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选择题
以下是四位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回答下列1~3题
李 贽 黄宗羲 王夫之 顾炎武
A B C D
1.明清时期,我国出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潮。抨击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进而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的是
2.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思想家是
3.大胆批评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的是
4.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共同点不包括
A.参加过抗清斗争 B.反对君主专制C.代表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D.思想批判的品质
5.下列对于李贽及其思想的评价,正确的是
A.非议孔子,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B.“离经叛道”,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异端分子
C.“敢倡乱道,惑世诬民”是李贽的主张D.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6.黄宗羲和韩非子对君主专制制度所持的观点几乎截然相反,其决定性原因是
A.所持的阶级立场不同 B.接受外来思想影响的程度不同
C.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 D.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不同
7.我们称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主要是因为他主张
A.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B.精神依存于形体,“人死不为鬼”
C.“制天命而用之” D.世界因为心灵的感受而存在
8.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提出了“亡国”和“亡天下”两个概念,其中“亡天下”的确切含义是
A.封建王朝的更替B?国家危难和整个民族的沦亡
C.统治者不施仁政,民不聊生D?统治阶级内部纷争,国家分裂
9.明清时期出现带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的根源在于
A.先秦儒家思想的影响 B.封建专制制度的迫害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资产阶级思想的熏陶
10.下列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言论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11.下列思想家中,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并且生活个性十分鲜明的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予性好高,好高则倨傲而不能下。然所不能下者,不能下彼一等倚势仗富之人耳。否则稍有片长寸善,虽隶卒人奴,无不拜也。予性好洁,好洁则狷隘不能容。然所不能容者,不能容彼一等趋势谄富之人耳。
请回答:材料是哪位思想家的言论?说出你判断的依据。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即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也是普遍存在于物质本身的;他又说:“气者,理之依也。”
材料二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请回答:
材料一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他的独到之处是什么?
材料二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他提出了哪两者之间的区别,后人是如何高度概括他的这种主张的?
14.阅读下列材料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了,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请回答:
根据材料指出君主和天下百姓实际上是一种什么关系?透过材料,作者以为君主和天下百姓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能否为他找到先秦儒学思想里的来源?
(2)材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倾向?
(3)结合所学,简述黄宗羲思想的进步之处及其局限性。
一、选择题
1.B 2.D 3.A 4.C 5.D 6.C 7.A 8.B 9.C 10.B 11.A
12.李贽;依据:从“好高则倨傲”、“好洁则狷隘不能容”中判断他具有“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13.(1)王夫之;独到之处:用“气”和“理”来比做物质实体与是客观规律,(或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由物质产生的,离开物质,精神就不存在)强调物质是普遍存在的(或物质是第一性的),这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2)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4.(1)是一种主客之间的矛盾冲突。(放宽要求,也可以答统治和被统治、盘剥和被盘剥的关系。)作者认为君主当是客,百姓才是主。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认为君为舟民为水。(2)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是天下不得安宁的根源。具有反封建专制的倾向。(3)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具有民主色彩,反映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思想要求,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他未能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只是限制君权,“公其是非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