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在反复吟诵中感受诗歌不同的旋律与优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意,领悟诗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设计思路
本篇课文中的两首古诗分别向我们展现了夏天和春天的美景。学习古诗离不开想象,所以在本教学设计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同时,借助多媒体展示优美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注重朗读、背诵,在有感情的诵读中积累古诗。另外,学习古诗的同时,进行随文识字,用多样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妙趣横生。
学情分析
这两首古诗朗朗上口,便于背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经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得很透彻。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引导,之后让学生去读,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核心素养
课前预习
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
教学方法
谈话、吟诵、合作
教具准备
课件及字卡、词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复备
一、播放图片,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意思是天上的天堂是最美的,人间的苏杭是最美的)?
师:对,杭州历来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那么,你们知道杭州最有名的景点是哪里吗(西湖)?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风光的古诗-一《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学生朗读课题,指导学生读好课题的停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学生根据拼音,自主学习生字“晓”和“慈”。
教师适当解释:净慈寺是西湖旁边的一个寺院的名字,林子方是杨万里的好朋友,也是一位诗人。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杨万里,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由举手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作简要概括。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认真倾听,注意诗句的停顿。
2.学生借助拼音自主练习朗读,将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3.初读指导。
(1)多媒体出示前两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强调:“竞”是后鼻音,“毕”,指名认读,鼓励学生组词(毕业、完毕)“湖”(湖水、西湖)。
全班齐读这两句。
(2)多媒体出示后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相机正音:“穷”和“莲”都是三拼音节,“穷”和“映”是后鼻音。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全班齐读这两句。
(3)全班齐读古诗。
4.教师范读,读出古诗的节奏,学生认真倾听并模仿教师进行朗读练习。
5. 指名学生再次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三、再读古诗,欣赏景色
1.过渡:这首古诗虽然是一首送别诗,却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十分壮观的西湖美景,那么,诗人描绘了西湖怎样的美景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看一看吧。
2.精读前两句。
(1)出示前两句.学生自由朗读,说一说,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2)指名学生交流。
生:从“六月”我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夏天的景色。
生:我从中知道了西湖夏天的景色与其他季节是不相同的。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从诗中读蠖了这么多内容,那么,你们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呢?说出来,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生:老师,“毕竟”是什么意思?
生:老师,我不懂“四时”的意思。
师:有谁知道这两个词语的意思?给大家讲一讲。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解释:“毕竟”是“到底”的意思;“四时”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3)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教师对学生说得不完整的地方适当补充。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古诗。
3.精读后两句。
(1)过渡:西湖夏天的景色与其他季节有什么不同呢?答案就藏在诗的这两句中,请小朋友们轻轻读一读这两句诗,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两句诗,交流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3)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重点指导:“接天”就是“与天相接”的意思;“无穷”在诗中指莲叶看不到边际;“映日”的意思是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
(4)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方,在阳光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5)出示西湖荷塘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
(6)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这两句诗。
4.体会情感。
(1)夏天的西湖真美呀!可是,同学们,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都写西湖的景色,也没有提到林子方,这不是文不对题吗?
(2)同学们,你们想解开这个疑问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诗人与林子方的关系,你们就会明白了。
教师朗读诗人与林子方的背景资料:林子方曾担任皇帝的秘书。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_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虽然不这么想,但还尊重林子方,并写诗相送。
(3)现在,你能说说诗人送别友人时,为什么只写西湖的美景了吗?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并归纳:诗中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眷恋之情。
5.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自由朗读整首诗,并练习背诵。
6.指名背诵。
四、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4个生字:湖、莲、穷、荷。学生认真观察交流书写要领。
2.学生自主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书写的正确姿势,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看到了夏天西湖接天莲叶的美丽景色,还明白了诗人借西湖的美景来抒发对友人的眷恋之情。希望小朋友们回家后把这首古诗背给自己的家人听一听,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画下来哟!
第二课时
一、介绍诗人,理解诗题
1.同学们,想一想,你学过的哪首诗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背给大家听一听。
2.指名说一说自己眼中的春天。
3.过渡:春天到了,草长莺飞,唐朝诗人杜甫居住的成都草堂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被这幅十分动人的春景图深深地感染,不禁吟出这首《绝句》。(板书诗题)
4.介绍“绝句”。绝句是我国旧诗体裁之一,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
5.介绍诗人杜甫。 杜甫被称为“诗圣”。你了解诗人杜甫吗?把你知道的说一说。(学生自由交流)
二、初读诗文,解决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掌握诗的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自学生字词。
3.检查生字:出示带有古诗中生字的卡片:“绝“鹂”“鸣”“行”“含”“岭“泊”“吴”。
(1)指名读,相机纠正生字读音,重点指导“含、岭”的读音,明确“行、泊”为多音字。
(2)学生开火车读,同桌互读,并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3)尝试给生字组词。
4.学生再读古诗,将诗句读正确。
5.指名读,教师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感悟意境,品读古诗
过渡:正值阳春三月,阳光柔和,微风徐徐。一日清晨,诗人杜甫正在研读诗文,忽然听到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婉转的鸟鸣声,诗人循声望去,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黄鹂、白鹭图片)
(一)品读前两句,感受意境。
1.介绍黄鹂、白鹭,引导学生关注它们的颜色。
2.感受“翠柳”的意境之美。
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在哪儿呜叫呢(柳树间)?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
想象情境:黄鹏可能会说些什么?这两只可爱的小鸟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呜叫呢
4.齐读“两个黄鹂鸣翠柳”。
5.你还看到了什么?发挥想象,说说那一行白鹭在天上是怎么飞的。做一做白鹭飞翔的动作吧。
(1)学生想彖白鹭飞翔的动作读一读“一行白鹭上青天”,并可以加上动作来表演。
(2)引读:白鹭排着整齐的队伍飘飘悠悠地飞上了蓝天,那真是 一行白鹭上青天。
6.指名说一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教师适当纠正、补充。
(二)品读后两句。
1.此时此刻,杜甫看到了窗外的什么?指导学生读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
2.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千秋雪”。“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青年代之长。“千秋雪”就是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所以诗人用了一个“含”字,很生动,很形象。
4.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5.指导朗读:请同学们心情愉悦地吟诵出“窗含西岭千秋雪”吧!
6.诗人除了从窗户向外看,还向门外一瞥,他又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万里船”,这里指从遥远的东吴开来的船。
指导朗读“门泊东吴万里船”。
8.指名说一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三)读背古诗。
1.诗人凭窗远眺皑皑白雪,看到这种情景,心情会是怎样的(欢快、愉悦、舒畅)?
2.让我们一起用愉快的语气读读这首涛吧(学生齐读古诗)。
3.表演读。要求学坐和着音乐诵读,引导学生融人对古诗的理解,用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表现出来,甚至可以摇头晃脑、手舞足蹈。
4.学生尝试背诵。
四、指导书写,巩固生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绝、含、岭、吴”。
2.学生交流每个字的结构特点。
3.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生字,并指导写法。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4. 展示学生写得较好的字,师生共同评价。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大诗人杜甫欣赏了草堂周围的美丽景色,体会了诗人作诗的情形,感受了诗的意境,体会了诗人愉悦、欢快的心情。课后请同学们再有感情地把诗读一读。
作业设计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