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抗日战争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
1.标志着八年抗战开始的哪个事件?
A.卢沟桥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一二八事变 D.华北事变
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方针
C.国民政府对日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D.卢沟桥事变的爆发
3. 陕北民歌《移民歌》唱道:“山川秀,天地平,毛主席领导陕甘宁。迎接移民开山林,咱们边区满地红”。该民歌所反映的内容最早可能发生于
A.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内战时期
B.长征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4. 1942年,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侵略军的60%以上。这突出地说明
A.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B.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C.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贡献最大
D.日本对外侵略的最大企图是占领中国
5. 抗战胜利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主要是因为
A.取得了近代以来反帝斗争的彻底胜利
B. 蒋介石集团统治力量受到严重削弱
C.社会各界强烈要求和平民主建国
D.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壮大
6. 200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日。下列材料中不属于原始史料的是
A.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在战后南京军事法庭上作证的证词
B.大屠杀期间在南京生活的外国友人拉贝.鲍恩典的日记
C.大屠杀亲历者日军士兵东史郎留下的手记
D.华裔作家张纯如1997年完成的首部全面记录大屠杀暴行的英文著作《南京暴行》
7.以下哪些是抗战时期获得胜利的战役?
①平型关 ②台儿庄 ③百团大战 ④淞沪会战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8.中国军队出国,打通来华援助物资交通线, 并击溃日军的是出兵哪个国家?
A. 泰国 B.柬埔寨 C.越南 D.缅甸
9. 79岁的杨老先生少年时的习作“不要放鞭炮”写道:新年到,放鞭炮,蹦硼,蹦硼,虽热闹,金钱耗去太无聊!如今国仇还未报,不如省钱买枪炮。枪炮价格高,只要万众心一条,莫看轻,省下是丝毫,千门万户数目就不小!救国不靠空口号,实地工作最紧要!这首童谣写作的时期是
A.甲午中日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0. “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焰火飞扬。满山遍野的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诗人罗家伦在《凯歌》中描绘了中国人民欢庆抗日战争胜利的狂欢景象。抗日战争的胜利
①使中国走上了独立、民主、富强的道路 ②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是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帝斗争 ④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11.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在2003年8月4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发生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毒剂伤人事件,导致我国44名公民受害,其中伤势最严重的李贵珍死亡。
材料二:2004年元旦,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又一次以内阁总理大臣身份参拜靖国神社,激起了中国人民和亚洲其他国家人民的强烈反对和愤慨。
材料三: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合格”的历史教科书如下表述:①满洲国以五族(指日、汉、满、蒙、朝)协和、建设王道乐土为口号。②由于日本重工业的迁入,促进了满洲经济发展,中国人的大量涌入。③南京事件。关于该事件, 资料上有许多疑点,见解也各种各样,目前有关的争论也还在进行。④日本军队向南方的推进还成为加速亚洲各国独立的契机之一。
(1)请回顾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与历史性事件?
(2)请用两个历史史实揭露侵华日军的罪恶?
(3)请你以一个普通中国人身份写信给日本首相,通过抗日战争的史实说明中日两国友好的必要性?(200字-400字)
12.简答题
自从明朝开始就有日本海盗(倭寇)侵略中国,一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为止,中国人民进行殊死的抵抗,最终获得胜利。
(1)中国在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进行了四次大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请分别说出四大会战名称?
(2)日本近代以来多次侵略中国,请问从地理上、资源上找出日本为何把目标锁定在中国呢?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序号 1 2 3 4 5
答案 A A D B D
序号 6 7 8 9 10
答案 D B D C B
二、非选择题
11.(1) 开始: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结束:1945年8月15日 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2)1、七三一部队使用中国人做细菌战实验,危害至今
2、日本在南京制造的大屠杀,死亡人数达三十万之多,至今仍留下大量的图片遗址、铁证如山,不容抵赖。
(3)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并无标准答案。
第一层次:能列出相关的历史史实得1/3分数
第二层次:能利用相关史实证明自己观点1/3分数
第三层次:最后能总结归纳自己观点,并言之成理,给1/3分数
12.
(1) 淞沪、太原、徐州、武汉
(2) 地理上:中日同属东亚地区,一衣带水
资源上:中国地大物博,
日本资源贫乏,人口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