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曲师大外语部崇德补校高三历史复习必修二 专题6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曲师大外语部崇德补校高三历史复习必修二 专题6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5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1-13 08:1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课标要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考点一 30年代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①经济上:工业生产下降,世界贸易剧减,农产品生产过剩
②政治上:激化社会矛盾,工人罢工,农民运动不断高涨
③国际上:激化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矛盾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激化
③具体原因: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市场虚假繁荣;股票投机增加市场不稳定爆发: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市→金融、工业、农业→世界特点①范围广:形成世界性经济大危机
②持续时间长:从1929年到1933年
③破坏性强:工业、农业和金融危机交织在一起影响知识整理【例1】1933年3月,罗斯福在就职演说时说:“叹交换手段难逃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这则材料从侧面反映了美国 ( )
A.经济危机来势凶猛
B.经济危机范围广、破坏性强
C.危机给人民带来严重灾难
D.危机持续时间长答案:B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题组一【例2】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 )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答案:B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通过《紧急银行法》,恢复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②恢复工农业生产:实施《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以行政手段调节工农业生产,促进工农业生产复苏
③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实施《联邦紧急救济法》,举办公共工程以解决就业问题
④保护劳工权利:实施《全国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以缓和劳资矛盾
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社会保险法》,到1939年全国性的失业保险、养老金以及保险制度初步形成罗斯福新政背景①胡佛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
②1932年,罗斯福当选为总统内容影响①使美国渡过难关,缓解了危机,推动了经济恢复和发展
②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对战后资本主义产生深远影响特点: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罗斯福新政※ 题组二【例1】目前,全球金融危机正深一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已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而回顾历史上的经济危机,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认识。
材料一 从历史上看,国家干预不是唯一的提振经济的做法。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称,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着经济活动,并由此推动整个社会财富的协加。
(1)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是指什么。 答:市场或者自由放任主义。材料二 1929—1933年经济下降状况表(见下表)
1929—1933年经济下降状况表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1929年经济危机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3)为了应对前所未有的危机,自1933年起,罗斯福采取了以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改革(Reform)为主要内容的“新政”,其具体对策是颁布和实施:①《社会保险法》 ②累进所得税制 ③《全国产业复兴法》 ④以工代赈 ⑤《紧急银行法》 ⑥《公平劳动标准法》 ⑦《农业经济调整法》
将与“3R”相对应的对策填入下表(用数字代码)。①②③⑤④⑥⑦【例2】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例,其指导思想与凯恩斯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凯恩斯主义的内容之一是通过通货膨胀刺激需求,以促进经济发展。据当时美国的经济状况,罗斯福新政首先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
A.推行失业救济,缓和社会矛盾
B.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经济需求
C.整顿锒行金融,恢复银行信用
D.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战争答案:C【例3】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标准、限额。”这一法令说明了 ( )
A.垄断资产阶级试图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B.保障就业、刺激消费是新政的重要内容
C.经济危机迫使美国放弃自由企业制度”
D.社会主义运动在危机期间发展起来了答案:B【例4】新政措施之一,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要求企业与政府合作,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并给遵守全国工业复兴署所制定法规的企业或公司颁发蓝鹰徽章,此目的是 ( )  A.防止盲目竞争 B.保证工人的权利  C.缓和矛盾 D.扩大企业规模蓝鹰标志答案:A【例5】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水利史上著名的“大坝时代”,1935年,科罗拉多河高约223米的胡佛水坝宣告竣工,美国大规模兴修水利 的直接目的在于 ( ) A.促进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
B.促进农业发展以摆脱经济危机
C.兴修水利以防止水土流失
D.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答案:A【例6】对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千上万的人的确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罗斯福新政直接有利于防止上述情景出现的有 ( )
①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
②保障工人的一些基本权利
③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
④实施《社会保障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D【例7】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把那种大权授予我。”这主要说明 ( )
A.罗斯福准备实行专制独裁
B.罗斯福崇尚计划经济
C.美国受危机打击特别严重
D.罗斯福反危机的思路是加强政府职能答案:D【例8】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实施的深远意义是 ( )
A.促使美国经济复苏
B.使广大的中下层民众得到了一定好处
C.缓解了社会的各种矛盾
D.使疾病缠身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重颓焕发出活力C答案:D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的,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尖锐,造成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造成了生产的相对过剩,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2、广大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是导致供需矛盾扩大的主要原因。美国在20年代社会经济虽有较大发展,但资本家为了攫取高额利润,千方百计降低工人的工资,使广大劳动人民的收入增长水平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这就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市场的相对狭小。疑难突破 3、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20年代后半期,美国市场日益盛行分期付款,以此来刺激消费,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这种繁荣不是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而是一种超前消费的形式。但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消费的疲软。而资本家为眼前利润所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使得生产与销售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4、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当时美国的股票投机活动异常狂热,人们不但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甚至还向银行贷款购买股票,结果造成这一时期股票价格被大幅度哄抬,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为货币和信贷系统的崩溃埋下了隐患。股票市场的这种投机活动恰好掩盖了生产与销售之间本已存在的尖锐矛盾,使矛盾最后激化,直接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二、全面认识罗斯福新政
1、实质: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并未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因此,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特点: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来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即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罗斯福新政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例8】罗斯福新政,印证了 ( )
A.“发展经济的最佳方法是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
B.“政府直接插手干预私营企业的自由经济是最可怕的事情”
C.“要达到充分就业,其唯一办法,乃是把投资这件事情由国家来总揽”
D.“政府应该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市场进行直接干预”答案:D【例9】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 )
A.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
B.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
D.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答案:C 3、成功的原因
(1)根本原因: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资本主义经过了长期发展之后,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常常引起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资产阶级千方百计地寻求摆脱危机的出路,新政正是这种要求的反映。
(2)历史条件:美国以独立战争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旧思想和旧势力的消除比较彻底,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
(3)经济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横财,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因此美国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经挤,如给农民大量的补贴、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等。 (4)政治基础: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民主制度较健全和民主势力较强大,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5)思想基础:20世纪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为实行新政提供了理论依据。
(6)国际条件:美国是华盛顿体系的受益者,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借鉴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 4、影响
(1)直接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2)间接影响: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的增长,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维护巩固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3)深远影响: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顺应了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三、对罗斯福新政中“新”的理解
1、“新”的理论:出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
2、“新”的特点: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3、“新”的起点: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种资本主义模式在二战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的起点。考点二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课标要求】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①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②政府慷慨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
③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原因①二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建立起庞大的经济调节机构统管经济,并兴建了大批企业,其调节和管理职能深入到主要经济部门
②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表现特点:与西欧不同,不是实行工业国家化,而是依靠增加政府开支和大量 军事订货、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和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作用:①美国快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
②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实质:虽然建立了国有企业,但经济体制仍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知识整理①原因:石油危机影响
②状况: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
③政策:使用紧缩财政和赤字财政政策
④结果:只一时见效,经济严重“滞胀”, 凯恩斯主义失灵美国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①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
②政策:把充分就业作为主要目标,运用赤字财政、通货膨胀等手段
③结果:减轻了危机的破坏程度,但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赤字,高额国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①理论: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
②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抑制通货膨胀;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医治生产停滞:
③结果:经济开始回升并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缓解。也造成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并存局面同。20世纪80年代①政策:“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
②结果:经济日益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逐年走低,基本上实现了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进入一个“新经济”时代20世纪90年代③存在的问题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
B.垄断资本主义依然占据支配地位
C.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并存背景:二战后初期,实行“统制经济体制”,对国民经济高度统制。
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
特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内容:①确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
②但政府始终掌握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
结果:日本经济高速发展,1987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结果:联邦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建立:1949年,阿登纳政府废除中央统制经济,建立“社会市场经济”特征:①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②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内容①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
②实行稳定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③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例1】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社会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 )
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
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题组二答案:D【例2】“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主张通过对货币供应的管理调节经济,反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费里德曼理论被普遍认可的背景包括 ( )
①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②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状态
③美国经济受到来自西欧、日本的挑战
④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经济取得了一定效果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C【例3】为了振兴美国经济,倡导走“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的美国总统是 ( )
A.胡佛 B.罗撕福 C.里根 D.克林顿
【例4】《现代日本经济》中说,日本经济“不是每个企业经济活动的简单累加,而是政府亲自定调,采取一切手段来协助企业进行高积累”。这种经济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 ( )
A.混合市场经济
B.计划指导型经济
C.社会市场经济
D.政府主导型经济答案:D、D【例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体现在 ( )
A.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西方国家废除了垄断组织
C.经济危机在西方国家已经消失
D.西方国家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答案:A 一、全面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含义: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具有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紧密结合的特征,其表现是国家对经济实行干预,进行宏观调控。
2、演变
(1)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但很微弱,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不起重要作用。
(2)发展:一战后特别是在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下,许多国家把它视为一种应付战争或危机的“临时”措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3)普及:二战后,特别是50年代后,西方国家普遍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入了全面、持续的发展阶段。疑难突破 3、原因
(1)是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垄断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造成一系列难以解决的危机,迫使私人垄断资本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
(3)经济大危机的惨痛教训和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提供的经验。大萧条期间,单靠私人垄断和自发市场机制已无法缓解固有矛盾,无法畅通再生产循环过程,只有国家才能充当调和矛盾、挽救危机的“救世主”。
(2)“二战”的特殊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在战争中国家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这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
(4)二战后出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高科技产业需要巨额的资金和对各部门有效的管理,这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政权的有力干预。从根本上说,生产力发展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根本动力。 4、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评价
(1)进步性:它突破了私人垄断的局限性。
①将生产技术改造以及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社会化,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调整,从而可在更大程度上容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它的推动下,50~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
②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资本有限性与现代化巨额投资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2)局限性: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本质区别,同样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日益减弱。【例6】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在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共经历过三次大调整,这三次调整的共同影响是 ( )
A.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
B.引发了工业革命的兴起
C.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D.推动了世界大战爆发答案:A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英国混合市场经济
法国计划指导型经济
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
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造成工农业生产和贸易下降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矛盾胡佛自由放任主义政策罗斯福新政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干预资本主义专题体系专题六 总结纵横联系苏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比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