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3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1-17 16:2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祁阳四中 陈晗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百家争鸣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官府掌控着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  B.“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C.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和井田制土崩瓦解  D.私人讲学和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
2.下列人物组合中完全与法家学派相关的一组是①荀子②韩非子③老子④商鞅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分析百家争鸣局面的历史意义,视角很重要。其中对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最具借鉴价值的是
A.思想解放的视角B.学术文化的视角C.思想道德的视角D.主流文化形成的视角
4.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
A.庄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5.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和君主驾驭大臣的诸多权术,这代表了哪一种历史发展趋势
A.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形成  B.以德治国,实行“仁政”
C.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D.建立大一统的专制国家
6.在儒家思想形成阶段这一思想沿革的链条上,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是
A.孔丘  B.朱熹  C.荀况  D.孟轲
7.“事愈烦而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愈设而敌人愈多。”此观点应属于
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
8.老子是春秋晚期的思想家,其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在于
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C.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D.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9.关于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B.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
C.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D.阴阳家最受欢迎
   
图一             图二
10.图一所示人物为
A.在晚年精心撰写并发表了《论语》一书
B.创立了法家学派
C.正式提出了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D.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11.图二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对学生述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B.开创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贫富贵贱之分
C.讨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的问题
D.学生问他何谓“仁”,他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图一所示人物和图二中的主角
A.在春秋初期创立了儒家学派  B.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C.有“万世师表”和“亚圣”的尊称  D.他的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是“道”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
材料二 今后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指夏王朝)之世者,必为鲧(禹之父)、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尧、舜、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行。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 ──《五蠹》
材料三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杀。 ──《公输》
请回答:
(1)材料一是谁的主张?其思想源于何人?这一学派在后世的地位如何?
(2)材料二是谁的观点?联系材料概述其主张。
(3)材料三是战国时期有较大影响的某一学派的观点,指出这一学派的名称及其材料表达的观点?试列出该学派的一些其他思想主张。
(4)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文化现象,指出这一现象的历史称谓并说明其意义。

14.联系必修1和必修2,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全面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
参考答案
1-6ABCCDD  7-12DABDCB
13.(1)孟子。其思想根源于孔子。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韩非子。他认为历史是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按照现实的需要去进行改革,主张以法治国,实行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3)墨家。本材料反映的是墨子反对战争的思想。主张兼爱、提倡节俭、治国主张是选贤任能。(4)百家争鸣。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14(1)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2)一些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进行改革或变法,社会进入向封建制转化的时期。(3)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剧烈的社会变革,使得思想异常活跃,这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4)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上的需要,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养“士”蔚然成风,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的地位,也有利于文化的繁荣。(5)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6)教育和学术领域因政治和经济大变动而发生变化。私学兴起与讲学之风出现,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才干、敢于发表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7)民族融合不断加强,使各民族文化交流扩大,丰富了中原文化。(8)夏商周时代的文化成果,奠定了春秋战国时期科技文化繁荣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