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 历史 下册第11课 元朝的统治(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 历史 下册第11课 元朝的统治(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26 11:0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一、元朝的疆域和民族融合(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 《元史· 地理志》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北逾阴山:北边超过阴山(现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西及流沙:西边到达流沙(今塔克拉玛干沙漠),
东尽辽左:东面可抵辽东(今辽宁省东部),
南越海表:南面越过海表(今西沙群岛)。名义上,元朝皇帝是一切蒙古君主的君主,元朝对四大汗国拥有最高的宗主权。实际上各个汗国都各自为政,甚至有时互相交战,因此元朝的疆域实际上只包括中国和蒙古本土,而并不包括各汗国领土。 元朝疆域超越汉唐时期。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进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经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回族是中东阿拉伯、波斯族系并融入的大量汉族为主体,兼容吸收了蒙、维、等民族的穆斯林民族。回族的“回”字,是沿用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旧称“回回教”中的“回”,回字“大口里有小口”,取该字意在告诫人们要言行一致,而且这与伊斯兰教的信仰——“口舌承认,心里诚信(穆罕默德奉安拉之命的宣教)”相符合。材料 :“元代回回遍天下”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白塔寺,藏语称作谢尔智白代,即东部幻化寺,为藏传佛教凉州四寺(白塔寺、莲花山寺、海藏寺、金塔寺)之一。据《萨迦世系史》记载:萨班与阔端在一次畅叙中为了一件动物皮开展辩论,阔端失败后,他感到有点难堪,准备报复,遂与大臣商议,请魔术师幻化了一座奇特的寺院。二、行省制度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王朝是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1.中央机构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是中央最高决策与执行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
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
御史台:分掌监察事务。
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伊利汗国元朝疆域中书省辽阳行省甘 肃 行 省岭 北 行 省(北至北海)宣政院辖地
吐蕃云南行省湖广行省四川行省陕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大都2.地方机构腹里:
元对中书省直辖地区的通称。元朝把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及以西的这片地区叫做"腹里",就是现在的河北、山西和河南、山东以及内蒙的一部分。《元史,地理志》:"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泛指历代王朝内地。这个地区由朝廷的中书省直接管理,除吐蕃地区由宣政院兼管外,其余各地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管理。元代,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事务、边地防务,并兼禁卫,太子兼枢密使虚衔,枢密副使掌实权。战时,在主要战役方向设行枢密院,作为枢密院的派出机构统辖一方军政事务。枢密副使极少用汉人,仅极少数为蒙古人非常信任的汉人任过该职,如王约曾任副枢首近7年(1315-1321年)为任该职最长的汉人。元朝中央设御史台,掌纠查百官善恶、政治得失。各重要地区设行御史台,以监察诸省走诉行御史台。——明·高启《书博鸡者事》3.影响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省、江西、湖广。而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维护了国家统一;行省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元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元朝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1、对台湾的管辖澎湖巡检司官印元朝政府管辖澎湖、台湾地区的行政机构。元世祖灭宋后在澎湖设立巡检司,隶属于福建行省泉州路同安县,是中国在台湾附近岛屿设立正式建置的开始。2、对新疆的管辖:元朝设立北庭 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元朝曾划为三大行政区之一,先后设别失八里行尚书省、北庭都护府、别失八里宣慰司、别失八里元帅府、西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北庭元帅府等机构。在天山南北,起到了抵制和防御内部叛乱,外敌侵扰,稳定西域局势,发展经济的重要作用。280年把高昌亦都护境内也于置北庭都护府(今吉木萨尔)。翌年,改畏兀儿“断事官”为“北庭都护府”,以脱脱木统领其事兼辖天山南路畏兀儿,哈剌火州及哈密等处屯戍,作为供应军需粮草的重要屯垦区,今昌吉、阜康等地皆属北庭都护府管辖。
1283年,在别失八里、火州(今吐鲁番)等处设宣慰司,分别统辖今南北疆军政事务。1286年设别失八里元帅府,统领天山南路。以后,元朝政府又在西域(新疆)设置过西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北庭元帅府机构。总之,北庭在天山南北路的战略要地上,元朝政府一直派军队驻防。
史实链接
?西藏在唐朝称吐蕃,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
?唐中宗时,吐蕃松赞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他上书唐中宗说,唐蕃“和同为一家”;
?唐穆宗时,唐蕃会盟,并专门刻“唐蕃会盟碑”,表明世代友好。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对西藏的管辖孛儿只斤·阔端(1206-1251),又作扩端、库腾。蒙古汗国宗王、大将。成吉思汗孙,元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次子。1235年蒙古分兵攻宋,他领西路军克沔州(今陕西略阳)。次年入川,占领成都。其后,以二太子身份镇守河西及秦陇,其分地在西夏故地,遂建斡耳朵于凉州府(治今甘肃武威)。1246年,召吐蕃乌斯藏萨迦派首领萨迦班智达至凉州,使致书西藏僧俗首领降附蒙古。1247年,阔端与萨班在凉州举行了首次会谈。这次会谈,阔端代表蒙古汗廷,萨班作为西藏地方代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凉州会谈"。
会谈的结果,产生了《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关于西藏归附问题,大致包括了这样几点:西藏地方的僧俗官员和百姓属民,都要承认自己是蒙古大汗的臣民;各地僧俗官员及百姓有关行政方面的事务,须由蒙古指派的官员来管理;有关宗教和寺庙僧众的事务,由蒙古委托萨迦派首领来管理。
《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顺应历史潮流,反映了当时西藏人民及绝大多数教派势力、地方势力的愿望。《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一传至西藏,"僧人、弟子和施主等众生阅读了此信件后,无不欢欣鼓舞。受到西藏人民普遍欢迎,得到各界人士拥护"。
"凉州会谈"的最深远影响就是西藏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加巩固了。后来元朝政府将西藏同中原内地各行省一样进行管辖和治理。元宣政院印结果:宣政院的设置,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措施: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又称朵思麻宣慰司或脱思麻宣慰司,是元朝设于藏区的地方行政机构,受宣政院管辖,也是其下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之一。一、元朝的疆域和民族交融
1、元朝的疆域
2、回族的形成
二、行省制度
1、中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2、地方:行省制度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2、设立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军政事务
2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
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课堂总结课堂练习DD1、“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为有效统治辽阔的疆域,元朝实行了(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皇帝制 D. 行省制2、小明发现了一张破损的古地图,依稀能看出“辽阳行省”“岭北行省”“河南江北行省”等字。绘制这张地图的朝代不早于(  )
A. 隋朝 B. 唐朝 C. 元朝 D.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