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粤教版必修四 第三单元 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粤教版必修四 第三单元 单元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26 16:1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粤教版必修四 第三单元 单元测试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秘鲁bì 蹙缩cù 阴晦huì 脖颈gěng 镂空lòu 命途多舛chuǎn
B、 锋镝zhé 矍铄jué 圈养juàn 揩拭kāi 连累lèi 惊魂甫定fǔ
C、 掂量diān 沉疴kē 牟取móu 缔构dì 孱头cán 如鲠在喉gěn
D 碣石jié 岿然kuī 模具mú 口讷nà 思忖fǔ 咄咄怪事duō
2.下列语段中的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国家馆在东方的晨曦里,在美轮美奂的世博园建筑群中,发出耀眼的中国红。
B.他儿子正值豆蔻年华,理应专注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想到却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现在连初中都读不下去了。
C.奶奶去世已经十年了,但她生前对我的疼爱之情我却一直铭记于心,耿耿于怀,这份情和爱我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
D、走进这个新开发的景区,只见瀑布叠挂,溪水纵横,飞短流长,甚是壮观。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地球上生命的历史即是生物与它们的环境互相作用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地球上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是由环境造成的。
B.受国际金融危机后遗症的影响,2012年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率均呈下滑态势,降到了自2010年经济复苏以来的最低点。
C.在一些市场垄断的领域里,消费者强弱不一的维权意识,将会使他们应有的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受到严重限制,甚至于完全不能享受。
D.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突出规范驾驶行为、增强安全意识,对闯黄灯、故意遮挡号牌等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朱光潜先生说过,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不懂得诗,人生便无趣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譬如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不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了花架而忘了架子上的花
② 同样,不懂得诗,文学的趣味也必然低下
③ 因为一切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文学的各种样式都可当成一首诗看
④ 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于别的文学作品的佳妙处终不免有些隔膜
⑤ 所以,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必须从读诗入手
A.③④⑤①② B.②③①⑤④ C.②③④①⑤ D.②③④⑤①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1分)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
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
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
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闲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
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其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景公迎而贺之
B.或著崖石皆没镞始皇既没
C.他日当据吾坐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D.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振长策而御宇内
6、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笏画御榻 以手抚膺坐长叹
B、羌惧而引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而令其控守西隅其皆出于此乎
D、帝亲赐酒劳之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7、找出与例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例:金师南下
A、商人重利轻别离 B、吾师道也
C、序八州而朝同列 D、云合而响应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萧太师都惊恐起拜。
B.何灌深谙西北边事,受到微宗赞许。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徵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 。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
9、翻译下列句子。(每句3分,共9分)
(1)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3分)
(2)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3分)
(3)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其控守西隅。(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4分)。
10.阅读王冕的两首咏梅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墨 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白 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①这两首诗表现了梅花的什么特点?(3分)
②这两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志趣?(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自胡马窥江去后, , 。
(2)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中国古典诗学里的钟声
刘士林
中国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很多,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杜甫的“晨钟云外湿”、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等。在这些诗句中,“钟声”以其自身特有的存在方式,构成中国古典诗学一个饶有兴味的审美意象。
钟声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的文化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黑格尔说:“塔楼上的钟塔是专门为宗教仪式而设的,因为钟声特别适合于基督教的礼拜,这种依稀隐约的庄严的声响,能感发人的心灵深处……”在欧洲,钟声所传达的缥缈、崇高、严静的宗教意味,是自始至终贯穿下来的。
在中国,情况则有不同。在有关记载中,钟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宗教祭祀仪式中的钟声,这种宗教音乐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另一类是与古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多用来表达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钟鼓乐之”。后来这类钟声又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如王勃《滕王阁序》的“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随着这层意义的出现,钟声也就逐渐具有了审美属性。
但这些都还不全是古典诗学中那种发人深省、令人超升、使人有所领悟的“钟声”意象。它的生成还有一个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层的原因,这就是:钟声昭示着时间。
无论中西,钟声都与时间有特殊的关系,或者说,钟声常给时间一种特殊的内涵。在西方,《圣经》中就常用“丧钟”一词提示尘世的虚幻。在基督教的生命观里,钟声能提醒人类:生命的短暂和上帝的永恒。钟声的这层时间含义实质上包含了两种意义:一是表示日常生活时间,如早钟、晚钟;二是表示带宗教色彩的时间,如丧钟,我们可称之为“精神时间”。钟声的这两种意义,在中国古代也有昭示,但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成分。
在中国文化里,钟鸣常与桑榆之年等特定意象连用,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生命的领悟。尤其在佛教东渡,带给中国传统思想以“空”的观念后,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从而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钟声作为一种信号,它展示出生命在时光中消耗、磨损的程度,从心灵深处提醒人们:夕阳西下或早晨到来,旧的结束或新的开始,以及“我们向何处去”或“何处是归程”等。钟声又常与年华已逝、风尘碌碌的惆怅心情联系在一起,其缥缈而又严静的音律也最易把精疲力竭的生灵,引入宗教的虚幻精神境界。
在西方,对“钟声”意象最为关注和凝神思考的当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他晚年一直思考用“诗”去追寻在现代社会中“隐去”的上帝。他认为,对诗来说,重要的是“说出”(蕴含)“精神能量”。这蕴含的精神能量,被他比喻为“沉默的钟声”。他要求诗人用这“钟声”去寻回上帝和神性事物,让人们通过诗,聆听到内心深处“沉寂的钟声”,最终完成向上帝皈依的历史旅程。
中国人真正悟出这“沉寂的钟声”的悠长意味的,则应首推唐代诗佛王维。诗如: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过香积寺》)
谷口疏钟动,渔樵唯觉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归辋川作》)
这些可以说是古典诗学中“钟声”意象的最佳表现。它充满了一种真正经心灵领悟、体验到的空寂。它具有那种令人大悟的“精神能量”。与海德格尔“沉寂的钟声”不同的是,它不是召唤人们皈依上帝,而是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原。在古典诗学中还有一种召唤,它不是召唤人们走向“空寂”,而是召唤人们回归自然,如唐人于良史云:“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钟声借助它积淀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宗教情感,往往能一举将人从现实世界引入虚幻王国。这对那些在现实世界中遭受挫折、困顿的人们来说,尤其如此,如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钟声”已失去原始宗教内容,也部分失去佛教内容,而成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
(选自《文史哲》2003年第2期,有删改)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钟声最初都是一种表达宗教意味的信号。
B.在中外文化中,钟声或传递宗教的情感,或表示庆典的气氛。
C.中国“钟声”的审美属性是伴随宗教属性同时产生和发展的。
D.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钟声”常用来表达一种生命超越的情感。
E.在真正悟出“沉寂的钟声”的意味这方面,西方要早于中国。
F.“钟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已失去宗教内容,仅存审美属性。
13.下列诗句中的“钟声”,与“精神时间”无关的是( )(3分)
A.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C.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D.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4.“钟声”在中西文化中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4分)
15.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钟声”具有哪些文化内涵? (4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大题3小题,共13分。)
保护人
[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点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哪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呱呱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然后伏案写道:“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力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仆人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道: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恳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来,伏在珀蒂帕的桌上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地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话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有删改)
16.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17.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5分)
18.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5分)
五、语言运用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9、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教育技术”下定义。
①教育技术是一种系统方法。
②它以对人类学习和传播进行的研究为基础。
③它根据这个基础确定目标。
④这种方法是用来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总体过程的。
20、读下面这首诗《如果》,补写后面的诗句。
如果你是大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是峰峦,何必在乎别人把你当成平地。
如果你是春色,何必为一瓣花朵的凋零叹息。
如果你是种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共66分,其中60分为作文分,6分为卷面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一个偶然的意念,会成为改变一生的重要决定,也许只因为听到一句话,也许只因为读到一行字,也许只因为看到一幅画,也许只因为听到一首歌,也许只因为偶尔抬头望见窗外的一朵云……一念之间走出阴霾,走出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请以“改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第三单元测试题
语文答卷
班级: 姓名:
选择题(共32分;1——8题及13题,每题3分;12题5分,选对1个只给2分)
1
2
3
4
5
6
7
8
12(双选)
13
9、翻译下列句子。(每句3分,共9分)
(1)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3分)
(2)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3分)
(3)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其控守西隅。(3分)
10.①这两首诗表现了梅花的什么特点?(3分)
②这两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志趣?(3分)

11、(8分)(1) , 。
(2) , 。
(3) , 。
(4) , 。
14.“钟声”在中西文化中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4分)
15.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钟声”具有哪些文化内涵? (4分)

16.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17.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5分)
18.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5分)
19、(4分)教育技术是


20、(4分) 如果你是大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是种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测试题
语文答案
1、A、(B、镝dí 累lěi C、孱càn 鲠gěng D、讷nè 忖cǔn)
2、A、(A、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美丽。B、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时,不能指儿子。C、耿耿于怀:不能忘怀,牵萦于心,多用作贬义D、飞短流长:指散布谣言,中伤他人。)
3、B(A.主宾搭配不当;“历史即是原因”。把“原因”改为“历史”。 C.不合逻辑;“消费者强弱不一的维权意识”意在说维权意识强弱两个方面的影响,后文仅说消费者维权意识弱带来的影响,前后不对应,应把“消费者强弱不一的维权意识”改为“消费者维权意识不强”。D.成分残缺;“突出……的原则”在“增强安全意识”后加上“的原则”。)
4.C 解析:第②句承前文,把话题引到“文学趣味”上来。第③句是对前文原因的表述。第④句假设论证,进一步阐明观点。第①句举例论证,同时也是对前文假设论证的进一步说明。第⑤句得出结论,收束全文。
5、C占据(A面对迎上前B隐没死D抵挡统治)
6、A用,介词(B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 C代词,指代何灌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D代词,指代何灌助词,的)
7、D、云:像云一样 名作状(例句:南:向南 名作状;B、轻:轻视 形作动;C、师:学习 名作动D、朝:使……朝拜 使动用法)
8、D(何灌没有阻止溃退,而是望风溃败。)
9(1)何灌朝着山崖向上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头都射到山石里面去了,
(2)答案: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3)答案: 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参考译文]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何灌因为武选登第,做河东路从事。
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您是个奇才,将来总有一天会坐上我今天的座位。”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的军职,辽国人经常越境来取水,何灌亲自划定边界,不允许他们越境过来取水,辽国人愤怒地带领兵马犯境。何灌朝着山崖向上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头都射到山石里面去了,辽军吃惊的把他当成是神人,悄悄的退去了。大约过了三十年,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遇,说起了过去的事,历数道何巡检好箭法。何灌说:“那就是我啊。”萧太师肃然起敬忙向何灌行礼。
何灌随后做河东将,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侵彻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地退走了。张康国把何灌向徽宗推荐,徽宗召见了他回话,询问起西北边境的敌我态势,何灌用笏板在御榻画图,指着衣服上的花纹作为敌我态势来(向皇帝讲解)。皇帝说:“敌人都在我的眼里了。”后来何灌官升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因为治理城鄣有功,转任引进使。当时皇帝命令运送粮三十万石到并塞三州。何灌说:“河水太浅不能走水路,如果用陆路运输要用马车八千乘,工作量太大。这时沿边麦子正熟,可以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奏了上去,朝廷应允了。
过不多久,何灌又被任命知岷州(熙河路),凿引邈川水灌溉了数千顷偏僻的田地,河湟一带的人民把它叫做广利渠。后来平调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加“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之职。何灌向朝廷进言:“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耕地不受到旱灾的损害,那么百姓就乐于参加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的名额就能够招足了。”朝廷听从了何灌的建议。不用半年,就改善了耕地质量二万六千顷,招募到了七千四百青壮弓箭手,是当时西北几路最成功的。一次,何灌陪辽使在玉津园射箭,一发命中箭靶,再次发射就没有射中。客人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礼节让让你。” 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随后升侍卫步军都虞候。金兵南下,朝廷让所有的禁兵都出来京城交付给梁方平守卫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驻扎在滑州,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亦望风溃败。黄河南岸没有一个人能抵御敌人,金师于是直接攻打京城。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何灌背靠城池抗拒,总共和敌人作战了三天,受到创伤,死在阵地上,当时六十二岁。
10.①高洁、清秀;淡雅、素朴。
②作者用只求“清气”、“清香”充塞天地之间,抒发了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志趣。
11、略
12.【信息筛选】 (5分)A D
(A.“在欧洲,钟声所传达的……宗教意味,是自始至终贯穿下来的”,可见西方的钟声最初就是一种宗教信号。而在中国古代,钟声的其中一种就用于“纯粹的宗教祭祀仪式”,可见也是一种宗教信号。D.钟声将人“引入宗教的虚幻精神境界”,“召唤人们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原”,这说的就是“生命的超越”。B.“表达庆典气氛”仅存在于中国文化中。C.中国“钟声”的审美属性不是与宗教属性同时产生的,而是后来逐渐形成的。E.文本仅指出“中国人真正悟出……首推唐代诗佛王维”,究竟谁更早真正悟出“沉寂钟声”的意味,文本中并无提及。F.原文只是说钟声“已失去原始宗教内容,也部分失去佛教内容”,并不是说钟声仅存审美属性。)〔5分〕
13.【思路分析】 (3分)A
(这是用以表示喜庆的钟声,与“精神时间”的内涵无关。其他三项都是表达了一种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或超越,都与“精神时间”内涵有关。)〔3分。多选、错选不给分。〕
14.【内容分析】 (4分)
在西方,“钟声”自始至终只是传递宗教情感(2分);而在中国,“钟声”除传递宗教情感外,还常用来表达庆典的气氛等。〔2分。如果仅答“中国的‘钟声’并不完全是传递宗教情感”, 也可得2分。〕
15.【内容归纳】 (4分)①表达一种宗教的情感。②表达一种阔大、热烈的喜庆气氛。③是人类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 (或:表达一种要求超越生命的情感。)④是—种特定的审美意象。〔4分。答对一点得1分。〕
16.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伪善,爱慕虚荣;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
17.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答对1点给2分,2点给4分,3点给5分)
18.【示例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①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②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③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失去“保护”,体现作者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与追求。 
【示例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①抓住“保护人”时刻想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②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③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 
【示例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①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②以“保护”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③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
19、教育技术是一种根据以人类学习和传播进行的研究为基础而确定目标,来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的总体过程的系统方法。或一种根据以人类学习和传播进行的研究为基础而确定目标,来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的总体过程的系统方法叫做教育技术。(单句2分;流畅1分,要点不遗漏1分)
20、 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何必为还没有结出果实而着急。
21、写作指导:
  根据材料提示,我们需首先把握“改变”的内涵和外延,领悟“改变”的本质和意蕴。改变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有正面和反面之别。改变是现实中的一种生存状态,人生一直处于改变之中。其次要明确改变的主体是自己。从幼稚到成熟是改变自己,从懦弱到勇敢是改变自己,从平凡到伟大,从拒绝到接纳,从厌恶到热爱……都是对自己的改变。巨大的改变可以是人生观、世界观、情感等,微小的改变也可以是态度、动作,甚至只是一个表情。改变自己是一种成熟,一种勇气,一种修养,同时更是一种睿智。改变自己的结果常是丰富人生的内涵,完成自我的超越,获得人生的成功;反之,不愿改变或不善于改变自己常导致失败的降临或悲剧的发生,给社会、人生留下遗憾、痛苦和悔恨。