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选择题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皇帝下令烧毁所有《诗》《书》等诸子百家书,并且坑杀大批儒生的事件。回答与这一现象相关的1-2题
1.这一事件表明儒家学派受到了来自政府的沉重打击,这一事件应该发生在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西汉
2.这一事件发生以后可能产生的后果中,不正确的是
A.中国文化遭受一场浩劫 B.儒家学说重新创立
C.文化史家批判这一现象 D.儒学发展因此而进入低潮
3.以下历史现象是促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思想主张最直接的原因
A.西汉初年实行无为而治 B.西汉经历了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
C.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D.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不断
4.董仲舒是通过汉朝哪种选官途径进入官员行列的
A.经太学考试合格后 B.“举贤良对策”
C.依家族势力和声望而入官 D.科举考试中进士以后
5.下列哪部著作是董仲舒的作品
A B C D
6.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材料表达不出的历史信息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当时阶级矛盾比较尖锐
C.要实行大一统 D.汉初各家学派仍很活跃
7.董仲舒的上列言论是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时的对策,他
A.批评了汉武帝的错误 B.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C.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D.迎合了汉武帝的意愿
8.董仲舒的上列言论产生了如下结果①儒学处于独尊地位 ②“三纲五常”的提出 ③巩固君主的权力 ④百家指意趋同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④
9.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来长安投考太学,他作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
A.《诗经》 B.《春秋》 C.《韩非子》 D.《礼记》
10.今天的博士,是众多莘莘学子追求的高学位,但最初的博士是指
A.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 B.儒家学派的弟子
C.博闻广记、学问高深的士人 D.帮助皇帝出谋划策的的官员
11.以下有关太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公元前124年,由汉高祖创立
B.太学中的博士弟子不须考试就可直接做官
C.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的重要标志
D.与官员的选拔任用无关
12.历史上开始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的目的是
A.推行儒家教育 B.促进学术繁荣
C.与科学制度配套 D.推行义务教育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痒序〈教学的地方〉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同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李斯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3)概括指出这两种言论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14.简述战国、秦、西汉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现象,概述其演变轨迹及其发生这样的如此演变的政治根源,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1-6CBCBCB 7-12DACACA
13.(1)私学兴盛,诸子百家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建议实行“焚书”政策,控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主义。(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儒学教育,注重思想教化,以礼治民。(3)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如能答出如下内容:都主张以一种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来取代思想自由的局面;用政治权力干预和控制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发展,则可以加分。〉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 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
14.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秦朝采用法家思想,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前期,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占统治地位,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呈现为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向思想文化专制的方向演变。与国家的大一统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相关。任何思想文化现象都受特定的历史时代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