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曲师大外语部崇德补校高三历史复习必修二 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曲师大外语部崇德补校高三历史复习必修二 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1-13 08:2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3张PPT。 【课标要求】
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点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①积极影响: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②消极影响: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严重,农民不满,工人罢工,水兵叛乱知识整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①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②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在各地发动叛乱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②工业: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政策
③产品分配: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④强制劳动: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评价①经济上:调动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基础
②政治上: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背景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
②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提出:1921年,列宁在俄共(布) “十大”上提出内容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③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④分配:废除平均主义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工资制作用①是列宁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找到的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②是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①成立: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一大”召开
②法律确定:1924年1月,苏维埃“二大”通过了苏联第一部宪法苏联的建立评价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题组一【例1】在国内战争期间,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到粮店中购买了一百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曲正确的是 ( )
A.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
B.真的。余粮收集制实行后国家把口粮也收集起来,人们只能去买
C.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
D.真的。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答案:C【例2】实行余粮征集制后,粮食征购量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见下图,单位:万普特)。这 ( ) A.体现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B.有力地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C.体现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D.体现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答案:B【例3】1921年春天,列宁说:“我们原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的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列宁所说的错误指的是 ( )
A.《四月提纲》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斯大林体制【例4】“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主要是因为两者都 ( )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严重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C.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D.受到国内外环境的制约答案:B、B【例5】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他在交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不少的余粮。按照当时规定,这些余粮 ( )
A.全部上缴国家 B.只能由政府收购
C.必须限量交易 D.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答案:D、B【例6】列宁认为:从俄国革命和未来一切社会主义革命来看:最根本最本质的问题就是工人阶级同农民的关系,就是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下列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的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D.农业集体化运动【例7】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 )
A.实施的条件 B.所有制结构
C.经济管理模式 D.产品分配方案答案:A【例8】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根据这一思想,列宁进行了以下探索 ( )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新经济政策
③提出工业化方针 ④实行农业集体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④答案:C、D【例9】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经验时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这一不同的办法”是 ( )
A.进行全面的改革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建立苏维埃政权【例10】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纪念十月革命的邮票,名称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全套4枚。其中第一枚图案为毛泽东访苏期间和斯大林在一起;第二枚图案为列宁在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讲话。此套邮票成为我国第一套错体票,其错误在于 ( )
A.邮票的名称 B.周年纪念的时间
C.第一枚的图案 D.第二枚的图案答案:A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疑难突破 相同:
①都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和尝试。
②都是在政治和经济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是符合当时客观形势需要的。
③都与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有关。
④都涉及农、工、商业等方面的改革。
⑤都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例11】列宁指出:“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这一思想体现在 (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D.实现农业集体化答案:B【例12】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
B.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
C.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D.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答案:D二、苏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比较【例12】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使“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 ( )
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
②没有看到政策仅是在一定限度内调整
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④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看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 ②③ D.①④答案:A【课标要求】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考点二 斯大林模式①1937年二五计划提前完成,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②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77.4%
③1937年,已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斯大林工业化之路原因①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主要领导人
②1925年,苏联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③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建设,为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方针: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工业化方针
特点: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弊端:存在着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知识整理农业全盘集体化背景①十月革命后,苏俄的农业是一种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农业
②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农业生产越来越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影响①积极影响: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条件
②消极影响: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方针: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过程:1929年-1937年①经济上: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使全国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工厂”;采取排斥市场调节的指令性计划管理
②政治上: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又高度集中于总书记斯大林手中
③思想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靠行政干预手段来管理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表现影响①经济上: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指令性计划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缺乏活力
②政治上:一方面保证了党对政权的领导,维系了政局稳定,但也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③思想上: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例1】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 )
A.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农产品自由贸易【例2】据统计,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20%,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强行实施
D.为配合社会主义工业化※ 题组二斯大林模式答案:C、C【例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弊端主要有 ( )
①高度集权破坏了民主集中制
②干部职务终身制
③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
④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答案:D、B【例3】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            (   )
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
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一、关于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在西方和俄罗斯有人称之为“极权主义”、“斯大林主义”,在我国一般称之为苏联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模式等。斯大林模式曾经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即使在今天某些社会主义国家仍有它的影子。
1、形成:在1936年召开的苏联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通过了苏联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苏联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疑难突破 2、原因:这种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1)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
(2)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的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
(3)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
(4)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等。 3、特点
(1)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政治上,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4、影响
(1)积极:该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苏联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和军事强国,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到二战后不久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而且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的蓬勃发展。
(2)消极:它未能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形成对斯大林严重的个人崇拜;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忽视商品经济发展。【例5】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其形成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关系密切
B.使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取得了巨大成就
C.后来成为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障碍。
D.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结果 答案:D【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考点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工业方面: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扩大了地方权力, 但企业并没有独立自主的地位。
政治方面: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进行大规模的平反 冤假错案活动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背景①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显示出更大的局限性
②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过程农业方面①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②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①积极: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②消极: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评价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背景: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
措施: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政策”,以改进工业管理, 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影响积极性①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使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
②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①改革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
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苏联重新陷入了困境局限性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总书记内容①经济上:制定了“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并试图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②政治上: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③思想上: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④政党制:1990年,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结果:收效甚微,使整个社会陷人失控状态,最终导致苏联解体①成为邦联:1991年8月,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苏联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
②性质变化:“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并瓦解,国家性质发生质变
③完全解体: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国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苏联解体原因①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僵化,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社会矛盾丛生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使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
③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影响经过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例1】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题组二答案:D【例2】下列对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从根本上铲除了个人崇拜
B.反对个人崇拜有利于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
C.对斯大林的批判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D.简单地批判斯大林给帝国主义反苏反共提供可乘之机【例3】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答案:A、B【例4】2005年5月,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时,普京总统说:“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政治悲剧。”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
A.制度因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了其发展
B.外部因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C.领导因素: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加快了苏联解体的过程
D.民族因素:民族问题是毁灭联盟的火药桶答案:A【例6】地名变更往往同当时的政治背景相关,苏联历史上曾经发生下列地名变更:①彼得格勒一列宁格勒 ②沙皇村一儿童村 ③勃列日涅夫一卡马河畔切尔内 ④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以上地名变更的先后顺序是 ( )
A.②①④③ B.②③④①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例5】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是 ( )
A.军事力量的削弱
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C.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
D.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答案:D、A 一、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比较
1、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
(1)相同点:
①背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②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③结果: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
④失败的主要原因: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即未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只是对其进行小修小补。
(2)不同点: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重工业方面。 疑难突破 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比较
(1)指导思想:
①不同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都是在斯大林体制下进行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
②相同点:都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提出全面、有效的改革指导思想。
(2)内容:
①不同点:赫鲁晓夫的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侧重于重工业;戈尔巴乔夫由经济体制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②相同点:都是针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3)结果:赫鲁晓夫的改革成效甚微;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取得一定成果,后期陷入困境;戈尔巴乔夫改革则导致苏联解体。【例7】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 )
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B.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C.把重点放在农韭方面
D.把重点放在工业方面答案:B专题七 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农业、工业、批判个人崇拜
勃列日涅夫改革:“新经济体制”一逐渐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领域一政治领域一苏联解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国内战争,形势严峻
内容: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实物配给制、义务劳动制
评价:集中物力,巩固政权新经济政策背景: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分配制度
评价:经济恢复,联盟巩固斯大林模式措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全盘集体化经济: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
政治:高度集权,个人崇拜
文化:高度集中,行政干预评价成就国民经济发展,成为工业强国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失误改革与挫折政治:高度集权,个人崇拜,民主和法制受到践踏
经济: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造成经济效益低下,阻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特点苏联解体专题体系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斯大林模式积极方面弊端方面社会主义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没能打破斯大林模式对政治体制进行
了根本性变革斯大林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比较纵横联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