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迅速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积极海外殖民地和市场,急需改变对华贸易入超的局面,扣开中国的大门。2)古老不变的中华帝国,仍沉睡在“天朝、闭关”的迷梦中,清王朝此时已呈现出衰败的景象,必然成为英国掠夺的目标。3)英国用可耻的鸦片走私来改变对华贸易入超的局面,鸦片走私给英国带来巨大的利益,却给中国带来严重危害。概括:清政府愚昧无知,腐朽没落,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急于扩大原料产地与市场。。2.直接原因——禁烟运动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改变中英贸易出超的局面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的危害:①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②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③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④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的措施——虎门销烟4)对林则徐禁烟运动的评价:
林则徐是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是维护民族尊严的正义举动,它显示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5)结果:英国借口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3.过程1)时间:1840.6——1842.82)路线:广东珠江口——天津白河口——南京4.结果:中国战败,英国胜利5.条约:《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6.影响: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7.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农业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综合国力衰弱;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即清政府代表的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代替新兴的资本主义。8.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2)变化: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社会性质: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任务:反封建斗争——反帝反封建9.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三、第二次鸦片战争1.背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市场;清政府腐朽没落,不思进取2.直接原因:借口“修约”被拒3.过程:广州——天津——广州——北京4.结果:中国战败5.条约:4个《天津条约》,2个《北京条约》6.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7.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暴行:火烧圆明园四、沙俄趁火打劫与火烧圆明园1.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2.说明:清政府腐败无能五、太平军抗击洋枪队1.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2.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中国人民的不屈抗争
板书设计 第1课 两次鸦片战争一、历史发展顺序二、第一次鸦片战争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四、沙俄趁火打劫与火烧圆明园五、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题 第2课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21世纪教育网 知识能力 1.左宗棠收复新疆 中俄《伊犁条约》 甲午战争爆发 黄海海战与邓世昌殉国 北洋舰队覆灭 中日《马关条约》 三国干涉还辽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3.19世纪70年代边疆危机的变化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过程方法 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情感价值观 1.通过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等爱国将士为捍卫国家主权英勇不屈,以身殉国的事迹,体会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继承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优良传统。2.通过甲午中日战争以“泱泱大国”自居的清王朝败给“弥睨岛国”日本的史实,增强忧患意识,明了“落后就要思进”、“落后就要思变”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1.19世纪70年代边疆危机的背景2.《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
教学方法 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第一次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资本主义列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19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争夺殖民地的狂潮,中国自然不能幸免。【讲授新课】一.历史发展顺序边疆危机——————朝鲜内乱————中日海战——《马关条约》(19世纪70年代)———(1894)——(1894)———(1895)二.边疆危机1.背景:19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争夺殖民地的狂潮。2.表现:(西北,西南,东南)1)美日对台湾的侵略  2)俄英入侵新疆3)英对西藏的侵略三.左宗棠收复新疆1.过程:1)进军新疆,消灭阿古柏政权,收复除伊犁外的其他领土;2)经过伊利问题谈判,中俄签订《伊犁条约》,收回伊犁;2.评价左宗棠:左宗棠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之一;在洋务运动时期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反对俄国的侵略,收复新疆,对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重要意义,左宗棠是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功垂青史。四.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世界形势 :19实际70年代,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想帝国主义过渡,急需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权益,对日本的侵略行为默许或支持。2)日本形势: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国力逐渐强盛.扩张称霸野心日强,制定了大陆政策3)中国形势:边疆地区新危机,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2.时间:1894.7——1895.4
3.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4.过程:1)两个阶段:1894.7—— 1894.9 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 1894.10——1895.4 辽东战役 威海卫战役2)日本不宣而战,战场从朝鲜到中国,从海战到陆战3)战争中的清政府:爱国官兵——捍卫国家主权,民族尊严,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慈禧太后——挪用巨额经费修建颐和园,忙于“万寿庆典” 李鸿章——保船备战,苟且偷安,备战求和4)爱国将领——邓世昌4.结果:中国战败,宣布洋务运动破产5.条约:《马关条约》6.影响:1)《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比较项目内容分析影响《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等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加重中国的贫弱列强向中国倾销工业品,瓦解了中国的封建经济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领土和主权更遭践踏,中国贫弱更加严重,列强扩大商品倾销,还直接进入中国生产领域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赔款——数额之大,割地——整个行省,通商口岸——深入内地,开设工厂——便于资本输出2)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①列强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②巨额赔款,使日本实力剧增,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③甲午战争,中华民族雪上加霜,危机日深④甲午战败与《马关条约》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与奋起概括:民族危机——加深;殖民掠夺——升级;殖民地化——加深;列强侵略——加速;民族觉醒——开始五.三国干涉还辽1.过程:《马关条约》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侵犯了俄德法三国的利益,三国干涉,逼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清政府花费白银三千万两“赎辽”2.说明:帝国主义列强在侵华过程中既合作也争夺
板书设计 第2课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一.历史发展顺序二.边疆危机三.左宗棠收复新疆四.甲午中日战争五.三国干涉还辽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